李芳芳 劉洋
摘要: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包括個人修養、職業素養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內容,其價值在于播下愛鄉土為鄉村教育做貢獻的種子,為鄉村振興培育人才。當前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存在著尋根意識淡薄、家園意識缺失、文化自信不足三個方面的問題。以繪本資源開發為載體,培養未來學前教育鄉村教師,可以從鑄鄉村生活之靈魂、尋家園故鄉之記憶、拓家鄉土地之文化等方面來承載鄉土情懷。其路徑是學經典,悟真諦;分區域,共合作;拍寫真,現圖文;賞作品,談感悟。
關鍵詞: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繪本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7-0089-0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深信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鄉村的精神寄托在鄉村學校,鄉村文化的傳承也依靠鄉村學校。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鄉村教育不振興,就難以實現鄉村整體的振興,難以從根本上提高貧困人群脫貧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1]。近年來鄉村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鄉村教育難以留住人”是其主要表現之一。鄉村教育發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一方面要留住學生,另一方面要留住老師。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作為從事鄉村學前教育的主力軍,如何培育出具有鄉土情懷、理想信念堅定、綜合素質好的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以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或方式在鄉土情懷教育多樣化方面對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引領?我們以繪本資源開發為著力點,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進行探討。
一、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的內涵
“鄉土”在《古代漢語大辭典》里的解釋是故鄉、家鄉,是一個地域性概念,主要指鄉村地區。“情懷”在《現代漢語用法詞典》里指對某地、某人、某物和某事的一種情感[2]。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的含義指的是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在職前本專業的學習過程中萌發且始終有著熱愛自己故土的情感,對自己家鄉的文化產生一定的認同甚至是欣賞之意,在此基礎上愿意用本專業所學知識主動去關注鄉村地區的生存、發展,并以此為內驅動力逐漸喚起自己對鄉村教育的認同,從而在畢業后愿意深入基層,扎根鄉土從教。
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包括個人修養、職業素養和理想信念。個人修養主要體現在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吃苦耐勞、自我認同和待人友善三個方面;職業素養主要體現在仁愛之心、包容之懷與文化傳承三個方面;理想信念主要包括服務意識、使命擔當與奉獻精神三個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文化認同包含了各種心理要素,要想使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從理論到實踐徹底在鄉土文明和精神層面上產生文化認同,則需要高校在其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有意地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并接納自己家鄉所在地區的鄉土文化背景,例如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非遺知識、文化名人等,從而通過專門的教育方式,使他們成為促進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二、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的價值意蘊
(一)為扭轉“上大學”背后的“離土”動機播下一粒種子
我國鄉村教育的“離土”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引得一大批知識分子的關注,所謂的“離土”現象,費孝通先生將其描述為“人才離鄉”“文化離根”和“鄉村離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教育改革政策的實施,鄉村教育的“離土”現象沒有扭轉,有些地區甚至愈演愈烈。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入學前簽訂了畢業必須回到家鄉所在縣市區就業的協議,但這只是在法律上對其進行約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抱著暫時將這份工作當作跳板,后面有機會再跳到環境條件更好的市區去的想法,導致其“上大學”后的“離土”現象不容忽視。
江西省宜春市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多來自下屬縣市區農村戶籍、成績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宜春市下屬縣市區的鄉村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復雜且常年雨水較多,時常受到夏季洪澇災害影響。來自這些地區的定向師范生有相當一部分是迫于父母的壓力與選擇,認為大學畢業后有份穩定的工作就是不錯的選擇,而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并非如此。對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進行鄉土情懷的培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其熱愛鄉村的學前教育事業,畢業后扎根鄉土,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
(二)為鄉村振興建設主體添磚加瓦
鄉村振興需要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鄉村居民特別是學生、教師等是鄉村振興的承載者與衡量者。當前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資源短缺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問題,建設高水平的鄉村教師隊伍,培育具有鄉土情懷的教師是促進此項戰略落實的重要舉措。學前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早接觸教育的階段,若是在鄉村學前教育階段有一批熱愛兒童和大自然的教師,他們且有著平和的心態,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愿意扎根鄉土,服務鄉村學前教育事業,鄉村振興的未來建設主體即幼兒也會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用心去體悟鄉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從而為鄉村振興鋪下一塊厚實的基石。
三、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的現狀及其分析
(一)鄉土文化的認可與選擇——尋根意識淡薄
“根”有著心理學和文學方面的色彩,它是深埋于人類內心深處的鄉土記憶[3]。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有著自己的“根”,這種記憶伴隨著對父母、家族、習俗、街區村落、民謠、藝術品等深深的眷戀,是個體在生命的源頭及生長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鄉土記憶與營養源泉。在我們所在單位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教學與培養過程中,時常會有學生向班主任、任課教師咨詢專升本或除學前教師資格證之外其他教師資格證的問題,這種現象表面上反映的是積極努力進取的態度,實則是一些學生對鄉土工作環境持恐懼與排斥的態度,他們想通過在讀大學期間為自己加注籌碼,從而為逃離故土贏得先機。
-(二)鄉土文脈的道義與延續——家園意識缺失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4]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土氣”成了貶義詞,帶有諷刺與嘲笑之味。對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對自己家園的血緣關系、家族道德與禮儀、當地耕讀文化遺產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了解,缺失家園意識,有的人對家園生活產生區隔和抵觸,這阻礙著鄉土文脈的傳承與延續。
(三)鄉土教育的信奉與堅持——文化自信不足
老師,你能給我介紹下專升本的相關流程嗎?
我還有一個擔心之處,就是假如我畢業時統招專升本若是成功之后,那之前入校前與教育局簽的畢業后的服務期的合同違約了是不是還得賠償?
老師,我們畢業后分配的地方都很偏,我不想去,我的專業是我爸媽給我選擇的,其實我自己不是很喜歡,我也不太喜歡畢業了仍然需要回到鄉鎮工作……
老師,我多考幾個教師資格證的話,是不是為我以后的工作調動增添了幾分把握……
以上是對學前教育定向生進行訪談時的實錄,作為學前教育定向班的班主任與任課教師,我們時常感概,我國鄉土教育的堅持理想如何在定向師范生的教育理念中生根發芽?一個個看似積極向上、勤學好問的現象與問題背后,實則充斥著對家鄉鄉土文化中的器物載體與精神內核的忽視甚至是否定。鄉土教育的信奉與堅持,需要從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抓起,如何綿延鄉土之魂,傳播鄉土之聲,堅持鄉土教育,追尋教育自覺,這是需要亟需解決的問題。
四、以繪本資源開發為載體促進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
(一)繪本如何承載鄉土情懷
一是描繪鄉村生活的靈魂。繪本以其自身的特點,有趣又富有內涵的圖片加之少量的文字就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繪本是需要開發的,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作為準幼兒教師,在職前培養階段需要培育繪本開發與制作能力。將《幼兒文學》中的繪本與鄉土情懷主題相結合可以展示鄉村生活的煙火氣息與紙短情長,描繪鄉村社會的靈魂。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在小組合作選定繪本主題時腦海中需要閃現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種種生活記憶及其氣息,從而將其呈現在繪本的色彩、輪廓與文字之中。
二是追尋家園故鄉之記憶。唐朝魏征曾經說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根”與“源”乃是萬物之根本。“我家的腐竹好美味哦!”“姥姥家棗樹上的棗是最好吃的!”“因為疫情,我困在學校這么久了,我家的小花狗不知道有沒有想我?”……學生日常間的言語映射出對家園故鄉最珍貴的記憶。以繪本資源開發為手段,引導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進行鄉土情懷題材繪本的開發,有利于其去追尋家園故鄉之記憶。
三是豐富家鄉土地之文化。“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看似是水火不相容的兩重世界,實則兩者之間有著“可融入”與“可轉換”的潛在本質與機制,教師則恰恰是銜接這二者之間的橋梁。學前教育定向生職前鄉土情懷題材繪本制作與開發,有利于促進其以現代化的眼光與視角,將鄉土文化中的精髓與現代文明元素相結合,聚焦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鄉土世界、自然規律、文化風尚等。在開發、設計與賞析繪本的過程中,要利用美術及文學相關學科要素創作系列版的繪本集,這既有助于領悟泱泱華夏民族的靈魂精髓與生存之根,又回味了鄉土文化歷史底蘊的悠遠厚重,使家鄉土地之文化得到開拓與豐富。
(二)以繪本促進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培育的路徑
一是學經典,悟真諦——佳作賞析。繪本創作對創作者有著較高的文學功底和美術繪畫技能要求,對于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來說,前期美術課程的開設與專業必修課《幼兒文學》課程的積淀,均可為其提供理論與技能方面的支撐,但是繪本所獨有的創作思路與符合幼兒思維特點的文字提煉則對創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是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創作繪本的難點。為此,擇優選擇市面好評不斷且比較暢銷的鄉土題材的經典繪本作為學生研讀學習的示例榜樣,引導學生從主題、架構、圖畫、色彩、語言、文字、情感等方面去分析作者的設計理念,從而領悟鄉土情懷繪本創作的真諦。
以中國原創繪本《大風》為例,繪本由莫言先生的小說《大風》改編,由朱成梁先生繪著。朱先生耗時一年半,畫稿23張,將茅草、夕陽、小河、煙囪、龍卷風、螞蚱這些山東高密東北鄉的鄉土意境,將莫言的文字以圖畫形式清晰地傳達了出來。祖孫二人去割茅草回來路上路遇龍卷風劫后余生的主題、“大霧散去,朝陽漸露”——“爺爺的信天游歌聲—停車找老茅草”——“爺爺割草,孫子追鳥捉螞蚱”——“爺爺點火烤干糧和螞蚱”——“路遇龍卷風化險為夷”——“天黑回家”的架構、還原鄉土又不失童真的圖畫、充滿大自然氣息的色彩、簡練淳樸的語言、含蓄而深沉的祖孫情感,這些都是一本優質鄉土題材繪本的重要元素。
在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幼兒文學》的課堂上,遴選《大風》《數不盡的美食》《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我的家鄉》《荷花鎮的早市》《趕集》《我的爸爸是農民》《趕集》《滾鐵環的物理原理》等經典繪本,從學生分享自己讀完繪本時的感悟、品悟作者鄉土情懷的情感、剖析作者創作繪本的技巧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領悟鄉土情懷繪本創作的真諦。
二是分區域,共合作——主題討論。宜春市有著多樣的鄉土特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高安傳統民俗文化采茶戲、上湖燈彩、土城斗牛,豐城的凍米糖,宜豐牌樓神獅舞與田園文化等,這些富有當地鄉土特色的“節慶文化”與“草根文化”是來自這里的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根”。運用分區域小組合作的方式,讓來自同一生源地域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商討小組要創作的鄉土情懷繪本系列的主題,在每個小組成員發表自己想設計的主題觀點時,其實是對自家家鄉鄉土文化價值選擇與趨同的過程,學生內心深處對家鄉的熱愛、責任感及其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找不到的大黃》《橙子歷險記》《紅色的印記》《瓦罐湯的記憶》《故鄉的春節》《土城斗牛記》《家鄉的蒲公英》《凍米糖的秘密》《小河邊上》等經典主題通過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小組討論被敲定,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極力說服隊員同意自己選題的過程表現則是揭開沉淀在記憶深處的生命故事與鄉土文化基因。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所在家鄉的文化遺存、節日慶典、民俗活動等均被學生選擇,在共同商討繪本主題的過程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了家鄉鄉土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三是拍寫真,現圖文——回歸鄉土。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以女生居多,平時熱衷于拍照和編輯簡短優美的文案。自己所在小組敲定繪本開發的主題之后,小組成員利用假期去拍攝或者是搜集繪本主題的圖片,在拍攝或搜集的過程中,學生又重新回歸到了鄉間,與土地重新做回了朋友。“如果我們可以回顧過去的話,會發現它一直生活在充滿記號的世界里,這些記號為人類開發“世界”,使之象征化并喚回它。”[5]重回家鄉,回歸自然,帶著展現故鄉特色與文化的視角,將鄉土文化與自己專業優勢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對鄉土大自然的歸屬感。
四是賞作品,談感悟——情感升華。集思廣益,終成佳作,宜春市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鄉土情懷繪本集終于出爐,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交換并邀請對方為自己講述繪本本身的鄉土意蘊與文化價值,其感覺如同一場鄉土情懷文化盛宴,潛藏已久的鄉土文化盛宴如星光璀璨之勢,為學生仁愛之心、文化傳承的職業素養與服務意識、理想信念的培養增添了力量。
五、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培養需要根據專業特點因勢利導,繪本資源開發則是喚醒其潛藏已久的心靈之有效手段。鄉村振興、鄉土文化繁榮,需要一批又一批有著堅定教育信仰的教育者去傳承其中的精髓,未來的鄉村學前教育守護者“愛兒童”“愛教育”“愛鄉村”,此乃鄉村定向師范生培養的初衷,開啟學前教育定向師范生與鄉土世界的對話,有助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
參考文獻:
[1]萬李娜.“中國制造2025”呼喚技能型人才[N].團結報,2018-03-06.
[2]侯耀宗.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鄉土情懷培育研究——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D].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1.
[3]羅碧瓊,唐松林.鄉村教師定向培養中的尋根教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3).
[4]費孝通.鄉土中國[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
[5]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余傳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李芳芳(1992—),女,漢族,河南濟源人,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與學前教育原理。
劉洋(1993—),男,漢族,湖南株洲人,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鋼琴演奏)。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