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宣布,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歷經十年,從分散到統一,從城市房屋到農村宅基地,從不動產到自然資源,覆蓋所有國土空間,涵蓋所有不動產物權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至此全面建立。
十年之功
此處的“不動產”,包含城市里的房子、農村宅基地上建的民房、集體土地上的建筑物,還包括田地、林地、草原、湖泊等承包經營權以及海域使用權等,范圍覆蓋約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和約473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自然資源部據此創建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實時共享。
一位南方省級自然資源與規劃廳人士說,“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這13個字,重心在“全面”和“統一”。“全面”是指《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里規定的各類不動產都被納入統一登記,如集體土地所有權,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權,森林和林木所有權,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等。其次是“統一”,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統一由自然資源部承擔,實現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
早在2007年前后,中國土地估價師與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副會長岳曉武就頻頻呼吁,要對不動產進行統一登記。他解釋,由于歷史原因,過去與不動產有關的登記分散在不同部門,土地在國土部門,房屋在建設部門,林權在林業部門,草原和農用土地的承包經營在農業部門;但實際上,不管是林、草、房,還是承包權,都跟地有關,往往一塊地上存在許多維度的權利主張。到了2007年3月,《物權法》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但是進展比較慢。一直到2013年,國務院提出要在2014年6月底前出臺并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由國土資源部、住建部會同法制辦、稅務總局等部門負責。2014年11月,國務院頒布《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201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份條例成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核心法律依據。2016年再明確了《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登記證明》由國土資源部統一監制,頒發新證,停發舊證;這一年,不動產登記制度全面落地。2018年6月,自然資源部宣布,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已實現全國聯網。
今年是原國土資源部接過不動產統一登記職權滿十年。2013年底,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加掛不動產登記局牌子,拉開了整合登記職責、建立統一機構的大幕。
不動產數據化
廣東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從《物權法》角度分析,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首要意義在于落實《物權法》,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保護不動產權利人的合法財產權;其次,整合散亂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不動產碎片信息,摸清不動產“家底”,為政策制定和執行提供基礎數據,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
站在更高維度看,不動產統一登記是為現代國家公共財政提供基礎,也為未來稅制改革奠定基礎。李宇嘉認為,政府可以清晰地了解全國不動產數量明細、價值,有利于為公共產品供給提供科學的依據,如擁有不動產產權的居民越集中的區域,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就越多。
除了保護產權人的合法財產權,為未來稅制改革提供數據基礎外,多位行業內官員曾論證過不動產登記對房地產經濟的影響。他們認為,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可以保障人民關于不動產的合法權益,也能作為征收稅收的證據,還有助于發揮不動產登記在調和房地產供求關系中的作用。
例如,依靠不動產登記平臺確立審查制度,加大了對部分“炒房”人員的審核力度,降低投資者大量購置房產的現象,使整個房地產市場能夠保持在較為平衡的供求關系中。
此外,不動產登記能夠全方位地展現不動產的權屬、歷史交易、不動產權期限等信息,這些信息能快速被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使其合理地為不動產權利人提供相應的信用貸款、抵押貸款等金融產品,最終優化房地產金融資源的配置結構,提高房地產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益。
同時,基于不動產登記制度的金融體系,不僅能夠宏觀調控房地產供需結構、市場競爭及行業鏈條,還能協調房地產市場的競爭秩序,并使得房地產金融資源能夠和房地產行業的經濟發展有機融合,最終推動房地產金融的轉型升級。
對于不動產登記數據的衍生用途,上述南方省級自然資源與規劃廳人士直言,目前關于不動產登記數據的用途還只是理論上、學術上的構想;未來會有資料缺失、歷史久遠、權屬爭議、資金問題等一系列難題有待解決。
(摘自《經濟觀察報》陳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