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的工作是讓那些活在書里、游戲里的二次元角色有聲音。他對配音有不一樣的理解:這是一個充分調動想象力,給紙間、畫里的角色充滿情感的過程,哪怕他只是一個游戲中的小角色。
為角色提供情感
推開厚重的木門,就是劉英杰最為熟悉的錄音棚。因為特制的消音設施,錄音棚安靜到坐在里面甚至會耳鳴。就是這樣一個空間里,劉英杰讓一個個角色躍出了文字、畫面,表達出了飽滿的情感。
事實上,打開這扇門之前,劉英杰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對我們這行來說,聲音貼合角色非常重要,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劇情,拿捏住人物性格。”為一個動漫角色配音,劉英杰要反復看上全集十幾二十遍,為的就是充分體會角色,在分鏡限定的分秒之間讓臺詞帶著恰當的情緒脫口而出。游戲配音通常算句數,連貫的對話不多,劉英杰依舊會在配音前細細了解發生在游戲角色身上的故事。“只有知道了他的經歷和結局,才能發出與之相貼合的聲音。”
“用聲音帶動劇情,為觀眾和聽眾造夢。”劉英杰說,這就是他的職業定位。與慣常的配音師無異,用聲音貼人物有個“度”,正式開錄前要不斷地調整口型、音調,給出多種表達可能,然后抓取到最理想的那個“度”。“這是一項看似可以自由發揮卻又非常細微、精準的工作。行內有句話,太真不是藝。我們為角色提供情感,卻又不能被情感帶著走,要保持一兩分的理性,把聲音精準貼到人物上。”剛入行時,感性的劉英杰曾在配制一部廣播劇時太入戲,一時剎不住眼淚,“聲音狀態不穩定,配音的節奏也被打亂”,他吃了這次教訓,對行內老話體會得更加深刻。
劉英杰配音的對象大多停留在畫面甚至字面上,真人不多。“真人配音需要更精準,而虛擬人物則需要豐沛的想象力。特別是有聲書,情節腦洞大開,角色甚至不是人類,對于這類劇本,配音演員首先要腦補畫面,用語速停頓、輕重音等把它描繪出來。”劉英杰把給有聲書配音稱作“演播”,有演繹地播送,用聲音將那些藏在文字里的細節在聽眾的腦海里具象化,“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把故事講明白,把人物表達清楚,聲音漂不漂亮反倒是次要的”。
為夢想放手一搏
劉英杰長著一張娃娃臉,聲音卻是低沉渾厚,是年輕人里少有的“大嗓”,若憑聲辨人,很難想象他不到26歲。在動漫、有聲書、游戲和廣播劇中,他大多是正派大人物背后的那個聲音。將軍、國王,甚至是慈祥的長者,都借由劉英杰的聲音有了情感,“活”了起來,進入觀眾、聽眾、游戲玩家的世界。
對于配音這個行業,劉英杰是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因為家庭原因,他很早就走入社會,做過酒店區域經理,呆過飯店后廚,每份工作都與他現在做的天差地別。日子勞碌,但劉英杰心中有夢。他會在一個人的時候對著空氣練臺詞,甚至跑到公園獨自完成一些情感激烈需要吶喊的戲份。煙氣繚繞的生活并非他所愿,這些不太容易被人理解的舉動支撐著他的夢。
生活境況改善后,劉英杰想去做點真正喜歡的事。當時正好有一場全國性的配音比賽,他得到消息時只剩福建賽區開放,便火急火燎地趕到福建,報名參賽,制作聲音作品。劉英杰并不清楚這條路自己能走多遠、適不適合,但為了夢想,他選擇放手一搏。同場競技的有很多科班生,聲音條件非常優秀。劉英杰沒料到,在高手環伺之下自己竟拿到了賽區第一,從此打開了行業大門。回頭想想,他覺得是多年社會經歷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煙火氣幫了忙。
“配音要讓人不出戲,需要用到真實的聲音。”劉英杰的配音一直是有生活、接地氣的,他謹記剛入行時一位老師的提點,人物角色若要賣西瓜,字正腔圓、落地有音,那不是生活真實,嗓音帶一點含混,吆喝出來,感覺才對,“而這些都需要生活觀察”。觀察生活、觀察真實的人物性格,以及他們在表達某種情緒時的聲音變化,是劉英杰生活里的一門重要功課。
數據顯示,2012-2021年,我國網絡文學作品規模從800余萬部增長到3200余萬部。網絡文學的繁盛、人們在虛擬世界小憩片刻的需求和對“聲音陪伴”的渴望,讓配音職業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召喚著更多新鮮血液入行。
雖然配音的內容都是年輕人時下流行的,但是配音的過程難免會勸退不少一時興起的年輕人。“這是一個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的工作。”劉英杰說,配音演員常自嘲“棚蟲”,棚進棚出,見不到太陽。坐在錄音棚里,個體情感再激烈,肢體、座椅也一定不能發出一點聲響——配音時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咽下口水都會影響配音的質量和進度。但是,劉英杰愛這份職業,他享受充滿角色的過程,也為這份職業帶給他的體驗感著迷。
(摘自《文匯報》劉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