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

《三體》里驚艷的點子層出不窮,但整個故事線其實是圍繞著黑暗森林假說展開的。
黑暗森林法則,簡略來說,就是宇宙中的各個文明好像在一片黑暗森林中持槍游蕩的獵人們一般,共同面對著視野受限且充滿敵意的環境。因此,每個文明出于自保,都傾向于隱藏行蹤;而當在宇宙中發現其他較低級文明時,由于無法判斷對方是否懷有敵意,更無法判斷其是否會迎來技術爆炸以至實力飛升,進而轉過來發現并消滅自己,所以己方文明不得不先發制人,將對方毀滅,以絕后患。
事實上,如果我是三體人或者宇宙中任何一個高級文明,我都會對其他低級文明的技術爆炸感到擔憂,奉行先下手為強的原則。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如果技術爆炸發生,那么其帶來的改變將極其迅猛,在宇宙尺度上幾乎來不及做出應對;二是到底誰能發生技術爆炸,完全是不可預測的。
今天很多人在提到技術爆炸時,依然會覺得這是個科幻概念,殊不知,技術爆炸是切實存在的,我們今天每個人都生活在這種技術爆炸之中。想搞清楚這點,我們不妨回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技術進步。
在東非坦桑尼亞北部有一處峽谷,名叫奧杜威峽谷。這里出土過豐富的古人類遺存,涵蓋漫長的歷史時期,因此,被不少學者視作考古圣地。人類最原始的工具就是在這里被發現的,即奧杜威石器。
具體來說,奧杜威石器其實就是一些被簡單加工過的石頭。古人類由于認知能力低下,沒有起碼的規劃能力,他們有時隨手拿起一塊石頭,就地一磕,砸出個棱角就用上了。當時,使用奧杜威石器的古人類尚無高效的語言,組織協調能力也相當低下,他們甚至都無法配合起來打獵,充其量只能當個食腐者——等其他猛獸吃完離開后,人類可憐的祖先就跑到剩下的殘尸旁,拿起簡陋的石器敲骨吸髓,完全是一副卑微寒酸的樣子。而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工具奧杜威石器的主要用途。
后來,又過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古人類的腦容量和身體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化,其認知能力和手腳協調性均有所提升,人類漸漸開始制作另外一種石器,即阿舍利石器。這種石器概括地說就是一類手斧,其整體呈水滴形,一頭尖利,一頭圓鈍,兩側有大體對稱的棱邊,使用時,手握圓鈍的一頭,用另一頭砍砸,這是人類歷史上制作的第二種工具。“阿舍利”這個名字來自其最早在法國的出土地。可見,古人類當年帶著這類工藝技術走出了非洲。
從奧杜威石器到阿舍利石器,就是目前可查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技術進步。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人類實現這次技術進步用了多久。考古證據顯示,奧杜威石器最早出現在260萬年前,而大概到了170萬年前,人類的石器工藝才開始向阿舍利石器轉變。這意味著,人類的第一次技術進步,用了將近100萬年。
人類第一架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是在1903年,人類成功登月是在1969年,這兩者間隔區區66年;而人類從把石頭亂砸一氣到稍微加工出個對稱結構,卻用了近乎100萬年。如果把整個人類的發展做成一張線狀圖,我們會發現,在約99.6%的時間里,其生產力水平都是一條緊貼著X軸的橫線,而在最后不到0.4%的時間里,這條橫線卻一飛沖天,我們建造了從吉薩金字塔群到粒子對撞機的一切。
什么叫技術爆炸?這就是。我們今天每個人都生活在技術爆炸之中卻不自知。這種剎那間的天翻地覆,恰恰就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前提之一。
技術爆炸除了突然這一特點,另一個讓人憂慮的因素在于其不可預測。這種技術爆炸的隨機性在人類歷史上也能見到。比如,今天,在太平洋上有個小國,名叫瓦努阿圖,這個國家有座小島,叫塔納島。“二戰”時期,美軍為了打擊日本,曾經在這里駐扎,修建兵營和機場。在長久的接觸過程中,美軍士兵和島上的原住民關系融洽,還贈送了他們一些食物和日用品,這些來自工業社會的產物讓原住民深感驚奇。他們發現,這些美軍士兵平時既不打獵也不釣魚,只是整天扛著“木棍子”走來走去(持槍行軍),對著高處的彩色布條行禮(升旗儀式),臉上戴著些奇怪的掛件(眼鏡),翻看一些白色薄片(作戰文件),就不定時地會有山一樣高的鋼鐵巨船和鐵鳥(運輸機)源源不斷地運來好東西。在海島原住民看來,這一切只能有一個解釋:那些鋼鐵巨船和鐵鳥其實都是神明,而美軍士兵莫名其妙的行為則是在向神明祈禱,神聽到了他們的祈禱,于是賜給他們一些好東西。
“二戰”結束后,美軍離開了該島,但島上的原住民對之前美軍送他們的東西念念不忘。為了讓他們心中的神明重新降臨,他們也開始模仿起美軍的行為,扛著木棍子走來走去,對著彩色布條敬禮,臉上戴著木頭做的眼鏡框,他們甚至用木頭和稻草做了一架假飛機。后來,原住民的這種行為發展成了一種宗教,被學者命名為“船貨崇拜”。由于雙方的技術水平相差太大,先進的一方甚至被落后的一方當作了神。
那么,同樣都是人類,為什么技術水平會如此懸殊?為什么是瓦努阿圖的原住民把美軍奉為神明,而不是相反?為什么美國迎來了技術爆炸,乃至有人登上了月球,而海島原住民卻依然停留在石器時代?雖然這些問題到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地理環境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該地是否有可馴化的動植物以開啟農業?該地的微生物環境是否溫和以排除烈性傳染病的滋擾?該地的水文狀況是否能提供物流支持?這些都是客觀影響因素,而無數的客觀影響因素和人類主觀的文化行為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沌,讓世界各地的人置身于飄忽不定又無從預判的因果關系之中。
1905年,愛因斯坦發布了狹義相對論,而當時世界上有些地區還處于石器時代,沒有文字和農業。我們事后回看,或許可以對這種差距的形成原因給出很多解釋,但若是回到一萬年前,人類剛剛走出采集狩獵的生活之際,看著茫茫森林和原野,看著奔騰的河流和疾馳的獸群,我問哪里才是將來技術爆炸之地,只怕任何人都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
時間上的猝然,空間上的混沌,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黑暗森林法則的基礎。
不可否認,劉慈欣構建了一個殘酷的宇宙觀,但更殘酷的是,這個宇宙觀是如此契合人類歷史的邏輯,這就是《三體》這部科幻小說中現實主義的一面。
(浮 生摘自《時尚芭莎》2023年第8期,劉 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