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在成都琴臺路的火鍋店,我請老家的幾個年輕人吃飯。一共5個男孩,都是大二或大三的學生。其中兩個和我在老家屬于同一個村,另外3個則是老家一位教師朋友的學生。春節回老家時,先是在縣城和朋友吃飯,在老家高中任教的朋友特意喊了兩個學生過來:“他們都在成都讀大學,都是熱愛讀書的孩子。”
等回到村里,又先后到同村兩個年輕人家里吃飯。這讓我明白,自己真是長輩了。20年前我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們都還是嬰兒。回想我剛去讀大學的時候,父親送我到商丘火車站——他沒有足夠的錢送我到學校。大學4年,我也沒有見過老鄉,總是一個人到處闖蕩。
時代不同了。老家的教育進步了,現在就連離老家這么遠的成都,都有兩個同村的老鄉。
經過慎重考慮,我選擇在琴臺路請他們吃一頓火鍋。這是成都的市中心,他們分別在4所大學,全都在郊區,卻都可以乘坐地鐵來到這里。琴臺路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讓它看起來像一個景點,適合我們這些“外地人”聚會,比在商業中心好多了。
我預訂了座位,提前5分鐘到達,結果他們已經到齊了。這再次確證了我們外地人的身份,因為當地人聚會經常會遲到,而他們每個人過來時在路上花費的時間,都要一個小時。
他們正在養成“城市生活”的第一個習慣,那就是學會嚴格遵守時間——這是“新城市人”而不是本地人的習慣。坐下后,讓我吃驚的一幕出現了。5個人中有3個向我贈送了禮物:一本書、一把扇子,還有一個用來喝咖啡的杯子。
顯然,他們可能研究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因為這些禮物全都是我喜歡的。到現在,我都沒有學會如何恰當地給朋友贈送禮物。有時候到外地見朋友,拿出精心準備的禮物,對方還沒說什么,自己先緊張得要命。交換禮物,或者在節日表達祝福,對我來說都是“大事”,我因此常常感到害羞。
他們送禮物給我,表情輕松,這真讓我羨慕。他們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一代,是“互聯網原住民”,從小就在電視上熟悉城市生活。盡管他們在農村長大,但在上高中之前,他們都去過省城,而我在讀大學的時候,連公交車都沒有坐過。
第一次去大學報到時,我從青島火車站出來,一臉茫然,完全失去了方向感。現在,他們用手機導航,可以輕松找到目的地。他們和世界建立了清晰的聯系,也能輕松找到自己。城鄉之間原來的那條鴻溝,現在已經模糊。
十幾年前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我奮斗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那是貧寒子弟的驕傲和自卑。而現在,他們和城市孩子玩同樣的游戲長大,處在同一個“虛擬世界”,擁有了相似的生活方式,這讓他們親密無間。我甚至相信,和我相比,他們是更純粹的城市人。或許,已經沒有過去那樣的“鄉村少年”了。
(盛 碩摘自《新周刊》2023年第7期,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