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孫志祥
在大別山北麓腹地深處一個小山村里,珍藏著一把“將軍刀”,90年后才重見天日。
這個小山村,是河南省商城縣汪崗鎮蔣崗村何新塆組,位于大別山河南省內最高峰——金剛臺腳下。
何新塆三面環山,南臨金剛臺海拔1000多米的“人字尖”山脈,東接金剛臺“貓兒石”,北部是連綿山脈。“人字尖”和北山形成一條長長的峽谷,谷底是沖田。人們只能從西部的谷口進去。從軍事上說,何新塆易守難攻。
這里原是1929年“商城起義”勝利后,紅32師的后方中醫院所在地。
2023年5月2日,筆者來到何新塆。“將軍刀”的第四代珍藏人、58歲的劉發明說:“因為這把刀大有來頭,無比珍貴,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大刀的來龍去脈,是俺太爺劉義仁、爺爺劉遠發、父親劉地友口口相傳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時期。1932年年初,蔣介石調集嫡系湯恩伯部等19個團及地方土匪,在東起固始、西至潢川,100多里的地帶上,擺了一個“長蛇陣”,主力放在商城縣河風橋至潢川縣傳流店一帶,企圖逐漸南收,占據豫東南革命根據地。
紅四方面軍在取得“黃安戰役”勝利后,集中主力紅4軍和紅25軍12個團,發起“商潢戰役”,粉碎敵人“圍剿”。作戰總指揮為徐向前,指揮部設在商城縣河鳳橋街道火神廟。
1932年1月19日,由王樹聲師長率紅4軍第11師,向湯恩伯的精銳第2師開刀,攻占敵第2師和第12師的接合部北亞港,拉開了戰役序幕。
這是一場百名將星參加的大戰,時逢寒冬臘月,北風呼嘯,雨雪交加,道路泥濘,戰況慘烈。常常是兩軍短兵相接,血肉搏殺。關鍵時刻,王樹聲單衣上陣,一手大刀一手執槍,身先士卒,殺入敵陣,舍命相搏,奪取陣地。
1932年2月8日下午,王樹聲率紅11師第32團成功迂回敵后,搶占傳流店白鷺河渡口,斷敵退路。敵人大驚,欲拼死撕開一道“口子”突圍。王樹聲親率手槍隊、交通隊投入“堵口子”血戰。一個拼命突,一個拼命堵,刀槍伴著飛雪舞動,血肉絞著道路泥濘,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戰斗結束后,紅11師政委甘濟時指揮部隊打掃戰場時,沒有看見師長王樹聲,便命戰士們急速散開,在溝溝壟壟、在戰壕和掩體里,翻驗著一具具尸體,終于在尸體堆中找到了王樹聲。此刻,王師長已不省人事,渾身是血,右手緊攥著一把血肉模糊的大刀,左手緊緊反握著打完子彈、沾滿血漿的手槍。甘濟時命戰士將師長送往何新塆紅軍醫院搶救。
入院檢查后發現,子彈從王師長肩胛打進,從后腰部穿出,距心臟僅差毫厘。王師長已4次受傷,這次又比前4次嚴重得多。
當時的紅軍中醫院條件簡陋,專業醫生少,沒有先進的醫用器械,藥品奇缺。王師長血流不止,臉色蒼白,生命危在旦夕。在場醫護人員想盡辦法,仍無法止血。緊要關頭,當地村民劉義仁找來一個何姓鄉下郎中,用家傳秘方為王師長止了血,又敷藥急救。
王師長數次從昏迷中醒來,豆大的汗珠滾落,卻緊咬牙關,不發一聲呻吟。劉義仁十分敬仰,感慨道“真是個鐵打的漢子”!
那幾天,劉義仁一直守在王師長床邊,又是幫忙端水擦洗,又是幫郎中熬煎中藥,還配合警衛員站崗,一忙就是幾天幾夜。
王師長脫離危險后,看到劉義仁為自己辛苦操勞,十分過意不去,尤其聽說劉義仁上山釆藥遭遇民團襲擊差點丟命時,感動無比,拉著劉義仁的手說:“劉老鄉,你這么支持紅軍,俺很感激,也無以回報,送你一樣東西用于防身,留個紀念。”
說罷,警衛員從床頭拿起用紅布包著的大刀,雙手捧給劉義仁。劉義仁極為震撼,這是一把好刀,刀柄锃亮,刀身寒光逼人,紅色刀穗上繡著一個黃色的“王”字。
劉義仁從警衛員的精心擦拭和保管上看出,這是王師長的心愛之物。雖非常喜愛,但不忍收受。“謝謝師長,還是你最用得著!”說完,劉義仁便恭敬地把刀捧回原處。
此后,劉義仁照常上山采藥、下河捕魚,用中草藥搭配魚湯給王師長喝。王師長的傷勢也一天天好起來了。
又過了10多天,劉義仁采藥回來,兒子拿著那把大刀走到面前說:“王師長走啦,臨走時,讓我把這把刀交給你,說是留著你防身用。”
劉義仁擔心王師長的身體,到處打聽,聽說王師長轉到好一點的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去了。
從此,大刀成了劉家的鎮宅之寶,祖祖輩輩傳承著、守護著。
2022年10月,王樹聲的女兒王宇紅千里迢迢從北京來到何新塆,手捧父親當年沖鋒陷陣的大刀,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熱淚盈眶,千言萬語無法表達。
此外,何新塆75歲村民陳先金家里,還珍藏著一個木質的、無蓋無底的蠟燭盒,盒框上依稀看出“美孚公司”字樣。陳先金說:“當年,俺爹俺娘和俺3個姑姑都參與了救護紅軍傷員,這個蠟燭盒是他們臨走時留下的,說是繳獲的國軍的戰利品。”
據《商城縣地名志》載:“何新塆沈家塆東南1公里。明末何姓從江西遷此建新宅,故名。24戶,105人。1930年紅32師后方中醫院設此。”
據《商城革命史資料(汪崗鎮)》記載:“……我區、鄉、村各級政府組織挖藥隊、打柴隊、洗衣隊、運糧隊、擔架隊等100多人為醫院工作。”
在何新塆東部的大山之間,從東至西排列著兩座小山,村民們稱之為“上小山”“下小山”。下小山距村莊東北約500米處有一個大土堆子,被村民們稱為“紅軍墓”。
據村民介紹,王師長受傷那一仗是一場惡仗,送過來的紅軍傷員近千人,沒救過來犧牲的紅軍戰士有600多人。由于犧牲的紅軍多,村里連個草席都沒有,村民們只能把犧牲的紅軍一個個排好,用稻草隔一下土,埋在了下小山下。其他戰役中犧牲的紅軍,分散埋在下小山附近。長眠于地下的先烈們共同站成了一方永恒的軍陣。
而今,有著紅軍醫院標記的黑色石板,還嵌在當年醫院大門走廊東邊的土坯墻上;紅軍醫院門口的溪水嘩啦啦地流淌著,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戰斗歲月;護理人員給紅軍傷員洗刷衣物用的麻色石板已經殘缺,靜靜地擺在村前的塘埂上供人瞻仰。
“紅色歷史不能忘,紅色精神要弘揚。下一步,我們要多方籌措資金,修繕何新塆紅軍醫院、紅軍墓,把何新塆打造成汪崗紅色教育基地。用綠色發展汪崗經濟,用紅色教育干部群眾,只有黨員干部、人民群眾的思想境界提高了,才能保證汪崗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商城縣汪崗鎮黨委書記何婷說道。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