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 章永根 徐亦成 胡彬慧 王玨
(嘉興市農漁技術推廣站,嘉興 201314)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農業產業鏈的源頭,是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保障農業穩定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因此,促進現代種業的快速發展,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為提高浙江省嘉興市種子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筆者擬對嘉興市現代種業的發展現狀、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推進建議,以期為嘉興市建設種業強市提供新思路。
目前,嘉興市擁有持證種子經營企業11 家,其中,國有企業4家、民營企業7家,經營范圍覆蓋糧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領域。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8家,其中,浙江禾天下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美之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3 家企業具備自主新品種研發能力,且注冊資本均在3 000 萬元以上,其他企業均為制種、繁種經營型企業。11家企業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11 家持證種子經營企業的基本情況
1.2.1 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2014 年,嘉興市制定出臺了《嘉興市本級現代種業發展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設立了現代種業發展專項資金,提升了嘉興種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自2014年起,嘉興市每年撥付300萬元對從事種子生產、經營、科研且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單位給予補貼,并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項目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為加強專項資金管理,嘉興市專門制定了種業項目經費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確定種業項目年度經費安排計劃和各項目資金安排比重、安排標準、補助方式以及下一年度種業項目經費支持的重點與方向等。2022 年,嘉興市出臺了種業產業振興政策,集中支持一批種業研究中心和種子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嘉興種子品牌,組織全市10 家種子企業申報省級隊列企業(其中有2家企業已成功入選)。此外,嘉興市在2022 年有12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并引進了65個農業新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尤其是糧油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9%。
1.2.2 種業科技創新持續加強
具體表現為:(1)推廣面積大。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嘉興市主要農作物(尤其是水稻)育種的主要力量,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先后育成水稻、大(小)麥、油菜、蔬菜、瓜果等農作物新品種(組合)227 個(其中水稻199 個),有34 個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166個新品種通過浙江省審(認)定。據統計,由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水稻品種(組合)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5.3×105~8.0×105hm2,累計推廣面積達4.7×107hm2,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高產育種和優質育種齊頭并進。例如,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嘉優中科1號’‘嘉豐優2 號’‘嘉67’水稻品種,在2019 年分別創造了江蘇省、江西省和浙江省“三省”高產驗收產量新紀錄;2017年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獎產品評選中,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水稻品種獲獎數量占比達6 0%;2018 年‘嘉豐優2 號’榮獲“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十大優質稻米金獎;2019 年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2019 浙江好稻米金獎”十大金獎產品評選中,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水稻品種獲獎數量占比達40%;2020 年‘嘉禾香1 號’榮獲“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大會”金獎,且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是全國唯一一個秈稻、粳稻品種都入圍金獎的科研單位。
1.2.3 種業體制改革繼續深入
近年來,嘉興市從全面建立種子企業市場化體制、健全經營機制、強化市場規范、突破區域封閉經營、鼓勵經營主體多元化和市場化發展等方面著手,積極推進嘉興市種子管理體制改革,使原隸屬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的種子公司實現政企分開、獨立運作,逐漸完成轉型。目前,嘉興市各類種子經營主體的基礎設施較為齊備,主營業務分類明確,農作物供種量充足,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2.4 種業監管體系日趨完善
近年來,嘉興市不斷推進種子管理機構建設,依法履行種子管理職責,創新種子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品種審定,嚴格種子質量監管,加強種子供需信息調度,確保了種子“品種優良、質量合格、數量安全”。具體做法為:(1)加強種業市場執法檢查。加大對嘉興市農作物種子市場的監管力度,對證照不齊和產品不備案、不登記、不審查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查,使全市種子市場和經營行為不斷規范,坑農、害農事件得到有效遏制,種子市場經營秩序不斷改善。(2)加大案件查處力度。針對近年來發生的假種子案件,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集中力量嚴厲查處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違法行為。2022年嘉興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 079人次,檢查企業門店535家(次),整治種子市場2 個,查處種子案件20 起,依法沒收種子15.6 kg,罰款約10 萬元。(3)開展服務指導。為提高農民群眾識別假劣種子的能力和維權意識,開展農資宣傳周活動,編印技術資料,廣泛宣傳,加強服務指導,積極引導農民科學選購種子,確保農業生產和用種安全。
目前,嘉興市種業的總體表現為“一強一弱,一多一少”(即水稻育種能力強、經濟作物育種能力弱,銷售經營企業多、科技研發企業少),綜合育種能力不強。雖然嘉興市水稻常規育種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是經濟作物的育種水平不足,創新研發能力較弱,再加上部分企業的種子生產基地建設薄弱,設施老化,應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導致種子加工能力和種子質量得不到保障。在全市11家種子企業中,目前僅有浙江美之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1 家蔬菜種子企業具有育繁推一體化能力。
具體表現為:(1)市場競爭力不足。目前,嘉興市各類種子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較少,大多數種子企業只是從事種子收購、簡單加工和銷售等工作,與杭州、寧波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優秀種子企業相比,企業規模、研發能力、品牌影響力、盈利能力等均有明顯差距,市場競爭力不足。(2)人才競爭力不足。在嘉興市本地的大專院校中,嘉興學院沒有設立農業類專業,而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雖然有現代農業學院,但是平均每年園藝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僅75 人(占全校畢業生總數的2.6%),且愿意留在嘉興市從事田間育種的畢業生則少之又少。同時,在人才優惠政策方面,近年來嘉興市雖然出臺了很多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如對高層次人才、基礎人才、應屆畢業生等提供住房補貼、就業補貼等),但是與杭州、寧波等地相比,優惠政策力度仍有差距。以上均導致了嘉興市種子企業人才缺乏,發展后勁不足。
目前,嘉興市各級種子管理機構技術人員的數量不足、知識結構老化,且機構改革后,嘉興市種子管理站與種植技術推廣站合并,雖然總體崗位人數不變,但是專業人員數量相對減少。種子執法是一種專業執法行為,技術性較強,相關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而目前的種子管理隊伍中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且絕大多數專業人員要兼顧其他工作,管理能力和精力均有不足。同時,嘉興市各級種子管理機構的技術手段落后,如用于品種真實性鑒定和轉基因檢測的設備不健全,對于雜交水稻的種子純度鑒定仍依賴于海南田間種植,缺乏相應的水稻供秧、供苗的延伸服務標準等。
具體措施為:(1)要研究并創新補貼辦法,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為符合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企業無抵押、無擔保貸款,并由政府組織,對其進行一定比例的財政貼息。(2)要支持基礎條件建設,安排財政資金和項目,用于支持種子企業建設繁育示范基地、購買生產設備等,并妥善解決加工、倉儲等用地需求,全面提升種業基礎設施水平。(3)要完善品種審定制度,拓寬品種試驗渠道,形成以省級試驗為主,聯合體試驗、特殊專用類型品種自主試驗為輔的“1+2”試驗模式,加快品種試驗審定步伐[1]。(4)要加快種子質量標準體系、品種認證體系建設速度,加強種子市場監督管理,加大懲處力度,促進種子質量水平的提升,同時要加強對種質資源的挖掘與保護,促進優良種質資源交流,確保各類農作物品種的多樣性。
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必須制定科學的種子企業發展規劃,針對浙江禾天下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實力的大型種子企業,要堅持高標準建設,在研發能力、品種品牌、規模效益、人才儲備等方面,使其對標全國種業先進水平,瞄準一流種子企業的目標做大做強;針對其他中小型種子企業,可借鑒嘉興市內及周邊地區優秀企業的經驗,通過外延擴張或兼并重組等方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水平。同時,可適當引進國內外知名種子企業,進一步提升嘉興市整體育種水平,爭取在5 年內打造1~2 家國內一流種子企業,新培育2~3家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此外,嘉興市應鼓勵科企合作,支持社會資本投入、地方科研機構參與,聯合建立以企業為經營主體、以研究機構為技術后盾的市場化育種機構,增強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要重視品牌建設,引導種子企業樹立名牌意識,除了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響傳統品牌之外,可依托嘉興市悠久的農耕歷史底蘊,通過品牌聯合、“借牌打牌”、文化結合等方式,打造嘉興種子區域特色品牌。其次,要推進現代營銷理念,將種子企業的服務理念由“賣產品”轉變為“賣服務”,為農民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消費黏性。最后,要重視網絡營銷,與各大電子商務平臺加強合作,積極探索種子銷售的電子商務模式。
在政府層面,要繼續執行并完善現有的人才政策(可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例如,廣州市成立了市級種業高端人才團隊招引服務工作組,在全球范圍吸引一流種業科研人才及團隊落戶,并提供科研經費、企業用地、人才引進政策等保障[2];南京市對來寧從事農業創業、就業的青年大學生,出臺了在校期間學費全額補助的政策等[3]),提高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在企業層面,可通過股權等激勵方式留住人才,充分調動相關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企業歸屬感;同時,可建立健全崗位責任考核制度,對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果的人員予以合理獎勵,以進一步激發其自主創新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