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夏彬 陳衛民
(常熟市種子管理站,常熟 215500)
種子可被稱為糧食生產的“芯片”,而良種能決定“芯片”的運行效果。所謂良種,是指用常規原種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達到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同時,良種是可供大田生產使用的商品化種子,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改良農產品品質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江蘇省常熟市于2005 年起實施水稻良種補貼項目,于2021年起實施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經過多年實踐,常熟市在農作物良種保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進一步促進常熟市稻麥良種補貼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擬對稻麥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情況和取得的主要成效進行總結,并依此提出進一步做好常熟市稻麥良種補貼工作的相關建議,以期為完善良種保供體系、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在2018 年—2022 年,常熟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累計補貼面積達84 530.34 hm2,共使用蘇州市和常熟市兩級財政資金1 521.55 萬元;2021 年—2022年,常熟市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累計補貼面積達33 809.84 hm2,共使用蘇州市和常熟市兩級財政資金912.87 萬元。具體實施情況見表1、表2。

表1 2018 年—2022 年常熟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情況

表2 2021 年—2022 年常熟市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情況
1.2.1 糧食生產面積趨于穩定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常熟市糧食生產面積受到了嚴峻考驗,然而,通過實施稻麥良種補貼項目,有效穩定了糧食生產面積,提高了稻麥商品種子的覆蓋率。例如,2021年常熟市以常農粳系列、南粳系列水稻品種為主推品種,以‘蘇香粳100’和常優系列雜交稻品種為搭配品種,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17 866.67 hm2,其中良種補貼面積為17 133.33 hm2,商品種子覆蓋率達96%,其中,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繁育的水稻品種種植面積占比約為50%,打破了南粳系列水稻品種的壟斷地位;同年,常熟市以‘揚麥29’和‘鎮麥12號’為小麥主推品種,以‘鎮麥15’和‘揚麥16號’為搭配品種,全市小麥種植面積達17 333.33 hm2,其中良種補貼面積達16 133.33 hm2,商品種子覆蓋率達93%,徹底改變了以往‘揚麥16號’一枝獨秀的局面。2022 年,常熟市水稻和小麥的種植面積和稻麥商品種子覆蓋率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1.2.2 糧食產量水平明顯提高
生產實踐證明,每進行一次品種更新,農業生產就會上一個新的臺階,優質、高產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對優化稻麥品種生產布局、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明顯[2]。例如,在2021 年之前,常熟市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16 號’為主導,且大部分為農戶自留種,種子的品質和純度不利于小麥生產。2021年通過實施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常熟市進行了小麥種植品種的更新換代,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29’和‘鎮麥12 號’為主導,2022 年夏收,小麥每667 m2實收產量超過350 kg,較2021 年增加14%,示范新品種‘鎮麥18’和‘揚麥33’的每667 m2實收產量均在400 kg以上。分析產量提高的原因,除了與天氣等客觀因素有關外,品種更新是產量提高的最關鍵因素。
1.2.3 節本增效
常熟市通過定期開展稻麥種子生產成本及市場銷售價格的調研,嚴格執行種子政府采購制度,穩定稻麥種子采購價格,從而既保障了供種企業的利益,又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利益[4]。例如,2021年常熟市小麥種子采購價格為3.98 元/kg,低于市場平均零售價格;2022年水稻種子采購價格為6.38~6.45元/kg,比江蘇省平均零售價格低2元/kg以上。同時,通過進行新品種展示、示范與評價,遴選出常熟市稻麥生產的主推品種。例如,在常熟市目前的水稻主推品種中,常農粳系列水稻品種的產量優勢明顯、抗性好,在病蟲害防治上省工節本,且每667 m2實收產量可達650 kg 以上;南粳系列水稻品種為優質食味粳稻品種,可作優質米開發,比直接賣稻谷的經濟效益更高。在常熟市目前的小麥主推品種中,鎮麥系列小麥品種高產穩產,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穩產抗病,每667 m2實收產量最高可達500 kg以上。
1.2.4 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以水稻生產為例,優質水稻品種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大大提升了常熟市的稻米品質,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為促進常熟市稻米的產業化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虞盛專業合作社、塢坵米業和虞美潤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優質米的產業化開發,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還在優質大米評比活動中多次獲得榮譽;又如,2022年常熟市打造了333.33 hm2常熟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了常熟大米區域共用品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種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良種補貼品種和種植面積的統計核查、招標采購、品種余缺調劑、種子質量監管、品種示范推廣、良種良法配套、項目宣傳總結以及資料報送等;財政部門主要負責財政資金的安排、撥付、監管等;各鎮(街道)相關部門主要負責調查良種補貼數據和材料的真實性,并認真做好復核、統計、報送、協調、檢查等工作;各村(社區)相關部門主要負責調查良種補貼品種及其種植面積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并認真做好登記、核對、造冊、公示、宣傳等工作;中標供種企業切實履行政府采購合同,保質保量地將稻麥良種供應到戶;種植戶按照訂購補貼良種時的計劃,根據良種使用說明及相關技術指導,適時做好播種前相關準備工作,包括整地、育苗、浸種(拌種)等,以奠定稻麥豐收基礎[3]。
稻麥良種補貼項目的補貼對象是在常熟市從事稻麥種植且自愿購買補貼良種的種植戶。列入稻麥良種補貼的品種必須是通過省級以上(含省級)審定(或引種)、適宜在蘇州地區種植的品種,同時,原則上須經過3年及以上的展示、試驗、示范,綜合農藝性狀和抗性表現均較好。中標供種企業以低價(中標種子價格×購買種子數量-財政補貼金額)向種植戶供種。
目前,常熟市的良種補貼標準為:每667 m2水稻大田指導用種量常規粳稻為4 kg、雜交粳稻為2 kg,每667 m2補貼標準為12 元。例如,2022 年‘常農粳12 號’招標價為6.38 元/kg,財政補貼為3 元/kg,種植戶實際負擔3.38 元/kg。每667 m2小麥指導用種量為12.5 kg,每667 m2補貼標準為18 元。
稻麥良種補貼種子的質量除了必須符合國家標準GB 4404.1-2008(主要為常規水稻種子發芽率達85%、雜交水稻種子發芽率達8 0%、小麥種子發芽率達85%)之外,還需滿足水稻種子凈度不低于99%、雜草稻谷含量不超過1‰、小麥種子純度不低于99.5%的要求。
稻麥良種補貼種子的包裝要求為:單個規格不超過25 kg,彩色印制,并在顯著位置印制統一標識,包括蘇州市良種補貼Logo和“專家叫我來種田”二維碼。
2.4.1 組織編制項目實施方案
種子管理部門應根據擬推廣新品種的實際田間表現,綜合鄉鎮技術人員建議和種植戶需求,確定本年度補貼品種,并及時開展種植意向性調查,結合品種年度布局規劃,形成科學合理的項目實施方案,待組織專家進行縣級認證后,報送蘇州市級主管部門評審。
2.4.2 組織政府采購招投標
在進行種子價格信息調查的基礎上(包括調研種子生產、收購、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的成本),進一步明確采購品種及需求數量,提前進行采購意向公示,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公開、公正地組織稻麥良種采購,選擇并確定信譽良好的供種企業,簽訂中標供種合同,且組織質量抽檢。
2.4.3 組織供種和公示檢查
組織供種企業在稻麥播種前及時供種到戶,并按規定程序做好扦樣和封樣。在供種結束后,由村級組織按統一格式,在規定時間內對轄區內的良種補貼品種、補貼面積、補貼標準和補貼金額等信息進行分戶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10 d,同步進行縣級公示檢查、面積核查、委托第三方開展核查等。
2.4.4 組織資金發放和項目總結
根據核查結果,及時進行補貼品種、面積、數量及資金等的統計,并會同財政部門進行結算、撥付,及時整理補貼項目總結材料并歸檔。
優質的稻麥品種奠定了農民增產增收的基礎,故在確定補貼品種前,應進行科學、慎重、全面的思考,要在綜合測試的基礎上,加強對新品種的展示、示范,并堅持依法推廣、市場導向、政府引導[5]。同時,在保證種性安全的前提下,兼顧品種的高產、穩產,優先選用國標二級以上的優質米品種、食味優良的軟米品種,以及中強筋、強筋專用小麥品種。
質量是種子的生命線,須全方位確保種子質量的合格、可靠。在種子生產過程中,供種企業要嚴格執行去雜等關鍵技術措施,做好種子收獲、烘干、加工、倉儲等環節的質量控制和企業自檢工作。種子管理部門則要在種子采購前、包裝后、調入后等階段,分品種、分批次進行質量抽檢(除了重點檢測種子的發芽率之外,還要增加對雜草稻含量的檢測),且要做到抽檢品種全覆蓋,從而為面上生產備好、備足優質種源。
在稻麥生產期間,如遇極端天氣條件(如連續陰雨、澇災等),造成種子爛芽,需重新播種;同時,在稻麥收獲期間,如遇連續大風大雨,容易造成田間大面積倒伏,或出現穗上發霉、出芽的現象,此時收獲的種子數量和質量均會有所下降[6]。因此,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機制,落實儲備任務,確保儲備種子“儲得住、調得出、用得上”,切實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一般建議種子儲備量為實際需種量的10%,并積極對接財政部門,落實儲備資金。
實踐證明,為使良種在農業生產中實現效益最大化,科學的種植技術是關鍵,即良種良法須有機結合[7]。同時,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除了要對品種進行合理布局和搭配之外,還要根據不同品種的不同特征,結合農時、土壤墑情、秸稈還田及整地質量等因素,合理調整播種量,并配套相應的浸種技術、肥料管控措施、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