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趙菲 李琳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 *為通信作者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的居住觀念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轉變,在室內、室外、陽臺、天井、天臺、通道、走廊等地種菜已成為一種優化居住環境的新時尚[1-7]。城市居民家庭種菜作為都市型現代農業中的一種新業態,如何推動該產業的健康發展,已成為各部門和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8]。例如,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成功研發了能節省家庭陽臺空間的家庭梯架式、壁掛式、“南瓜式”等陽臺菜園裝置[9];北京市朝陽區種植業養殖業服務中心以陽臺菜園為載體,啟動了都市型現代農業“六進”工程,以推進農業走進城市[10]。在此背景下,為摸清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的實際情況,及為今后開展相關技術服務奠定基礎,筆者對北京市16個市轄區的家庭種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現將相關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主要以網絡調查的形式,對北京市所轄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門頭溝、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懷柔、平谷、延慶、密云16個市轄區的城區居民家庭種菜情況開展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排除了北京地區非城區和非北京地區的群體。
本研究通過在線調研平臺“問卷網”進行網絡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兩個部分:(1)調查對象的個人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濟狀況、居住環境等。(2)專項問題,包括居民開展家庭種菜的動機、種植喜好、存在問題、技術需求等。
調查期間,除了在“問卷網”平臺上收集數據之外,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途徑對調查問卷進行轉發,歷時1個月,共計收回有效問卷1 620 份。
由表1可知,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以女性居多,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72.2%;種菜者以41~65歲的中年人群和18~40歲的青年人群為主,兩者合計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79.6%,66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20.4%;從種菜者的職業狀態來看,在職人員最多,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66.7%,其次是退休人員,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31.4%,待業人員較少,數量占受訪者總數的1.9%;從種菜者受教育程度來看,本科人群的數量占比最高,為42.6%,其余數量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大專以下、大專、本科以上的人群,占比分別為25.9%、18.5%、13.0%;從種菜者的家庭年收入來看,年收入為8 萬~30 萬元的家庭數量最多,占比為44.5%,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和為3萬~8萬元的家庭數量大體相當,占比分別為25.9%和22.2%,年收入在30 萬元以上的家庭數量最少,占比為7.4%;從種菜者的住房條件來看,居住條件為樓房的家庭數量最多,占比為85.2%,居住條件為平房的家庭數量占比為14.8%。

表1 北京市城市家庭種菜居民的人口統計學特征
本次調查發現,喜歡且有過家庭種菜經歷的人數為1 170人,喜歡但還沒有種過菜的人數為300人,兩者合計人數達1 470 人,占受訪者總數的90.7%,說明家庭種菜深受北京市城市居民的喜愛,該結論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例如,王月英等[8]在2015年對北京市民進行的陽臺種菜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有91.2%的市民有種植陽臺蔬菜的意愿;馬繼紅等[11]在2013年對北京市朝陽區市民進行的陽臺農業需求意愿調查結果表明,有96.4%的市民愿意在自家陽臺種植蔬菜。
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的具體動機為:(1)滿足食物安全的需求。有59.3%的受訪者表示種菜是為了自己吃,自己種菜不僅可避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或添加劑等,確保蔬菜安全,即摘即食的方式還能確保蔬菜的新鮮度。(2)滿足種植體驗的需求。有77.5%的受訪者表示種菜是為了體驗農耕樂趣。大量研究表明, 接觸大自然,可放松人們壓抑的心情、緩解生活的壓力、提高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從而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3)滿足社交分享的需求。有100%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與他人分享種菜的經驗和成果。隨著微博、微信等移動自媒體的普及和應用,通過朋友圈、短視頻等平臺分享生活片段已成為日常,家庭種菜過程中的播種、澆水、收獲等過程,以及蔬菜出苗、生長、開花、結果等生育階段,均能成為豐富的分享素材,滿足了人們的社交分享需求。
通過對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喜好的調查發現,從種植空間來看,喜歡在向陽陽臺上種植的受訪者數量最多(受訪者數量占比為64.8%),隨后受訪者數量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院子花園種植(受訪者數量占比為25.9%)、背陰陽臺種植(受訪者數量占比為18.5%)、屋頂或露臺種植(受訪者數量占比為7.4%);從種菜類型來看,喜歡種植果菜類蔬菜的受訪者數量最多(受訪者數量占比為70.4%),隨后受訪者數量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葉菜類蔬菜(受訪者數量占比為53.7%)、芳香類蔬菜(受訪者數量占比為20.1%)、根莖類和花菜類蔬菜(受訪者數量占比均為7.4%)。
通過對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問題的調查發現,有390 名受訪者表示“不知道種什么”(占受訪者總數的24.1%),有630 名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怎么種”(占受訪者總數的38.9%),有990名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怎么管”(占受訪者總數的61.1%),有420 名受訪者表示沒有時間管理(占受訪者總數的25.9%)。
從綜合調查結果來看,城市居民在家種菜除了是為滿足最基本的食物安全需求之外,還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或是將其作為一種與人溝通交流的媒介。從農技推廣的角度來看,雖然傳統的農業“戰場”在農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農民,但是對于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而言,北京農業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市民,調查結果也顯示,有96.3%的城市居民愿意參加農技部門組織的家庭種菜技術培訓。因此,相關農技部門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拓寬農技服務范圍,為市民提供在家種菜的相關技術服務,通過技術支撐,推動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種菜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3.2.1 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技術研究
傳統的農業技術研究主要是以大田或設施農作物的高產、高效為主要目標,但家庭種菜的種植環境和種植目的均有別于傳統農業生產。因此,有針對性地探索適用于家庭種菜的種植技術就顯得尤為必要。例如,可根據城市居民種植的蔬菜喜好、種植條件(包括光照、溫度、通風等)、空間布局等,提出科學合理的種植建議,包括適宜種植的蔬菜種類、種植方法和管理方法等。
3.2.2 開發輕簡化智能化套裝產品
針對城市居民家庭種菜中存在的“不知道種什么”“不知道怎么種”等疑惑,可圍繞適宜家庭種植的蔬菜作物,研發輕簡化的種植包(包括栽種容器、基質、有機肥、種子、栽種工具、種植說明、管理手冊等),既消除了城市居民種菜的疑惑,又解決了城市居民對種子、栽培土等生產物資采購不便的問題。另外,針對城市居民對于家庭種菜沒有時間管理的問題,可在種植包內適當增加一些智能裝置(如定時澆水、施肥等裝置),讓家庭種菜變得更簡單、更愜意。
3.2.3 摸索家庭種菜技術服務機制
家庭種菜技術的服務對象是北京市市民,而市民種菜的地點多數是自家的居室陽臺、屋頂露臺、院子花園等較為私密的空間。因此,只有針對性地探索適宜市民種菜特點的技術服務模式,才能為開展家庭種菜技術服務奠定基礎。在具體實踐中,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探索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事業單位公益行為與企業商業行為有機結合的培訓方式(例如,聯合昌平紅泥樂農場到城市社區開展聯合培訓、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昌平紅泥樂農場為社區居民提供有償的種植體驗服務等),這些培訓均受到了城市居民的一致肯定,讓“農業進城”的可持續性得到了加強。
3.2.4 搭建家庭種菜分享交流平臺
針對城市居民種菜的社交分享需求,可通過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家庭種菜的分享交流平臺。例如,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與朝陽區文化館和八里莊街道合作,開展了社區“一米田”居民美育項目,在線下,鼓勵市民走出家門,在社區“一米田”的小天地中,和大家一起種菜、一起交流,通過種菜促進和諧鄰里關系的建立;在線上,建立“八里莊一米田”微信群,并依托微信公眾號開設“都市農夫”社區論壇,種菜居民可在論壇內發帖,既可以相互點贊、評論、轉發等,又可以開展積分兌換活動,從而增加市民分享種菜的積極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