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 周云英 吳窮
(上海市閔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上海 201109)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業的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指出,要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1]。當前,持續發展綠色食品,以綠色發展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筆者擬對上海市閔行區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進閔行區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工作的相關建議,以期提升閔行區綠色食品認證工作的質量和管理水平,進而為閔行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近年來,閔行區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積極推動綠色食品認證工作,致力于讓市民吃到綠色、優質、健康、安全的綠色農產品。近年來,閔行區,綠色食品認證率逐年遞增,并穩定在30%以上。截止到2022年底,閔行區擁有綠色食品獲證企業59家,其中糧食企業26 家、果品企業13 家、蔬菜企業23 家(與果品企業重復3 家);獲證綠色食品產量達22 018.85 t;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為1 250.7 hm2,其中蔬菜認證面積為182.27 hm2、糧食認證面積為969.36 hm2、經濟作物認證面積為99.07 hm2;綠色農產品數量達130個品次,其中蔬菜74個品次、糧食27個品次、經濟作物29 個品次。
2.1.1 總體體量小
《關于上海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的公報》顯示,上海市的耕地總面積為1.62×105hm2,主要分布在崇明區、浦東新區、金山區、奉賢區、青浦區、松江區(合計耕地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92.09%),而閔行區的耕地面積僅為2 533.3 hm2(僅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56%),農業體量非常小。目前,閔行區的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黃浦江以東的浦江鎮及浦錦街道,馬橋、華漕、吳涇等街道(鎮)也有部分農業生產區。
2.1.2 農業生產主體規模小
閔行區的農業總體體量較小,且土地較為分散零碎,農田集中連片超過33.33 hm2的種植生產區少,再加上近幾年城市規劃發展,部分村莊被拆遷撤并,土地被征收,農田面積進一步縮減,導致農業生產主體規模進一步縮小。截至2022年底,閔行區統計在冊的農業生產主體共有98家,其中糧食生產主體23家、蔬菜生產主體28家、果品生產主體10家、水產生產主體11 家,其余為復合型農業生產主體。在糧食生產主體中,流轉面積>33.33 hm2的主體僅有16家;在蔬菜生產主體中,流轉面積≥6.67 hm2的主體有26 家,流轉面積>13.33 hm2的主體僅有7 家;在果品生產主體中,流轉面積>13.33 hm2的主體僅有3家;在水產生產主體中,沒有養殖池塘流轉面積>13.33 hm2的主體。見表1。

表1 閔行區農業生產主體情況(單位:家)
依據綠色食品申報的最小規模要求,糧食的最小申報規模為33.33 hm2(含)以上,蔬菜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的最小申報規模分別為13.33 hm2(含)和6.67 hm2(含),水果的最小申報規模為13.33 hm2(含)以上。這個硬性條件,使部分蔬菜和果品生產主體因規模不達標而無法進行申報;同時,雖然目前閔行區的水稻生產主體已實現綠色食品認證全覆蓋,但是大部分水稻生產主體是在規模要求政策出臺前進行認證的,若后續的綠色食品續展認證要求達到規模面積,那么很多水稻生產主體也會面臨規模不達標的尷尬境地。
2.2.1 特色小品種蔬菜用藥短缺
在《農藥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中規定:農藥使用者應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用藥劑量或改變使用方法。但在綠色食品認證中,特別是蔬菜產品,受限于農藥登記不均,有些特色小品種蔬菜(如生菜、茼蒿、莧菜)的用藥短缺問題嚴重,找不到綠色目錄上準許使用且在農藥登記范圍內的農藥。
2.2.2 “三全”工作推進緩慢
為了嚴格控制蔬菜生產中因生產品種多、規模小、茬口多,給綠色生產帶來的風險隱患,上海市要求綠色食品生產主體要采取“全基地” “全季節”“全品種”的“三全”管理措施,即在基地可種植面積上,各茬口蔬菜的所有品種都要認證為綠色食品,嚴格限制蔬菜、果品的平行生產。但是目前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閔行區大多蔬菜生產主體在實際生產中還是存在多品種、多茬口的現象, “三全”工作推進緩慢。
2.3.1 區街道(鎮)工作機構綠色食品檢查員隊伍人員數量不足
目前,在閔行區的區街道(鎮)兩級工作機構中,具有資質的綠色食品檢查員共有8 人,其中區級工作機構5人、街道(鎮)級工作機構3人,且區級工作機構中有1 人即將退休,另有2 人在2 年內退休。同時,街道(鎮)級工作機構3 人分布在2 個街道(鎮),而閔行區共有6個擁有綠色食品獲證企業的街道(鎮),且3 人均為兼職。因此,閔行區的綠色食品檢查員數量嚴重不足。
2.3.2 認證主體中的綠色食品內檢員隊伍不穩定
綠色食品內檢員是指在綠色食品認證主體內部,負責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和標志使用管理的專業人員。在認證主體中,綠色食品內檢員需對獲證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進行全過程質量監督管理,要發揮“千條線一根針”的作用。但在實際生產中,因綠色食品內檢員崗位不受重視、管理權限不足、承擔職責太多,又或是受工資待遇、業務能力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認證主體中的綠色食品內檢員隊伍不穩定,人員流動較大,這也間接地給綠色食品認證主體的生產管理造成了一定影響。
針對閔行區土地零散、農業生產主體規模偏小以及“綠色食品認證應認盡認”的現狀,閔行區綠色食品認證申報工作重點由“新申報”轉變為“增報”“續展”“續展+增報”。其中,對于目前已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59 家生產主體,要做到應續盡續,區街道(鎮)級工作機構應結合“三全”要求,積極宣貫落實綠色食品認證管理措施,確保區內綠色食品認證率和續展率穩步提升;對于因未達到綠色食品申報規模要求的39家生產主體,鼓勵其參與閔行區綠色生產基地創建,夯實綠色基礎,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
加強農業生產管理,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治、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綠色防治技術。對于一些無藥可用的特色小品種產品,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如,色板誘蟲、地布防草、使用性誘劑、種植驅蟲花草等),并結合農業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等)進行綠色生產。
加強品牌宣傳,提升綠色品牌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生產主體響應“三全”政策的積極性。例如,以“優質優價”為目標,鼓勵綠色食品獲證主體積極通過區融媒體、公眾號、網絡店鋪等多條線上渠道,線下舉辦和參加各種展示推介會、評比活動(如綠色食品宣傳月、最美綠色食品企業評選、地產優質農產品品鑒評優活動等),開展優質農產品進機關、進社區、進公園等活動,進行推廣銷售,努力擴大綠色食品的品牌知曉度和美譽度,提升綠色食品的市場影響力,增加綠色食品的產品附加值,拉動品牌經濟效益提升,真正實現訂單農業,讓綠色食品獲證主體減少后顧之憂,自覺提高“三全”認證的積極性。
健全合理的工作體系和穩定專業的工作團隊,是保障綠色食品認證成效的基礎。因此,需加快培養和擴大區街道(鎮)兩級綠色食品檢查員隊伍,確保新老成員健康交替銜接,確保綠色食品獲證主體所在街道(鎮)至少配備1名有資質的綠色食品檢查員。同時,綠色食品檢查員應積極參與培訓、交流、學習以及參加區縣間、街道鎮間的交叉檢查,實現個人業務能力的歷練和提升,從而建立起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綠色食品檢查員隊伍。
綠色食品內檢員是綠色食品認證工作的前置條件,要保障綠色食品內檢員全程參與綠色食品生產全過程管理,充分發揮綠色食品內檢員的職能,并盡量避免綠色食品內檢員兼職過多、工作任務繁重無法盡責履職的情形[2]出現,讓綠色食品內檢員切實成為綠色食品產品質量的第一把關人。
“農穩安天下”,在實施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中,“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依舊是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持續推進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工作,進一步發揮質量優勢、產業特色和品牌力量,推動綠色食品認證質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逐步提高,才能確保閔行區綠色食品產業朝著健康的方向持續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