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燁琴 付習
(海寧市農作物技術服務站,海寧 314400) *為通信作者
目前,油菜是我國植物油的第一大油源,菜籽油產量占國產植物油總產量的50%以上,故大力發展油菜生產是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下我國大豆進口不確定性、保障國家食用油和飼用蛋白供給安全的戰略舉措[1-2]。繼玉米、高梁、水稻等大田作物雜種優勢被成功利用后,相關學者發現具備雜種優勢的雜交油菜除了較常規油菜增產明顯外(一般可增產20%~30%),其品質和抗性也優于常規油菜,尤其是采用化學殺雄方法配制的雜交油菜品種,由于父母本均為目標性狀穩定的品系,避免了“質三系”和“核兩系”母本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往往能選育出超高產的雜交組合[3-4]。例如‘浙油雜1403’即是以 ‘浙油50’為母本、‘浙油17’為父本,選育出的雙低(低芥酸、低硫苷)雜交油菜組合,具有高產量、高含油量、適合機收、抗倒、抗裂莢、菌核病抗性好、籽粒大等優勢。在此背景下,筆者研究了不同播期、畦比、施肥處理對‘浙油雜1403’制種產量的影響,以期為今后生產雙低雜交油菜種子提供技術支撐?,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地點位于海寧市硤石街道軍民村,浙江省唯一一個油菜制繁種縣級基地,前茬為雜交水稻制種。試驗田排灌條件好,土壤肥力為中等偏低水平,田間肥力分布均勻一致。供試油菜品種為‘浙油雜1403’。供試肥料為總養分含量為40%的宜施壯油菜緩釋肥(質量分數,下同,N∶P∶K=25∶7∶8)、17%硼砂、尿素(N 含量為46%)。試驗時間為2020 年9月至2022年5月,即連續兩年、油菜兩個生長周期。
1.2.1 播期試驗
為探明父本、母本最佳播差期,特進行了播期試驗。母本播期統一為9 月25 日,試驗依據父本播期不同,設A1(9 月25 日)、A2(9 月29 日)、A3(10月2 日)、A4(10 月5 日)4 個處理。試驗為大區對比試驗,每處理區面積為333.5 m2,不設重復。父本、母本均采用72孔育苗穴盤和油菜育苗專用基質進行育苗,于母本秧齡31 d、父本秧齡27 d 時進行移栽,父母本畦比為1∶4(即1 畦父本對4 畦母本),其他田間管理保持一致。
1.2.2 畦比試驗
試驗根據不同父母本畦比設B1(1∶2)、B2(1∶3)、B3(1∶4)、B4(1∶5)4 個處理,即1 畦父本分別對2 畦、3 畦、4 畦、5 畦母本。試驗為大區對比試驗,每處理區面積為333.5 m2,不設重復。母本畦種植5 行,行株距為45 cm×40 cm,父本畦種植5 行,行株距為40 cm×30 cm,母本播期為9月25 日,父本播期為10 月2日,其他田間管理保持一致。
1.2.3 施肥試驗
試驗依據底肥緩釋肥每667 m2施用量不同設C1(30 kg)、C2(40 kg)、C3(50 kg)、C4(60 kg)、C5(70 kg)5 個處理,苔肥各處理均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各處理純氮、磷、鉀施用量見表1。試驗為大區對比試驗,每處理區面積為333.5 m2,不設重復。母本播期為9 月25 日,父本播期為10 月2日,畦比為1∶4,其他田間管理保持一致。

表1 各處理肥料施用量(單位:kg)
在油菜移栽前2 d,大田耕整作畦,畦寬為2.2 m(連溝),溝深為18 cm,要求溝直、畦平、溝溝相通、排灌方便。
除施肥試驗按照試驗設計進行施肥外,播期、畦比試驗的施肥措施保持一致,均為每667 m2施有機肥250~300 kg、45%三元復合肥(N∶P∶K=15∶15∶15)30 kg、硼砂1 kg 作基肥;在移栽后7~10 d,沿秧苗根部,每667 m2撒施尿素10 kg 作苗肥;在12 月底至翌年1 月初,每667 m2施尿素10 kg 作臘肥。
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在苗期、植株具有3~4張真葉時,每667 m2噴施15%多效唑50 g兌水50 kg,以防止高腳苗、培育矮壯苗;在苗期,每667 m2施10%蚜虱凈20 g 兌水40 kg 防治蚜蟲,每667 m2施5%甲維鹽25 mL 兌水45 kg 防治菜青蟲;在油菜盛花初期和終花期,每667 m2施50%速克靈(腐霉利)50 g 兌水40 kg 防治油菜菌核病;分別在2月2 日、22 日,對母本進行化學殺雄各1 次;分別在秧苗3葉1心期和移栽前,各去雜1次;在大田期、植株抽薹后、親本始花前,去雜1~2次;在終花后,及時清理全部父本,防止收獲時種子混雜;在母本油菜角果顏色有85%以上呈琵琶黃時,進行分段收獲。
由表2可知,2020 年—2021 年各處理的父母本花期相遇時間表現為處理A3>處理A2>處理A1>處理A4,2021 年—2022 年各處理父母本花期相遇時間表現為處理A3>處理A4=處理A2>處理A1,兩年試驗結果顯示,處理A3的父母本播差期較為適宜,父母本花期相遇時間較長。

表2 不同播期試驗的油菜父母本的物候期調查
由表3可知,在相同的制種栽培管理條件下,各處理的單株有效莢數、每莢實粒數及實收產量均表現為處理A3>處理A4>處理A2>處理A1,株高、千粒質量則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

表3 不同播期試驗的兩年平均制種產量與經濟性狀
以上結果說明,‘浙油雜1403’制種時宜采用處理A3 的播差期,即母本9 月25 日播種,父本10 月2 日播種,在此播期下,父母本花期相遇時間較好,制種產量較高。
由表4可知,隨著畦比的增加,各處理的每667 m2母本株數呈遞增的趨勢,單株有效莢數和每莢實粒數呈減少的趨勢(處理B1至處理B3的減幅較小,處理B3至處理B4的減幅較大),株高、分枝數、千粒質量則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實收產量表現為處理B3>處理B2>處理B4>處理B1。以上結果說明,‘浙油雜1403’制種時父母本的畦比宜為1∶4,在此畦比條件下,制種產量最高;父母本畦比為1∶3 時制種產量次之;父母本畦比為1∶5時異交結實率較低,父母本畦比為1∶2 時因母本株數較少,最終導致制種產量偏低。

表4 不同畦比試驗的兩年平均制種產量與經濟性狀
由表5可知,隨著底肥緩釋肥施用量的增加,各處理的株高和千粒質量均呈遞增趨勢,分枝數、單株有效莢數和實收產量均是處理C4最高,雖然處理C5的施肥量較高,但是肥料利用率低,導致產量不升反降,且試驗后期田間出現了部分倒伏和二茬花現象,影響了制種純度。以上結果說明,‘浙油雜1403’制種時底肥緩釋肥每667 m2施用量宜為60 kg,每667 m2總氮施用量宜為17.3 kg。

表5 不同施肥試驗兩年平均制種產量與經濟性狀
雙低油菜雜交制種技術的核心是保證雜交種子純度和提高制種產量,同時這也是油菜雜交制種技術的重點和難點。試驗結果表明,雜交油菜制種產量與父母本花期相遇時間有直接關系,花期相遇時間越長,異交結實率越高,制種產量越高。因此,應根據父母本的生育期合理確定各自的播種期,確保父母本花期同步,并使母本終花期包含在父本花期之內。同時,雜交油菜制種時父母本移栽行比是一個重要的栽培技術指標,若父母本移栽行比太小,父本數量較少,花粉不夠,容易造成母本結實率偏低,從而影響制種產量;若父母本移栽行比太高,雖然異交結實率有所提高,但是母本株數較少,制種產量也不高。因此,應合理平衡母本株數與父本花粉量的比例。本試驗得出,當父母本畦比為1∶4(即1畦父本對4畦母本)時,能在保證母本異交所需花粉充足和較高結實率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加母本株數,最終獲取較高的制種產量。此外,雜交油菜制種過程中,若施肥不當易導致植株發生倒伏、開二茬花或產生微量花粉,從而影響制種產量和種子純度。本試驗得出,‘浙油雜1403’制種時每667 m2純氮總用量宜控制在17 kg 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