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熊江霞
(靖江市農業(yè)農村局,靖江 214500)
江蘇省靖江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十分適合進行糧食生產,故糧食作物在靖江市的種植歷史悠久,常年播種面積在3.33×104hm2以上,年總產量超過2.6×105t。其中,小麥是靖江市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統計,2021年靖江市小麥種植面積為1.73×104hm2,總產量達1.01×105t。
為進一步推進靖江市小麥產業(yè)發(fā)展,實現當地小麥生產的輕簡化、機械化,同時提高小麥產量和肥料利用效率,達到化肥減量增效的目的,靖江市特于2021年選擇在化肥使用強度大、示范帶動能力強、種植田塊相對集中連片且交通便利、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高的小麥種植區(qū)域,進行了小麥種肥同播技術(種肥同播技術是在小麥播種時一次性將種子和配方肥或緩釋肥料深施到土壤中的簡化栽培方式,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齊苗壯苗、減輕勞動強度、促進生產、節(jié)本、提質、增效等優(yōu)點)的應用效果試驗研究,以期探明種肥同播技術在小麥生產上的具體應用效果,從而為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數據支撐。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農麥88’。供試肥料為小麥專用緩釋肥(N∶P∶K=25∶14∶6,質量分數,下同)、配方肥(N∶P∶K=17∶17∶10)、尿素(N 含量為46%)。
試驗設在位于靖江市新橋鎮(zhèn)的靖江市潤泰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內進行,試驗田前茬作物為水稻,水稻秸稈全量還田,還田后采用大型拖拉機進行旋耕、滅茬、土塊破碎。試驗田土壤類型為中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23.6 g/kg,有效磷含量為21.4 mg/kg,速效鉀含量為82.0 mg/kg,pH為7.9。
試驗設常規(guī)施肥、種肥同播一次性基施、種肥同播一基一追3個處理。試驗為大區(qū)試驗,每處理區(qū)面積為1 333.33 m2,不設重復。具體施肥模式、施肥方式、肥料用量見表1。

表1 不同處理的施肥模式及肥料用量 (單位:kg)
試驗于2021年11月19日實施種肥同播,每667m2小麥播種量為15 kg,于2022 年2 月15 日進行追肥。其他病蟲草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措施各處理均保持一致,且均同當地小麥常規(guī)生產。
具體技術要點:(1)整田及開溝。用旋耕機旋耕田塊,翻耕深度在15 cm 以上,土壤板結或犁底層較淺的田塊可適當增加翻耕深度。同時,結合翻耕,田內開好豐產溝,以確保田間雨后無積水,避免漬害。(2)優(yōu)選肥料品種。選用氮磷鉀配比合理、粒型整齊、硬度適宜、手捏不碎、吸濕少、不黏、不結塊的肥料,以防機械施肥通道堵塞,一般可選用粒徑為2~5 mm 的圓粒型配方肥(或復合肥或緩釋肥料)。(3)科學肥料運籌。根據小麥品種、地力情況和目標產量等因素,制定施肥方案,確定施肥總量、主推配方和肥料運籌比例。一般來說,小麥氮素用量基蘗肥∶追肥宜控制在5∶5(強筋小麥)或6∶4(中筋小麥)或7∶3(弱筋小麥)。(4)優(yōu)選施肥機械及作業(yè)方式。選擇適宜的種肥同播機(推薦采用旋耕-播種-深施肥一體化作業(yè)機械),將種子和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一般種子播深為3~5 cm,肥料施在種子側下方8~10 cm 處,以防種、肥過近導致燒種燒苗。(5)精準操作施肥機械。按照推薦的施肥量,調整好排肥量檔位,嚴防排肥口堵塞。同時,在機械作業(yè)時必須緩慢起步、勻速前進,忌急停、倒車等,并隨時檢查種倉和肥倉,且注意在旋耕裝置作業(yè)過程中是否有秸稈纏繞等問題。此外,在每天作業(yè)完畢后,要及時清掃肥料箱,在第2天再加入新肥料進行作業(yè)。
在小麥關鍵生育期調查小麥株高、莖蘗動態(tài)。在小麥成熟后(2022 年5 月24 日),每處理取3 個面積為0.25 m2、長勢均勻的小麥進行產量和經濟效益測定,并調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質量等。
由表2可知,各處理的小麥在田苗數均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趨勢。其中,在返青期,各處理的小麥在田苗數差異較小;在拔節(jié)期,各處理的小麥在田苗數均達到高峰苗數,每667 m2在田苗數在55.47萬~57.60萬苗之間;在穗期,各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在32.27 萬~34.13 萬苗之間;在成熟期,各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在27.94萬~30.48萬苗之間。以上結果表明,在合理小麥群體數量方面,小麥采用種肥同播技術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施肥技術,且小麥采用種肥同播、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小麥構建合理群體。
由表3可知,各處理小麥株高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趨勢。其中,各處理在穗期的小麥株高均為各生育期中最高,在80.44~84.58 cm之間;在小麥成熟期,各處理的株高在74.12~77.53 cm 之間,處理(3)的小麥株高最高。以上結果表明,在小麥株高方面,小麥以采用種肥同播、一基一追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小麥的植株生長。

表3 不同處理對小麥株高的影響
由表4可知,各處理小麥的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質量、實際產量差異較大。其中,處理(2)的每667 m2有效穗數最多,為30.48 萬穗,分別比處理(1)、處理(3)多2.45 萬、2.54 萬穗;處理(3)的每穗粒數最多,為39.37 粒,分別比處理(2)、處理(1)多0.68、6.17 粒;處理(3)的千粒質量最重,為44.72 g,分別比處理(2)、處理(1)重1.42、2.32 g;處理(2)的每667 m2實際產量最高,為390.79 kg,分別比處理(2)、處理(1)高5.73、9.87 kg。以上結果表明,在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方面,小麥采用種肥同播技術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施肥技術,且小麥采用種肥同播、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小麥獲得高產。

表4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由表5可知,因小麥緩釋肥的價格高于小麥配方肥,處理(2)和處理(3)的肥料成本高于處理(1);但處理(2)和處理(3)的小麥產量較高,故產值較高,扣除施肥成本后(只考慮肥料成本和追肥成本),處理(2)的小麥每667 m2純利潤最高,為974.37元,其次為處理(3),每667 m2純利潤為951.18元,處理(3)、處理(2)分別比處理(1)增收29.49、6.30 元。以上結果表明,小麥采用種肥同播技術較采用常規(guī)施肥技術,能有效降低氮肥用量,且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了化肥減量增效的目的。

表5 不同處理對小麥經濟效益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相較于常規(guī)施肥技術,小麥采用種肥同播技術,有利于構建合理群體,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且能在減少氮肥用量的基礎上,獲得高產,進而獲得增收。經綜合考慮,在本試驗條件下,小麥宜采用種肥同播、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