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運東 徐璟儀 馬學文 李小華
(淮安市洪澤區植物保護站,淮安 223100)
農田雜草是作物生產中的重要有害生物,既會與農作物爭光、爭水、爭肥,又會傳播病蟲害,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減少、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雜草群落演替、除草劑長期單一使用、雜草抗藥性水平上升等原因,農田雜草發生面積連年增加,農田中的雜草發生密度越來越高,雜草發生危害持續加重,嚴重威脅了我國農業生產安全[1]。小麥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小麥及其制品不僅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2],故保證小麥高產穩產,對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麥田雜草會與小麥爭奪水分、養料和生長空間,若不加以防除,將會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3]。
洪澤區地處江蘇省淮安市的南部,為稻麥輪作區,常年小麥種植面積近33 333.33 hm2,當地麥田雜草發生程度較重,田間雜草以日本看麥娘、看麥娘、菵草、豬殃殃、繁縷等為主。同時,隨著精惡唑禾草靈、炔草酯等除草劑在洪澤區的連續多年使用,當地雜草耐(抗)藥性逐年增強[4-5],看麥娘和日本看麥娘迅速蔓延成為了當地麥田中的優勢雜草[3]。在洪澤區的小麥生產上,受水稻收割后小麥播種期間天氣以及栽培條件等因素的影響[6],除草劑苗后莖葉處理是當地麥田雜草化除的主要方式,且隨著無人機施藥技術的發展,采用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田雜草化除逐漸成為了當地麥田雜草防除的新方法。在此背景下,為明確當前市場上常用的莖葉處理除草劑采用無人機施藥后,對麥田雜草的防效及其對小麥的安全性,筆者特進行了相關試驗,以期為洪澤區麥田雜草植保無人機化除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西農9718’。
供試藥劑為4% 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優先,科迪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世瑪,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5%唑啉草酯乳油(愛秀,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虎賁,江蘇清原農冠雜草防治有限公司生產)、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江蘇長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產品均為市售。
試驗依據施用藥劑不同,共設8 個處理,具體施藥設計見表1。各處理不設重復,每處理區區面積為3 333 m2,各處理區間留2 m 寬的保護行。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試驗設在位于朱壩鎮的一農戶麥田內進行。供試田塊前茬作物為水稻,在2021 年11 月3日、水稻收割后,采用淺旋滅茬機械進行小麥條播,播種量為375 kg/hm2。在小麥出苗后,施45%高效復合肥(N∶P∶K=15∶15∶15,質量分數)525 kg/hm2作基肥。在施藥前1 d 進行田間雜草情況調查,田間雜草主要為禾本科雜草看麥娘和日本看麥娘(其中看麥娘數量占比約為60%、日本看麥娘數量占比約為40%)。在2021 年12 月22 日上午施藥,施藥時小麥處于4~5葉期、雜草為3~4葉期,試驗采用二次稀釋法進行藥液配制,采用極飛科技P30 式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藥,各處理用水量均為37.5 kg/hm2,噴藥飛機離地高度均為2.3 m。在2022 年3 月1 日追施尿素375 kg/hm2。試驗期間未進行其他農事操作。
施藥前7 d,以晴好天氣為主,溫度穩定,平均溫度為-1.9~1.3 ℃。施藥當天,天氣為多云,溫度為0~9℃,南風,風速為0.5 m/s。施藥后7 d,累積降水20.9 mm(12 月28 日、12 月29 日兩天降雨),平均溫度為2.3~8.5 ℃
1.4.1 安全性調查
分別在施藥后3 d、7 d、30 d、60 d、75 d,調查各處理區小麥生長情況,并按藥害分級的方法給各處理區進行藥害定級。
藥害等級:1級,小麥生長正常,無任何受害癥狀;2級,小麥出現輕微藥害,藥害植株數量占比少于10%;3級,小麥出現中等藥害,隨著植株生育進程的推進能恢復,不影響產量;4級,小麥出現較重藥害,隨著植株生育進程的推進難以恢復,造成減產;5級,小麥出現嚴重藥害,隨著植株生育進程的推進不能恢復,造成明顯減產或絕產。
1.4.2 防效調查
在施藥后30 d、75 d,每處理區隨機選取5 個點,每點面積為0.25 m2,調查殘留雜草株數,計算株防效,在施藥后75 d 加測殘留雜草鮮重,計算鮮重防效。
防效計算公式:株(鮮重)防效={[對照區雜草株數(鮮重)-處理區雜草株數(鮮重)]÷對照區雜草株數(鮮重)}×100%。
試驗數據處理和分析均采用EXCEL 軟件,并使用DPS 軟件的Duncan`s 法對防效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2 可知,在施藥后0~7 d,各處理區的小麥均生長正常,均無藥害現象出現(小麥藥害等級均為1級);在施藥后14 d,各處理區小麥均出現藥害(小麥藥害等級均為2級,其中清水對照區產生藥害的原因是低溫);在施藥后30 d,各處理區小麥均出現藥害,其中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0%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區的小麥藥害等級為3 級,藥害較為明顯,其他處理區的小麥藥害等級均為2 級;在施藥后60 d,除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 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0%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區的小麥藥害等級為2 級,表現出一定的藥害外,其他處理區的小麥均生長正常,均無藥害現象出現(小麥藥害等級均為1 級);在施藥后75 d,除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 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區的小麥藥害等級為2 級,表現出一定的藥害外,其他處理區的小麥均生長正常,均無藥害現象出現(小麥藥害等級均為1 級)。

表2 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的安全性分析
由表3 可知,在施藥后30 d,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3 000 mL/hm2處理、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0%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較好,株防效均在90%以上。在施藥后75 d,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3 000 mL/hm2處理、5% 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50%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較好,這兩個處理的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為100%;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處理、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3% 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50% 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也較好,株防效均在94%以上,鮮重防效均在97%以上;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處理、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50 mL/hm2處理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較差,株防效分別為70.00%、77.39%,鮮重防效分別為72.17%、79.17%。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比較
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在洪澤區于2010年開始上市并進行應用,目前這兩種藥劑在洪澤區的市場占有率較高;5%唑啉草酯乳油在洪澤區于2011 年開始試驗推廣,現已成為洪澤區麥田除草中的主要除草劑;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在洪澤區于2017年開始應用試驗,于2018 年開始推廣,目前在洪澤區麥田雜草化除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市場占有率約為40%。本試驗結果表明,上述幾種除草劑單用,對麥田禾本科雜草均能起到不同的抑制效果,藥劑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同時,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5%唑啉草酯乳油分別與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搭配使用,對麥田禾本科雜草的防效明顯優于藥劑單用。研究表明,隨著雜草葉齡的增加,除草劑對雜草的防效一般呈下降的趨勢[4],故雜草防除不宜過晚。因此,為提高除草效果,并延緩雜草對除草劑耐藥性的產生,及兼防菵草,洪澤區麥田除草應選擇藥劑與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進行搭配使用,且施藥時間應選擇在冬季溫度穩定時,以達到防除雜草、提升小麥產量及品質的目的。
除草劑對小麥植株產生藥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霧滴揮發與漂移、用量不當、藥械性能不良或作業不標準、環境因素不良、藥劑殘留等[2];同時,不同小麥品種對不同除草劑的敏感性有所差異,例如,某些春小麥和角質(強筋或硬質)型小麥品種(如‘揚麥158’‘豫麥18’‘濟麥20’等)對甲基二磺隆較為敏感,在遇霜凍、澤澇、鹽害等環境脅迫時,可能會出現輕微藥害。在本試驗中,各藥劑處理區小麥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藥害現象,這可能與小麥品種‘西農9718’對除草劑的耐受性較低有一定關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