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向云

“砥節厲行”出自東漢學者蔡邕《郭有道碑文》,原文為“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也作“砥節勵行”“砥節礪行”,意思是磨礪節操和品行。
按照《廣韻》等書的解釋,“砥”為“磨石也”。“厲”是“礪”的本字,早在周朝銅器銘文里就已經出現,《說文解字》釋義為“旱石也”,意思是質地較粗的石頭,可用作磨刀石。所以“砥”“厲”的本義均指磨刀石,但兩者粗細不同,精為砥,粗為礪,砥細于礪。后世多以“砥礪”合用,如《山海經·西山經》的“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合指磨刀石,引申為磨煉、鍛煉,激勵、勉勵等義。
古人云:“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憂其賤,而憂道之不篤也。”古代官箴告誡人們,不要擔心沒有職位,而應擔心品德不夠完善;不要憂慮地位低賤,而應憂慮道德修養不夠厚實。如果缺乏足夠的道德修煉,職位越高只會摔得越狠。而良好的品行修養,不會隨著時間的積累、地位的變遷而自然養成,需要時刻磨礪、摔打,只有在通過了逆境、權勢和誘惑的考驗后,品行修煉方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面對挫折不氣餒。“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面對困難挫折,有的人心灰意冷、踟躕彷徨,而有的人則愈挫愈勇、愈挫愈奮,我們當強定力、增韌性、沉住氣,在逆境中磨煉心性、開闊心胸、砥礪品行。南宋理學家蔡元定一生不仕,面對逆境坦然自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并常常訓誡其子及門生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在他去世后,朱熹撰文稱贊其有“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明代大儒王陽明平生歷經“百死千難”,但他從不把世間榮辱得失放在心上,寫下了“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之句。哪怕是面對“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般的艱難困苦,他仍然堅持向學悟道,品行操守蔚為大家。
面對權貴不折腰。“人無剛骨,安身不牢。”骨氣,彰顯了人品行的硬度。若是因為權勢失掉原則、降低底線,那在辱沒個人尊嚴的同時,也丟掉了品行中難能可貴的硬氣。據史料記載,南宋詩人楊萬里為人清直,視富貴猶如敝屣。當朝權臣韓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園,囑托楊萬里寫一篇《南園記》,并許之以高官厚祿。楊萬里對韓侂胄的行徑十分鄙視,斬釘截鐵地拒絕了。面對權貴,有的人卑躬屈膝,巴結奉承,一身媚骨,而有的人則能不卑不亢,寧折不彎。
“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細微之處,也能照見一個人的品行。《中庸》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砥礪操守德行,需要將“致廣大”與“盡精微”有機統一起來,落細落小。現實中,一些人覺得小事小節“無傷大雅”,認為經濟上小貪小占、生活上放開小事小節不算什么,在細節上不注意、不檢點,殊不知針尖大的窟窿漏過斗大的風。小節失守,大節“塌方”,潰敗往往就會隨之而來。當牢記“堤潰蟻穴,氣泄針芒”的古訓,從小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次次疊加,件件累積,久久為功,如此方可俯仰皆坦然、進退無愧怍,守住無私無畏的精神家園。
(郝巧鳳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年3月24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