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陽靜 趙慧珍

稻田里插秧、小溪里抓魚、廚房里炒菜……春末夏初,邵陽市各學校的勞動研學實踐如火如荼開展起來。青山綠水間,學生放下書本,拿起勞動工具,感受勞動的樂趣,實現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近年來,邵陽市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學校的“主導作用”、社會的“支持作用”,結合地域特色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模式,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夯實基礎。
完善評價“硬指標”,
讓勞動教育鋪得開、落得下
“在實踐中,我學會了擇菜、切菜。熱愛勞動就是從做好自己的事開始。”這是洞口縣山門鎮市鎮完全小學學生禹露在“實踐活動成果表”上寫下的勞動體會,她還因表現出色獲評班級勞動之星。
市鎮完全小學建立了一套以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主的整體評價機制,通過周評、月評、期評相結合評選出“勞動之星”或“活動達人”。“學校還設計了家庭實踐情況表、勞動工具使用記錄等評價表格,根據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勞動素養考核要求細化評分標準,以保證每一個勞動環節都具體可測。”校長尹秀文介紹。
“評價的指揮棒不變,改變就只能浮于表面。推動勞動教育落地開花,需頂層謀劃、高位推動,邵陽市從政策上、制度上強化開展勞動教育的支撐保障能力。”邵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恒榮介紹,邵陽市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評價實施方案的考評細則、建立了對縣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保障勞動教育情況的督導體系,把勞動教育納入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范圍,將區域性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納入對縣市區教育督導內容。
同時,明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采用自主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通過日評、周評、月評、學期評、每次活動必評,全面客觀記錄學生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
(緊接01版)“經過前期探索,各學校在評價改革上新招頻出,既提高了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創新了勞育評價的手段,又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李恒榮說道。
打造多元“小農場”,
讓勞動實踐沾泥土、接地氣
石頭小農莊里,農耕小能手栽種、填土、灌溉,干勁十足;稻草人小展廳內,小小講解員介紹傳統農具、分享農耕生活;小石頭實驗室,手工小能手組裝播種無人機模型……5月11日下午,綏寧縣李熙橋鎮雙元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熱鬧非凡、歡笑不斷。
雙元學校地處少數民族偏遠山區,教育資源落后。2020年以來,學校在北京宸星教育基金會“石頭計劃”項目的資助下,充分發揮山區學校獨特的地理優勢,將7畝閑置土地改造成集農耕、展廳和實驗為一體的勞動教育基地。
“課堂搬到田間,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維度的學習機會。在這里,學生認識農具、參與種植、探索農業科技,實現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勞動教學目標。”雙元學校校長莫季鳳說道。
以雙元小學為縮影,近年來,邵陽市各中小學迎難而上、因地制宜,通過與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合作等方式,積極為學生打造參加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勞動實踐基地,多措并舉保障勞動教育的有序、高效開展。
學校場地不足、校園經費不夠,如何開展沾泥土、接地氣的勞動實踐?在隆回縣灘頭鎮,湖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邵陽市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沐仙湖研學基地打開了學子參與勞動實踐的新天地。“基地根據不同年齡段分層設計了農耕體驗、美食制作和非遺傳承等6大板塊共64個勞動課程,將游、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中體驗勞動之美、提升綜合素養。” 基地負責人伍冬云告訴記者。
校內打造創新多元的勞動實踐場所、校外建設綜合性勞動實踐基地,在勞動教育的推進過程中,邵陽市著力整合資源,不斷夯實勞動教育基礎。目前,全市精心培育了7個湖南省首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8個市級校外勞動實踐基地,112個校內勞動基地;打造了1個省級勞動教育試驗區,12所省級、21所市級勞動教育實驗學校,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勞動教育發展新樣態。
構建共育“同心圓”,
讓勞動體驗日常化、生活化
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邵陽市各學校精心謀劃“雙減”背景下多學科融合勞動的育人模式。
“西紅柿適宜的生長溫度是多少?我們在種植西紅柿時需要注意什么?”新邵縣小塘鎮羅家坳小學在校園開辟了校內實踐基地,除了帶領學生種植蔬菜,校長黃美容還在寫作課上鼓勵孩子寫植物觀察日記。
“先找到涂色位置,小面積用小筆芯,大面積用大筆芯……”在隆回縣群賢小學,學校依托當地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設了“非遺文化+勞動教育+創新教育”課后服務項目,帶領全校1400余名學生體驗“灘頭手工抄紙”“灘頭木版年畫”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
一二年級學習疊衣服、系鞋帶,三四年級學會分擔家務,五六年級做一道菜給爸爸媽媽 ……武岡縣思源學校挖掘思政課程中的勞動元素,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定制”各學段勞動清單,以家庭為基礎,讓勞動教育“生活化”。
近年來,邵陽市積極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此為依托,不少學校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關愛勞動者”“護水小衛士”“關愛老人”等公益活動和垃圾分類、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學校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常態化勞動體驗。
“熱愛勞動、積極參與勞動的習慣,不僅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引導,還需要將熱愛勞動的意識根植在大教育的范疇之中,更需要家庭、社會攜起手來,構建共育‘同心圓。”李恒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