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講臺上放著一盆水和多部手機,學生依次上臺將手機浸入水中,前幾排學生的面色凝重有些不悅。5月11日,針對在網上引發熱議的“手機泡水”視頻,貴陽市修文縣明雅學校發布情況通報稱,經核查,因學校九年級某班20余名學生違反學校規定私自攜帶手機進入宿舍并在深夜玩耍,影響正常作息。班主任發現后自行與家長協商,采取將手機泡水的方式進行處置。
(5月15日 《成都商報》)
面對輿論質疑,涉事學校積極調查,對暴力處置手機的方式及時矯正,是對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重申。然而,正如有網友質疑的,此前其他學校也出現過錘砸手機、手機泡水等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明雅學校之后,會不會又出現變著花樣“銷毀”手機的做法?如何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明確的規范,在根本上解決“手機進校園”的老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中小學校對手機高度警惕,甚至不惜以毀壞的方式震懾學生,背后當然有著十分現實的考量。青少年自制能力有限,面對各種炫酷的手機游戲和“永遠都刷不到底”的短視頻,很容易沉迷依賴,繼而精力渙散,無心學習。然而,銷毀手機的“撒氣式”做法,看似從源頭上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一種假性解決。面對這種暴力舉措,學生很可能產生抵觸心理,將對老師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學習上,或是索性拿一個不常用的手機“交差”,敷衍糊弄過去。
其實,在信息化社會,人們很難與手機等電子產品“絕緣”,讓孩子完全遠離手機并不現實。不如耐心剖析學生沉迷手機的原因,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約束,真正成為“手機的主人”。
就拿明雅學校來說,據介紹,該校實行全寄宿、小班制。而涉事班級有20余名學生私自攜帶手機進入宿舍并在深夜玩耍,“違規學生”的占比應該不算少。那么,為何有如此多學生熱衷于玩手機呢?背后的原因值得老師和學校探究。
學校不妨通過召開討論會的形式,開誠布公地與學生探討手機問題,傾聽學生的心聲,同時引導他們認識到上癮的危害、合理規劃對手機的使用方式和時間等。此外,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當他們有了更加多元的放松方式,相信手機也不會成為唯一的選擇。
比起“一毀了之”的處置方式,探索出更加以人為本、對學生更為負責的舉措才是更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