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名
回憶過往,忘不了的是那紅薯酥的香甜。
過年是所有孩子歡愉的期盼,我也一樣。在不絕于耳的鞭炮聲中,在小販叫賣煙花的喧囂聲中,在臘八粥“咕嘟嘟”的熬煮聲中,我終于盼來了農歷壬寅年除夕。除夕夜,怎少得了美食!父母炸丸子、包餃子,外公外婆做甜飯、切香腸,激動的我也一頭扎進廚房,開心地忙活,準備承包飯后的甜品時光。
我打開冰箱,兩個紅薯映入眼簾。它們離開土地的懷抱不久,纖長的須垂在兩旁,紅色和紫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外皮柔和的色彩。紅薯又叫番薯、地瓜,既不是莖,也不是果,而是塊狀的根。它很常見,樸實無華,可口,又有營養,含有多種維生素。
搓了搓手,我拿出紅薯、芝士碎和手抓餅,紅薯酥材料的“三要素”就齊活了。將紅薯放到水龍頭下洗凈,再削去它們紫紅色的外皮,暗紅里透著淺黃的瓤就露了出來。我將這露出瓤的紅薯拿在手里把玩了一會兒,然后把它們輕輕地放進溫暖的“被窩”——冒著熱氣的蒸鍋煨。
15分鐘后,我急不可耐地從蒸鍋中拿出滾燙而軟爛的紅薯,用叉子戳開,再慢慢地把它們壓成泥。貪玩的我一會兒把紅薯泥壓成五角星狀,一會兒把它們壓成樹葉的樣子,玩得不亦樂乎。
玩夠了,我便往紅薯泥中加入芝士碎和白砂糖,將它們揉均勻,這樣餡料就準備好了。金燦燦的芝士若隱若現,我用手指輕輕地蘸上一點餡,放在嘴里吮了吮,哇,細膩的紅薯泥夾雜著芝士的咸香,令人回味無窮。
緊接著,我拿出手抓餅。一個又大又圓的手抓餅在我并不利落的刀功下被分成四塊,那樣子好似比薩。往每一小塊手抓餅上放上團成球的餡料,再將餅皮包裹餡料,就這樣包了兩個后,我卻陷入了“困境”,現場一片狼藉:餡料放得過多,餅皮因包不住餡料而撐破;手抓餅已經變軟,粘在手上,頑固得很。我不得不“罷工”。
抖擻抖擻精神,我鼓起勇氣再次進入“戰場”。這次,我吸取經驗,少放一些餡料,按照需求解凍手抓餅。終于,經過一番努力,一個個圓滾滾的紅薯酥被我放進空氣炸鍋。這還沒完,我又往紅薯酥上抹上蛋液,撒上黑芝麻,做好最后的美化工作。瞧,它們都變得更美啦。
原本很短的10分鐘,卻因為等待顯得十分漫長。屋子里溢滿香甜的氣息。“叮——”紅薯酥烤好啦,我學著甜點師的樣子戴上手套,把紅薯酥碼在一個小盤子里,煞有介事地清清嗓子,宣布甜點出爐。那一刻,自豪感和成就感溢于言表。
家人們紛紛拿起紅薯酥品嘗,交口稱贊。紅薯酥外酥里軟,里面的紅薯泥清甜而不膩,芝士濃郁芬芳,咬一口,還拉起一根根纖長的絲,可好吃了。大家吃得高興,一盤紅薯酥很快就見了底。
現在想起那盤紅薯酥,我肚中的饞蟲還是會被勾起。它帶著年味,帶著家人滿足的笑,帶著收獲與希望,甜蜜了我的心,甜蜜了回憶,甜蜜了光陰。(指導老師:惠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