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禎祎,李宏申,馬金霞
1.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2.社旗縣仲景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300
無癥狀心肌梗死是指疾病發(fā)作時缺乏典型心絞痛癥狀,或僅表現(xiàn)為輕微胸悶,無法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顯著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心電圖(ECG)是檢查無癥狀心肌梗死首選手段,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便捷等優(yōu)點,可準確識別無癥狀心肌梗死,指導臨床治療,現(xiàn)已得到研究者證實[2]。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接受規(guī)范治療,仍有部分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出現(xiàn)猝死、再發(fā)心肌梗死,嚴重影響疾病轉歸。目前,雖有無癥狀心肌梗死疾病轉歸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但研究較少,且研究結果并不一致[3],本研究旨在探討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ECG波形特征,采用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影響疾病轉歸因素,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樣本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年齡>60 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無癥狀心肌梗死診斷標準[4]:無典型胸痛癥狀,血清心肌酶反常升高,結合冠脈造影檢查結果確診;首次發(fā)病;患者家屬知曉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等臟器障礙;臨床資料不全;精神類疾病;感染類疾病。男51 例,女49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0.71±2.24)歲。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應用美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儀(DMS-Hoher 6.0),先行常規(guī)監(jiān)測,后行24 h 動態(tài)監(jiān)測,詳細記錄,分析心電圖特征。(2)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吸氧、鎮(zhèn)靜、鎮(zhèn)痛、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出院后12 個月,隨訪疾病轉歸情況,分為痊愈(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癥狀消失)、顯效(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癥狀減輕)、無效(各項指標偏離正常范圍,癥狀加重)、死亡(心跳停止)4個等級,將痊愈及顯效納入轉歸良好,無效和死亡納入轉歸不良。(3)采用自制臨床資料問卷收集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就診時間、基礎疾病、Killip 分級、梗死部位、入院時心率、吸煙史、飲酒史、N 末端B 型利鈉肽原(NT-proBNP)。BMI 分為低體重(BMI<18.5 kg/m2)、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BMI≥24.0 kg/m2)3 個等級。Killip 分級包含Ⅰ級(無心力衰竭征象,病死率0~5%)、Ⅱ級(輕至中度心力衰竭,病死率10%~20%)、Ⅲ級(重度心力衰竭,病死率35%~40%)、Ⅳ級(心源性休克,病死率85%~95%)。入院日清晨,采集2 mL外周肘靜脈血,靜置20 min,離心15 min(2 500 r/min),取上清液,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NT-proBNP,參照武漢賽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試劑盒說明書操作。(4)問卷調查為匿名調查,不涉及敏感信息,答題時長低于1 min 視為廢卷,對于文化程度低或病情嚴重患者,由家屬代替填寫,填寫完成后雙人錄入數(shù)據(jù),并剔除邏輯錯誤問卷。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影響因素,建立預測模型,繪制受試者特征(ROC)曲線及曲線下面積(AUC)分析其預測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ECG檢查波形特征,見表1。

表1 ECG檢查波形特征
出院后12 個月隨訪,均無脫落病例。100 例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21例痊愈,57例有效,18例無效,4例死亡,將痊愈及有效納入轉歸良好組(n=78),無效及死亡納入轉歸不良組(n=22)。兩組患者年齡、BMI、就診時間、合并基礎疾病、入院時心率、ECG 異常波形、NTproBNP、吸煙史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疾病轉歸單因素分析 例(%)
以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情況為因變量(疾病轉歸良好=0,疾病轉歸不良=1),將表2中P<0.05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顯示年齡71~80歲、超重、合并基礎疾病、ECG 異常波形、NT-proBNP≥450 pg/mL、吸煙史是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不良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和表4。

表3 賦值情況

表4 疾病轉歸多因素分析
基于表4 自變量擬合生成聯(lián)合預測因子,取約登指數(shù)為最大值時聯(lián)合預測因子所對應的數(shù)值作為最佳臨界值,此時AUC為0.925(95%CI:0.855~0.968)。采用Hosmer-Lemeshow 擬合優(yōu)度檢驗顯示模型擬合效果較好,Chi-Square=6.793,DF=9,P=0.432,見圖1。

圖1 logistic回歸模型預測價值
將原logistic 方程變形后得到個體預測概率方程為P=1/{1+e-(10.032+年齡×1.103+BMI×1.675+基礎疾病×1.342+ECG異常波形×1.379+NT-proBNP×1.604+吸煙史×1.552)},在其中e 為自然對數(shù)的底數(shù),保留3 位小數(shù)點e=2.718,隨機抽取1 例患者,其各自變量取值為年齡=0,BMI=1,基礎疾病=1,EGG 異常波形=1,NT-proBNP=0,吸煙史=1,代入概率預測方程得到概率值P=0.465,小于臨界值,故預測準確度為88%的條件下,該患者疾病轉歸良好。
無癥狀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一種,發(fā)病前已有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病變史,若未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危及其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鑒別診斷無癥狀心肌梗死主要手段為ECG,可通過病理性Q 波、T 波及ST 段變化了解冠脈病變部位及病變程度,給予針對性治療方案,然而部分患者經臨床治療后效果欠佳,預后較差,積極尋找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危險因素對優(yōu)化治療手段、改善預后具有現(xiàn)實意義。
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年齡71~80歲、超重、合并基礎疾病、ECG 異常波形、NT-proBNP≥450 pg/mL、吸煙史是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不良獨立危險因素(P<0.05)。(1)年齡。許金芳等[6]學者表明,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年齡越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fā)生率越高,預后越差,符合本研究結論。隨著年齡增加,患者各項生理機能減退,加以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影響,心臟出現(xiàn)纖維化和退行性變,誘發(fā)MACE,影響疾病轉歸。(2)基礎疾病。無癥狀心肌梗死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其中高血糖可抑制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誘發(fā)全身微血管病變,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高血壓可降低血管順應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栓塞,增加再發(fā)心肌梗死、猝死發(fā)生風險。(3)吸煙史。現(xiàn)有研究證實,吸煙史是冠狀動脈病變形成、進展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觀點相符[7]。香煙中含有尼古丁,可增加血中一氧化碳含量,損傷心血管,增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風險,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影響預后改善。(4)BMI。目前關于BMI 與心肌梗死患者預后關系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學者認為兩者間呈U型曲線關系,一定程度BMI 增加可降低病死率,過高BMI則會升高病死率[8]。有學者發(fā)現(xiàn)[9],兩者間呈現(xiàn)單純線性關系。本研究顯示,超重是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不良獨立危險因素,佐證兩者間呈現(xiàn)單純線性關系這一觀點,考慮與超重患者更易出現(xiàn)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等癥狀有關,綜合作用可加快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增加MACE 發(fā)生風險,影響疾病轉歸。(5)NT-proBNP 主要分布于心室心肌細胞,廖春華等[10]學者指出,其水平高低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顯示,NT-proBNP≥450 pg/mL 是年齡>60 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不良獨立危險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心肌缺血壞死后,可增加心室壁張力,釋放過量NT-proBNP,而NT-proBNP 可加重心肌缺血壞死,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誘發(fā)嚴重心律失常、再發(fā)心肌梗死,甚至死亡。(6)ECG。ECG 異常波形是年齡>60 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不良獨立危險因素,建議臨床實際中可根據(jù)ECG波形特點識別無癥狀心肌梗死,指導臨床治療工作,加快疾病轉歸。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無癥狀心肌梗死均會出現(xiàn)病理性Q波改變,在ECG檢查基礎上完善心臟彩超、血清心肌酶檢查尤為重要。另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構建logistic 回歸模型,ROC 曲線分析證實,該模型對宮頸癌術后感染預測價值較高,且個體值預測驗證符合臨床實際,臨床可通過該模型預測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轉歸情況,可幫助主治醫(yī)師調整治療方案,促進疾病良好轉歸。
綜上所述,年齡>60歲無癥狀心肌梗死患者ECG波形特征以明顯ST-T 段改變?yōu)橹鳎膊∞D歸受年齡、基礎疾病、BMI 等多種因素影響,針對上述因素確定防治措施可促進疾病良好轉歸。但本研究樣本量小,納入可能影響因素少,后續(xù)仍需擴大樣本量,增加可能影響因素進行更為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