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媓

多少父母活在自己的自戀幻想中,終其一生,也看不見真實的孩子。
孩子做得很好時,家長“看不見”,不表達關心和鼓勵;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用限制性、批評性的語言表達關注,卻沒有指出正確的通路。受關注是孩子重要的心理需求。好的行為得不到關注,不好的行為卻被強化,孩子的行為模式慢慢就亂套了。
父母稱贊也好,批評也好,都是父母對一個孩子的評價。孩子會很看重這樣的評價,所以我們要小心。其實父母的評價,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不光是評價,還有關系,父母的評價和關系會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有別人做了,我們的孩子還是做自己吧。非要與別人比個高低,恰是讓自己成為追隨者和模仿者,越發會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做唯一,不爭第一”,只要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本身就已經是第一了。
真正優秀的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幸福,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和驕傲,而不是總以“爸媽沒本事,咱家全靠你了”的所謂激勵,把自己的期待和夢想強加給孩子,整天在孩子身上刷存在感、控制感和價值感,要求孩子成為父母的驕傲。
糾正孩子一個不當行為的最好方式,不是去禁止,而是用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去取代它。對孩子而言,禁止往往就是強化。孩子發現自己做其他事情時父母不聞不問,而唯獨做這件事時父母來禁止,甚至能激起父母很大的情緒,這一方面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更有興趣去探索;另一方面他會發現做這件事會引起特別的關注,讓父母緊張和焦慮,這個結果會讓孩子的存在感和力量感油然而生,更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一個人構建自我的基礎就是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識。每一種感受、每一種情緒,都是生命一種特定的體驗,幫助我們更好地構建和認識自我。父母對于自己或孩子感受的忽視或否定,本質上是沒有把自己或孩子當成“人”來看待。尊重自己和孩子,先從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開始!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原創和孤品,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和優勢智能。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愛所在,成就最好的自己。要避免用標準化、制式化的教育模式和單一評價方式,把他們塑造成山寨和贗品,導致他們既遠離了生命的從容和優雅,也失去了差異化的核心能力和獨特性。
父母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期待和需求,但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要自己來完成。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和恩情,我們平凡生活里面的英雄夢想,是在親子養育的過程中實現的。你什么時候感覺到,我們如此普通且平凡,但是我們普通且平凡的人生,可以深刻地影響另外一個人,我們的生命印記在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印記當中,得到了反射,得到了遺留,這是因為孩子。本質上,大多數父母也都是平凡的人,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充滿愛、溫暖和光明,既是父母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責任的擔當,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是我們做好自己的結果,不是我們活著的目的。當我們有能力讓自己成為一束光時,孩子靠近我們,就是靠近光,靠近溫暖和美好,就是汲取勇氣、信心和力量,自然會構建起更強大的生命力,更獨立自由的靈魂,以及人生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編輯/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