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
童年的愛好,往往能決定一個人一生要走的道路。
我的童年是在魯東平原的一個小村莊里度過的。在春節和元宵節,這里的氣氛格外濃烈:鑼鼓咚咚,鞭炮連日不斷,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耍龍燈的,說大鼓的,玩把戲的,應有盡有。我最喜歡兩樣東西:迎新年的春聯和元宵節的燈謎。我是怎么喜歡起春聯的呢?
那是二年級寒假過完的時候,一大早我就背起書包上學去了。我到得早,學校還沒開門。等待中,我便漫不經心地打量起門上的對聯來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
這些字我都認識,開始并不覺得這副對聯有什么意思,但仔細一讀,卻被吸引住了。我既沒有見過逆水行舟,也沒有見過平原跑馬,但隱約能想象出它們的樣子,便聚精會神地琢磨起來,連老師站在身后也沒有察覺。
“你懂得這副對聯的意思嗎?”背后傳來老師的聲音。
“我……不大懂,”我指著對聯問老師,“這‘不進則退和‘易放難收怎么講?”
老師先稱贊了我的勤學好問,接著給我解釋了對聯的意思,而且還講了對聯的特點。他說的大意是:對聯結構精妙,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寓意很深,給人啟發教育;對聯又很有文采,可以當作詩來欣賞。
那時,我雖然不太懂,但從此對春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年開學,學校的對聯又換了一副新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從這副對聯中,我知道了讀書猶如登山渡海,不勤奮刻苦是不行的。后來,我常請老師給我講解對聯。老師告訴我,對聯不僅寓意要好,還要講究對仗工巧。他在一張紙上寫出一副對聯,我記得它是貼在附近小酒店門口的那副: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老師說:“這副對聯很符合生意人的希望和心愿,而且‘生意對‘財源,‘興隆對‘茂盛,‘通四海對‘達三江,每個字詞都對得很工整。”
以后,我對對聯越來越感興趣。十歲那年,父親鼓勵我給自己家里寫對聯,我大著膽寫了起來,老師看了,笑著說:“行,行!”
消息傳開,左鄰右舍都叫我給他們寫對聯。對門的二大爺家兩位老人相依為命,為人善良,我就給他們的門上寫了: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這副對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欣慰。二大娘常常把我叫去,讓我把對聯念給他們聽。兩個月后,我把對聯上字的順序顛倒過來,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地認了出來,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當我看到她那布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幸福的笑容時,心里也充滿了快樂。
在我抄錄的對聯中,有些是我很喜歡的:
一彎流水斜陽外
幾縷炊煙老屋中
又是一年芳草綠
依然十里杏花紅
可是,對那些長輩來說,一彎流水只能使他們行路不便,幾縷炊煙也會使他們咳嗆不止;他們既沒有興致去欣賞杏花,也沒有閑心去品味芳草。我就常常琢磨給他們寫什么樣的對聯,第二年就寫了:
向陽門第春長在
積善人家慶有余
這是人們都喜歡的一副春聯。它就像是對家庭品德的鑒定—肯定他們是積善人家,也像是對人家命運的預言—年年富足有余。
在我家,寫什么對聯全由我自己做主,于是,我就寫我最喜愛的對聯。記得我最喜愛的一副是:
風搖竹影有聲畫
雨打梅花無字詩
這副對聯我百看不厭,常常站在門前盯著它品味一番。
就這樣,春聯越來越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每逢春節,我就跑遍全村,到大街小巷去抄錄、搜集我喜歡的對聯。每遇佳對,便如獲珍寶。
現在想來,我后來從事文學創作,與兒時對春聯的喜愛和收集,是大有關系的。
〔選自《閱讀》(中年級版)2019年第2期,略有改動〕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期和對聯有關的故事。根據作者對對聯了解的深入與興趣的提升,文章可大致分為“初識對聯”“品讀對聯”“寫對聯、抄對聯”三個部分。文章首尾呼應,語言通俗易懂,作者感慨對聯給自己寫作帶來的幫助,而我們同樣可以通過作者列舉的幾副對聯,了解對聯的寓意以及寫作特點。文中既有“對聯”又有“春聯”,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對聯是指寫在紙上、布上或是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句,而春聯單指春節時貼的對聯。
本欄目插圖:莊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