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露營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閑旅游方式,受到了國內游客的關注和好評,并在2020年前后迅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產業的發展,我國露營旅游呈現出多樣的發展形態和模式。本文以中國知網的相關數據為依據,回顧了2000—2022年以露營旅游為主題的文獻,從主體和客體兩個角度重點梳理了露營者描述性分析、露營者動機、露營地的規劃與建設和露營地的開發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解析當前研究動態的同時,對我國露營旅游的發展進行了趨勢前瞻,以期為露營旅游研究、露營旅游企業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露營旅游;露營地;露營者;精致露營;發展與前瞻
本文索引:梁思憶.<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1):-133.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6(a)--04
露營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閑旅游方式,受到國內游客的歡迎。露營旅游這一概念第一次進入國內是1997年,在《中國旅游規劃30年回顧和展望》中,吳承照表示“專業化戶外休憩基地(露營基地、環境教育基地等)建設成為必然趨勢”。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房車、郵輪游艇、景區索道、游樂設施和數字導覽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納入國家鼓勵類產業目錄”,第一次將露營旅游呈現在國家旅游發展平臺。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及出行造成極大影響,露營承接了疫情下大量的出行需求,國內的露營旅游在2020年得到爆發式增長,從市場規模到產業業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相關扶持政策的陸續發布,明確了國家對房車露營行業的大力支持,露營旅游成為我國旅游業的新焦點和新風潮。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內以露營旅游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闡述我國露營旅游產業的最新動態和未來趨勢,為今后對露營旅游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我國露營旅游研究綜述
本文通過對2000—2022年中國知網收錄的592篇以“露營旅游”為主題的學術期刊和學位論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從2000—2021年國內露營旅游研究相關文獻呈直線式增長,在2022年出現爆發式增長。這些文獻主要從露營旅游客體的角度出發,內容涉及露營地規劃與建設、開發模式和經營管理等;對露營旅游主體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各大在線旅游平臺和咨詢機構公布的報告上,數據相對零散,缺乏系統深入的探究。
1.1 露營旅游概念的界定
雖然國內學界對露營旅游概念的表述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在闡述“露營旅游”時都著重強調了三點:可移動、戶外和休閑活動。趙亮(2008)認為,露營旅游是指游客攜帶帳篷等必要的戶外生活用品,在不依賴固定房屋、旅舍等建筑設施的情況下,在野外生活停宿的休閑活動。張婷、覃林華(2009)認為,和傳統的旅游住宿方式不同,露營旅游是不依賴固定的房屋設施,而是利用可移動拆卸的設施設備,如帳篷、睡袋等在戶外進行的活動,特點是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和健身等于一體。胡衛華,吳楚材(2010)提出,露營戶外休閑活動中的一種是短期離開人群密集的區域,利用帳篷、房車等作為休息場所在郊外過夜,躑躅于純粹的自然景觀中,并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其他活動,游客攜帶生存必需的物品,不固定房屋、住所等在野外停留。蘇曉男(2018)認為,露營旅游是一種新型的休閑旅游方式,露營旅游者不依賴傳統的固定房屋等酒店設施,而是利用臨時設備在戶外進行的一種觀光游憩活動。
1.2 露營旅游主體的研究
國內文獻對露營者的研究主要在露營者的描述性分析和露營動機兩個方面。
1.2.1 露營者描述性分析
(1)在地域分布上,露營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張程(2022)通過分析馬蜂窩2021發布的數據發現,目前國內露營人群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占比超過七成,其中北京、成都、上海、廣州為露營消費需求最大的四個城市,露營者數量合計超過總數的三成。
(2)在年齡結構上, 90后和00后及80后是露營旅游的兩類主要消費群體,前者崇尚自然,熱衷于探索新鮮事物,后者則考慮到體驗式育兒。根據馬蜂窩數據,2021年露營消費者中80后占44%,90后和00后占43%。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有穩定的消費能力,廣泛地接觸社交平臺和各類媒體,并深受影響,喜歡彰顯個性、拒絕平庸,且對生活品質有追求。對于80后和90后家長而言,露營能滿足他們寓教于樂,在實踐互動中拉進親子距離,因此成為其喜歡的旅行方式。
(3)在行程時間上,馬蜂窩2021年報告顯示, 有81% 的露營者偏向短期露營,時間跨度為1~3天。部分露營深度愛好者會選擇6~8天,甚至更長時間的露營,這部分露營愛好者追求更真實深刻的露營體驗。
(4)在露營頻率上,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2022 年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顯示,28.8%的露營者選擇1~2個月露營一次,35.4%的露營選擇3~6個月露營一次,19.0%的露營者選擇1年露營一次。
1.2.2 露營者動機
從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和咨詢報告中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對露營者動機研究主要集中在露營者對露營這一活動的訴求,這些訴求可以分為兩類: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
露營者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露營暫時逃離城市、親近自然,緩解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實現對日常生活的短暫逃離。劉碩(2015)在《露營旅游緩解露營者工作壓力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構建了緩解工作壓力的露營旅游影響因素體系及結構模型,通過對22個具體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露營者的工作壓力轉移感受與露營旅游各影響因素間具有相關性,其中與露營地開發程度、露營旅游配套設施和安全及他人言行關聯最大。另一類是通過在露營過程中對裝備、營地、活動的選擇,實現自身生活態度、美學理念的具象化展現和延伸。在滿足功能性的基礎上,露營者對露營相關消費品內涵及露營裝備組合、營地布置等方面在更高美學體驗的追求貫穿于其露營活動。
在社交訴求上,一方面,現代都市人渴望暫時逃離重復的生活,缺乏新意的生活讓他們感到乏味,也讓他們感到孤獨,露營成為其新的社交方式。都市人通過露營結交新朋友,或探索朋友和家人相處的新方式。在艾媒咨詢2021年的調查中,半數以上的露營者更傾向與家人(62.8%)或朋友(55%)露營;四成的露營者喜歡與戀人露營;只有極少數的露營者(1.7%)偏向獨自露營。同時,智研咨詢的數據體現了這一點,露營活動中3~6人出行和7~10人出行分別占總體的36%和25%;3~6人出行符合家庭出游或少數好友出游的人數特征,7~10人出行符合較多好友出行的人數特征,即家庭親子游和朋友小團體游超過總體的60%。《2021年Z世代露營式社交白皮書》顯示,因為志同道合、興趣一致,露營的社交質量比較高,有78%的年輕人表示,露營過程中結交的新朋友相處得更久。另一方面,露營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兼顧展現自身差異化和得到集體認同的社交需要,圍繞露營展開豐富且多元個性的活動,使得露營成為年輕都市人區別于大眾差異化生活方式的符號,并在相同階層的集體中獲得認同感和共鳴。
1.3 露營旅游客體的研究
國內對露營旅游客體的研究主要有露營地規劃與建設、開發模式及經營等方面。
1.3.1 露營地的規劃與建設
吳楚才(1997)在系統分析了國內外露營旅游發展的情況后,結合我國露營旅游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了4項建議:建設標準化、設施便利化、環境生態化和產品多元化。在環境生態化中,作者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從選址、建設方法到材料選擇和建筑物設計等方面都給出了建議。吳小青(2010)從露營地的自然環境分析切入,提出了包括功能性、生態學性和彈性等六項規劃設計原則,以及露營地建設需要具備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包括交通便捷度和客源市場。同時,作者強調了露營地規劃要考慮綜合性和多功能,打造一體化的休閑綜合體。高林安、李蓓(2011)通過分析歐美地區露營旅游的發展情況,認為自然環境是露營地吸引露營者的主要因素,因此營地的選址、規劃和建設要注重環境保護和培育,選材應遵循因地制宜,盡量就地取材。吳一塵(2021)通過對消費者選擇旅游目的地過程進行研究,從消費者的決策角度出發,提出露營地規劃與建設應遵循的5個標準,包括規劃內容要綜合性、建設的生態性和組合性、營地活動的多樣性和服務設施的全面性。
1.3.2 露營地的開發模式
陸軍(2007)在對廣西自駕露營地的研究分析后,認為專業的露營地有兩種模式:風景名勝區依托型和專業的拓展團建基地依托型,都是借助原有資源,可以有效降低開發、建設和營銷成本,實現資源聯合。李蓓(2012)基于游客體驗,探索了露營地開發與游客體驗的聯系,構建了露營地開發的RMED模式,即在開發過程中對旅游資源、市場需求、露營地游客和露營地體驗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RMED開發模式的兩類保障,即制度保障和各利益相關者的共贏。呂寧、吳新芳(2017)指出,客源地依托型、景區依托型和目的地依托型是我國目前露營地的主要開發模式,并分析了各個模式的優缺點和適用情況。
1.3.3 露營地的經營
陳聰(2013)基于產品層次理論指出,露營地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應從核心產品、有形產品和擴展產品三個層次出發,并以海南島露營為例,分析了各類產品的開發與創新策略。呂寧、吳新芳(2017)通過對我國房車露營地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外露營地的發展和具體實踐情況,根據露營地所有權、經營權自主程度,將露營地的運營類型分為單體、聯合和品牌連鎖模式,在分析了這三類模式各自的優劣勢后,他們認為品牌連鎖化是露營地運營的發展方向。鮑丙計、王彬(2017)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試圖設計一套露營地信息管理系統,覆蓋露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使露營運營者和露營者的交互更加便捷有效。
2 我國露營旅游現狀動態
2.1 露營旅游因迎合了人們逃離日常生活,接近自然的需求得以迅猛發展
休閑旅游的快速發展使旅游的形式趨于多元化,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露營旅游的出現和興起迎合了中國迅猛發展的自駕游和自助游的需求,也滿足了人們放松身心、逃離日常生活、接近大自然的需要。通過露營,人們能夠用新的方式探尋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拉近與自然的距離,也讓衣食住行和生活美學延展到戶外。勁旅咨詢發布的產業報告顯示,中國露營市場規模在2021年同比增長42.2%,達782.9億元,預計2023年這一數字可達1781.4億元。
2.2 政策的支持使國內露營市場前景明朗
政府不斷發布與露營產業相關的政策,在鼓勵露營產業發展的同時,規范市場。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國家對房車露營行業的大力支持。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多部門共同推出了《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包含擴大服務供給、推動全產業鏈發展、規范管理經營等9大原則。
2.3 “露營+”使露營旅游朝著多樣化發展,為產業注入新活力
隨著露營旅游的快速發展,露營產業朝著多樣化和創新化方向發展,“露營+自駕”“露營+體育”“露營+研學”“露營+團建”等新型的 “露營+”模式不斷涌現,出現了各種主題和場景的打卡方式,顯示出露營行業消費的多樣化和消費升級的潛力。露營地已成為一種消費場景,在與相關產業生態做有效連接與融合的過程中,不斷迸發新的活力。
2.4 露營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我國露營旅游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露營旅游的相關問題逐漸暴露,影響著露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露營旅游主要面臨5個問題。
第一,露營場景多樣,管理難度大,協同性不足。露營旅游的發展呈現出多種形態,各個地方都可以成為露營活動的載體,極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其中涉及安全管理、服務管理、環境保護等,都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協調。
第二,露營者文明旅游,安全儀式和環保意識不足,行為有待規范,消費者亟待培育。
第三,露營地經營時間短,季節性強,受天氣影響大,且淡旺季明顯,影響營地的穩定運營。
第四,露營旅游社交屬性明顯,現存營地配套要素不足。露營旅游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千禧一代”的年輕人,他們的社交屬性明顯,既通過真實的自然環境和面對面的交流來補充社交媒體上空虛的交互,又希望他們的旅行能及時在社交平臺分享并獲得關注,他們對露營旅游的便利性、社交性和智慧營地服務有更高的要求。
第五,運營團隊配置整體水平偏低,運營人才短缺。一方面,露營旅游在我國發展歷史較短,之前一直是小眾戶外體育活動,直到2020年才受到大眾的青睞,相關的團隊配置、運營人才相對不足。另一方面,2020年以來的露營風潮將露營全產業推上風口,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根據勁旅咨詢數據,2022年10月,國內經營范圍或企業名稱有露營相關的企業共6.7萬家,其中2022年新注冊2.5萬家,營地的迅速擴張更加顯露出運營人才短缺的問題。此外,露營者對露營地的需要和消費水平都較高,希望營地能夠提供完善的裝備、服務和活動,這對運營團隊的要求相對較高。
3 我國露營旅游前瞻
3.1 露營旅游前景可期,產業規模穩步增長,逐步走向成熟
第一,露營旅游迅猛發展的三年,市場和社交媒體對人們消費習慣和觀念的培養,將對人們的出行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中國,露營真正流行是在2020年。根據勁旅咨詢數據,露營經濟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391.8億元增至2021年的782.9億元,2022年可達1217.5億元。急劇增長的產業規模培養了日益龐大的參與者,而露營相關的理念通過產業發展、媒體傳播及消費者實踐逐步深入人心,吸引新的消費者。過去三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者出游決策周期和出游半徑縮短,人們更青睞以短時間、近距離和高頻次為特點的“輕旅游”。如今疫情對旅游的限制雖放開,但這幾年培養的消費理念已經對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露營作為一種消費場景,實現了從小眾戶外體育活動到休閑旅游活動的轉變,其包容性和靈活度會以“露營+”的形式向不同的消費市場展現。我國流行的精致露營,兼顧舒適性與儀式感,契合大部分消費者短程戶外需要。同時,作為露營旅游主要受眾的年輕人和中產階層,更傾向選擇多元素融合露營。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在露營消費者中,63.8%期待融入親子元素,60.6%期待農家樂元素,51.7%期待音樂舞蹈元素。當露營地搭建完成后,營地即變成開展如娛樂性、親子教育類、戶外探險類多種衍生活動的場景。
第三,社交媒體賦予露營旅游生動的定義,其影響力將貫穿露營旅游全過程。社交媒體和流行文化的共同催化是露營活動興起的重要原因,無論是以露營為主題的綜藝節目,還是在社交平臺由露營者發布或產業和平臺精心推出的露營活動,通過博主的推薦,露營獲得高曝光,在大眾消費者心中露營被賦予了各種寫意的內涵。于是,越來越多人被露營活動所吸引,在實踐后,又熱衷到社交媒體分享經歷,影響其他的潛在消費者。
3.2 露營旅游市場趨于規范合理,促進露營旅游的有序發展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多部門印發了《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9項重點任務,包括優化規劃布局、擴大服務供給、提高產品服務品質、推動全產業鏈發展、落實安全防范措施等,涵蓋露營行業供給和需求的方方面面,為露營旅游的標準化指明了方向。同時,隨著露營市場規模的不斷增大,更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投入對該產業的研究。在知網上以“露營”為主題的文獻從2019年的82篇增加至2022年的606篇,為產業規范有序地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指導。
3.3 行業內部會自我迭代和升級,逐步實現差異化運營
根據企查查數據,到2022年10月,國內經營范圍與露營相關的企業共7.6萬家,該數據在2019年為4.1千家。這些企業涵蓋了露營旅游的上中下游:上游為以露營裝備、服飾的生產及營地建設為代表的必要商品生產和建設方;下游為由方便食品、戶外娛樂用品、智能家電及電動汽車等組成的露營衍生商品生產方;中游是露營產業應用場景,其中以露營營地和 OTA平臺為代表的營地服務提供方是露營的消費場景,社交媒體是傳播場景。在露營市場迅速擴張的階段,大多數企業看到了商機,但是在經營管理等方面缺乏經驗,同質化嚴重,在市場逐步冷靜后,行業內部也會優勝劣汰,只有提供差異化服務,深挖自身特色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存活。
參考文獻
劉馨蔚.全民露營時代到來[J].中國對外貿易,2020(8):56-57.
胡衛華,吳楚材.中國野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0,12(3):118-122.
彭詩茗,王欣,蔡鳳.國內外露營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8):37-39.
陸軍.廣西自駕車旅游營地發展研究[J].旅游學刊,2007, 22(3) : 35-39.
焦玲玲,章錦河.我國露營旅游發展與安全問題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4) : 92-95.
劉昕.以內蒙古地區游牧文化為主題的露營產品設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蘇曉男.長三角帳篷營地露營者消費需求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8.
呂寧,吳新芳.我國露營地發展模式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95-96.
牟琳,張琰.露營旅游標準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668):29-35.
張程.精致露營漸成風潮[J].檢察風云,2022(14):74-75.
艾媒生活與出行產業研究中心. 2021—2022年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EB/OL]. 2021-11-10, https://www.iimedia.cn/c400/81905.html.
中國旅游報社. 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EB/OL].2022-1-2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211/t20221123_937673.html.
勁旅網. 《2022中國文旅露營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報告》正式頒布[EB/OL].2022-11-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90603299788609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