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明 付豪 周強 董詩超

摘要:為提升孤山航電樞紐工程智慧運維管理水平和質量,保障運維管理的可靠性,開展了運維期智慧電廠整體架構和業務系統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在綜合運用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綜合分析孤山航電樞紐工程生產運行信息,提出了運維期智慧電廠總體架構,設計智慧功能模塊。結果表明:該智慧電廠設計可有效實現電廠、船閘及魚道等生產業務系統智能控制和智慧管理信息的融合,并可以此為基礎開發孤山智慧電廠運維期的各類智慧業務系統。
關鍵詞:智慧電廠; 運維期; 總體規劃; 孤山航電樞紐工程
中圖法分類號:TV2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06.010
文章編號:1006-0081(2023)06-0053-05
0 引 言
智慧電廠是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理念在水電領域中的具體體現,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本手段,建立泛在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預警、智慧決策的管理體系,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可追溯的智能運維手段和信息協同共享平臺[1-2]。
目前已投運的電廠往往采取傳統水電站的建設模式,在運維期常需要多人值守值班,在監控、運維以及發生故障時,需要通過人為操作,憑經驗進行判斷,按照計劃進行排查,很難提升生產和運維效率。而智慧電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等,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基礎上,可實現智能控制、智慧管理、生產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融合[1]。
為方便統一管理,結合現有信息化系統,在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開展智能化建設設計,考慮兩地辦公的運維需要,積極推進智能化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工作,滿足遠程、可視、實時的建設管理需求,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1 工程概況與建設目標
孤山航電樞紐工程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漢江上
游干流鄖西縣及鄖縣境內,工程任務以航運為主、結合發電需求。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電站裝有4臺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45 MW,總裝機容量180 MW,年利用小時數為3 275 h,多年平均發電量5.9億kW·h。電站按無人值班(少人值守)設計。
樞紐從左至右總體布置格局為:左岸非溢流壩段、船閘、左區泄水閘、生態放水閘(縱向圍堰)壩段、右區泄水閘、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魚道布置在右岸并靠岸位置。鄖西業主營地布置在大壩上游左岸,是電站運維人員的主要辦公和生活場所。電站投運后接入孤山襄陽集控中心。目前4臺機組已正式投產發電,右區泄水設施已投入運行,左區泄水設施及船閘正在建設中。
在水利部《智慧水利總體方案》框架下,以樞紐工程運行管理需求為引領,規劃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運維期智慧電廠建設方案。智慧電廠建設將應用GIS+BIM、云計算、大數據、數字工程、工程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全生命周期工程數據中心、應用支撐平臺,全面實時感知電廠生產運行信息、智能設備管理信息、檢修管理信息、安全管控信息、技術信息等全要素的工程數據,創建孤山智慧電廠的各類運維期智慧業務系統,形成以工程數據為基礎、智慧應用為核心、智慧調度運行管理為目標的孤山航電樞紐智
慧電廠,以降低電廠電力生產管理和運維成本,保證電廠安全高效的運行,充分發揮電廠的經濟效益[3]。
2 總體架構設計
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運維期智慧電廠由自動感知層、自主傳輸層、數據分析層、基礎支撐平臺層、業務應用層、可視化會商決策層構成[4]。自主感知層是數據采集的抓手,自主傳輸層是數據傳遞的通道,數據分析層是數據匯集、存儲和分析的中樞,基礎支撐平臺層是提供模型三維可視化展示、調用以及位置服務的支撐,業務應用層為具體功能實施模塊,可視化會商決策層是集成展示工程運維信息、輔助決策的“駕駛艙”。孤山航電樞紐運維期智慧電廠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智慧電廠系統具體劃分如下[5]。
(1)泛在感知層。利用GPS、RFID、寬頻定位、電子標簽、智能攝像機等設備,輔以APP、電子表單、
PC端人工導入功能,可自動獲取工程運行維護所需關鍵信息,替代傳統人工巡檢,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利用率,保證數據準確性,為電廠運行管理數據信息的自動采集、實時共享、及時反饋提供技術支持。
(2)自主傳輸層。通過建設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和數據中心,構建有線網絡與無線傳輸全覆蓋
的樞紐區域通信環境,為組建各種智能設備的物聯網奠定良好基礎,保證在開闊環境和在電廠主廠房各功能室內,布置的自動感知設備所獲取的各類信息數據都能夠及時、準確地自主傳輸[6]。
(3)數據分析層。數據是智慧工程建設的關鍵要素,是創造價值的基礎。依靠工程項目過程的積累、物聯網傳感設備、移動設備以及智能互聯,不斷獲取內外部異構時變數據。數據分析層集成不同類型的大量數據,通過內置算法模型庫,對數據轉化處理、統計與分析,深度挖掘數據隱藏的價值,惠及業務應用層面的各項業務,通過數據-知識-智慧的躍遷實現數據資源賦能。
(4)基礎支撐平臺層。GIS+BIM基礎支撐平臺提供三維GIS與BIM模型的集成、數據交換、場
景管理、三維展示、空間分析和空間查詢等基礎功能服務,在此基礎上結合樞紐運維管理的應用需求,實現多種專題服務接口,用于支撐樞紐運維管理的基礎數據集成與可視化表達。
(5)業務應用層。主要涵蓋生產運維期的管理內容,劃分為智慧檢修、智慧庫壩、智慧調度、智慧運行四大板塊。該層面向樞紐管理人員和具體智能技術專項應用的運維人員,與相關機構和部門的職能
相對應,服務于日常管理的需要,實現對樞紐運行維護各環節的高效管控。
(6)可視化會商決策層。提供跨平臺、多終端的決策支持環境,對生產運維期智能控制(主要包括檢修、維護、調度的過程及分析成果數據)和智慧管理(主要包括智能設備管理、智能生產管理、智能巡檢、智能決策支持、智慧辦公平臺等)等關鍵數據進行集成展示,并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將樞紐實體運行維護的屬性、狀態和行為進行可視化表達,以大屏圖展示的方式實現數據的集成應用和互聯互通,通過AI技術,結合歷史數據、類似工程經驗和專家會商系統對現場異常作出實時分析,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反饋。
3 智慧功能模塊設計
根據孤山航電樞紐工程智慧電廠運維期的管理模式,將智慧建設功能劃分為智慧檢修、智慧庫壩、智慧調度、智慧運行四大板塊[7]。
(1)智慧檢修。基于大數據挖掘技術,以同步監控、動態分析、智能診斷、自主決策為目標,通過實時采集分析設備運行狀態參數、實時評價設備健康狀態、預警預判設備運行風險,并針對風險情況,智能配置“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8]。智能決策設備檢修方案,實現檢修管理手段由計劃性檢修、事后檢修向精準檢修、預測檢修演進,使設備檢修管理模式趨于柔化、動態化和智能化[9]。該模塊主要包括設備運行風險趨勢預警模塊、設備實時故障診斷及定位模塊以及設備智慧檢修管理模塊。
(2)智慧庫壩。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充分挖掘大壩運行安全及庫容調節等數據,分析大壩運行期間健康狀態,對因壩體自身缺陷或超標準調蓄工作致壩體損傷等造成的潛在安全隱患進行預警,對大壩防洪蓄水實施精確、全面、智能監控,確保大壩運行期間安全穩定。
(3)智慧調度。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實時感知、精準預測、智能控制為目標,對氣象、水情、設備、市場、發電、防洪等數據進行充分挖掘,實現自動識別、自動決策和自動演進的流域水電調度控制,對流域梯級電站實施精細、科學、智能調控,以實現水能有效利用最大化[10]。主要包括智能感知預測模塊和智能調控模塊。
(4)智慧運行。在物聯網的基礎上,綜合發揮云計算與大數據的優勢,集成以人工智能為主的多種智能技術,以搭建設備狀態可知、執行過程可視、作業環境可見、績效指標可現的生產全景可視化平臺,實現設備統一信息平臺管理和全方位實時監測與展現,實現全網設備的智慧運行[11]。
4 關鍵技術研究
孤山航電樞紐工程包括電站(含魚道)、泄水閘、船閘等區域,樞紐區域的旅游資源開發面臨管理難度大、運維困難等諸多挑戰。因此,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科學技術,提出適用于樞紐運行環境和特點的智慧高效可靠的運維管理整套解決方案,提升對航電樞紐工程的智能監管能力、異常狀況感知水平、極端異常工況應對能力,提升樞紐工程的運維效率和質量,保障運維管理的高可靠性,是運維期智慧電廠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4.1 無人電廠監測前端智慧感知技術
(1)結合孤山航電樞紐廠房布置、設備類型、結構以及運維需求,研究智能巡檢機器人定制化方案以及最優巡檢路徑,實現水電站全方位無人監測[12]。傳統人工巡檢方式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檢測質量分散、手段單一等問題,人工檢測的數據也無法準確、及時地接入信息管理系統。相比較而言,智能巡檢機器人可代替人工進行日常的巡視和檢測工作,具有自動巡檢功能。機器人可按照每日規劃的巡視檢測任務,定時開始巡視檢測工作,根據預先設定的巡檢點的位置,沿著預定軌跡依次進行自動巡檢。機器人搭載有各種高精度數據采集設備,包括高清攝像機、紅外熱像儀、溫濕度和氣體傳感器、高保真聲音采集器等,通過移動監測的方式,實現管廊信息監控的全覆蓋、全檢測。
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采用全數字分級分區方案,系統共分為控制級和分區級,主要由網絡設備、后臺智能分析設備、前端機器人感知設備組成。
(2)研究基于射頻識別(RFID)、WIFI、超寬帶(UWB)室內定位等技術的物聯網感知網絡構建方案,實現對人員、設備、物資的準確識別定位和監測。水利水電工程普遍存在人員、設備、物資等在建筑物垂直維度的室內定位需求。通過對各類定位傳感器技術原理的研究,結合工程建筑物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傳感器配置方案來搭建物聯網感知網絡架構,提供智能定位和監測解決方案,為智慧電廠提供人、物、料實時定位數據信息。
4.2 無人電廠遠程高效運維管理
基于BIM、AR及云邊協同的無人電廠遠程高效運維管理研究主要內容為以下2點。
(1)研究基于云邊協同的視頻優化處理方案,依托邊緣預處理技術,構建基于行為/事件感知的視頻監控數據彈性存儲和上傳機制,保障樞紐安全智能監控。
(2)研究基于BIM模型、AR技術的全息可視化三維展示和移動式交互運維方案,實現樞紐工程及其設備信息全息顯示、設備身份識別、集成管理與遠程協作,提高電廠運維效率與運維質量,減少電廠運維人員投入。
4.3 無人電廠運維管理一體化平臺技術
(1)研究基于國產軟硬件系統的無人電廠遠程智慧運維管理平臺,構建整套解決方案,提出數據轉換、清洗、去噪方法,實現全廠運維數據資源池的整合,為智慧電廠高級應用開發提供安全高效的數據中臺服務[13]。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編碼體系,為工程各部位、各系統、各設備、各部件的統一編碼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為一體化平臺實現跨系統信息交換與共享等提供基礎。
(3)構建水電站設備知識圖譜,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知識存儲、查詢和分析體系,實現水電站設備的全景式管理。
4.4 設備狀態高可靠評估方案技術
數據驅動的設備狀態高可靠評估方案關鍵技術研究主要內容為以下3點。
(1)結合工程所處環境特征,研究設備健康標準體系和狀態評估方案,評出設備健康等級,科學有效評價設備狀態。在傳統的定期計劃檢修模式下,機電設備數量與檢修所需的有限資源間的矛盾突出,已難以按規程規定的檢修周期和項目進行檢修,總體檢修質量也難以提高。同時,由于定期檢修模式沒有根據各設備的狀態安排設備的檢修周期,導致狀態較好的設備過度檢修,狀態較差的設備則檢修不足。通過大數據分析與專家系統的支持,形成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對設備的健康狀態做出評價,以指導運維工作有序開展。
根據設備狀態評價結果,智能決策是否需要開展檢修工作。常規檢修任務可自動派發至巡檢機器人完成;必須由檢修人員執行的任務,可根據檢修人員分布情況,就近派發檢修任務[14]。
(2)分析設備異常狀態與設備運行參數之間的耦合關系,研究關鍵參數的特征提取和趨勢預測方法,實現電廠設備的預測性維護。
(3)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故障診斷知識庫的設備故障診斷方案,實現設備故障類型、位置及程度等的精確感知。
4.5 襄陽集控中心應急運維管理技術
(1)研究通信中斷、堵塞等極端通信異常場景下襄陽集控中心的應急運維管理模式以及模式切換方案,最大化維持襄陽集控中心的核心監管功能。
(2)研究前端感知設備異常工況下襄陽集控中心的短時替代性運維管理方案,提升襄陽集控中心運維管理的魯棒性和可靠性。
5 結 語
本文從孤山航電樞紐工程運維期智能控制與智慧管理的需求出發,結合目前先進信息化技術發展現狀,闡述了樞紐工程運維期智慧電廠建設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對智慧電廠總體架構的設計,遵循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現代信息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為支撐,推動樞紐管理模式、生產方式全面創新,實現以數據驅動的自動感知、智能預判、智慧決策的柔性組織形態和新型電廠管理模式,建設具有競爭力的智慧電廠。
參考文獻:
[1] 徐健,李國忠,徐堅,等.智慧水利信息平臺設計與實現——以福建省沙縣智慧水利信息平臺為例[J].人民長江,2021,52(1):230-234.
[2] 宋曉建,裴彥青,趙宇飛,等.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智慧建設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1,211(5):5-13,40.
[3] 黃勇,陳慧清,劉曉東,等.寺溝口水電站智慧運維研究及應用[J].陜西水利,2021,245(6):142-144,147.
[4] 田英,袁勇,張越,等.水利工程智慧化運行管理探析[J].人民長江,2021,52(3):214-218.
[5] 鄢江平,翟海峰.楊房溝水電站建設質量智慧管理系統的研發及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0,37(12):169-175,182.
[6] 張帆.智慧電廠一體化大數據平臺關鍵技術及應用分析[J].華電技術,2017,39(2):1-3,7.
[7] 李偉.智慧電廠建設與智能發電技術應用探討[J].自動化應用,2018(11):82-83,86.
[8] 錢澄浩,張靜.智慧電廠建設研究[J].四川電力技術,2017,40(5):87-90,94.
[9] 危元華,任曉東,李智,等.數字化電廠的概念及方案研究[J].電力建設,2013,34(4):51-54.
[10] 李彥斌,陳文姣,楊靜.智慧型電廠[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2,345(5):47-49.
[11] 華志剛,郭榮,崔希,等.火電智慧電廠技術路線探討與研究[J].熱力發電,2019,48(10):8-14.
[12] 舒西剛.地下廠房式大型水電站智能巡檢系統建設研究[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6(3):31-34.
[13] 田寧.智慧電廠頂層設計的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6.
[14] 耿清華.淺談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水電廠建設[J].水電與新能源,2018,32(10):33-35.
(編輯:唐湘莤,張 爽)
General planning for construction of smart power plant i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eriod of Gushan Navigation and Hydropower Project
WANG Chengming1,FU Hao1,ZHOU Qiang1,DONG Shichao2
(1.Changjiang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Wuhan 430010,China;
2.Hanjiang Gusha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Ltd.,Shiyan 4426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quality,and reliability of the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ushan Navigation and Hydropower Project,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business system of intelligent power station dur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were planned and top-level designed.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industrial Internet and Internet of Things,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formation,the overal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t power plant was proposed and the intelligent function mode was designed.The overall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systems such as power plant,lock and fishway,and on this basis develop various intelligent business systems dur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ushan intelligent power plant.
Key words:
smart power plant; maintenance period; overall plan; Gushan Navigation and Hydropower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