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最熱鬧的話題是什么?想必答案不難統一,那就是“進淄趕烤”。憑借“小餅烤爐加蘸料,靈魂燒烤‘三件套’”,山東淄博火速“出圈”。
淄博市用誠意俘獲了全國網友的“芳心”,“淄博燒烤”頻頻登上熱搜,甚至惹得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都來“打卡”。淄博火了,不少城市的政商考察團頻頻到訪,想從“淄博燒烤”的模式中學習經驗。
熱鬧的表象之下,或許有人關注到了淄博“暗搓搓”的心思——為城市“引流”,進而吸引優秀的青年人才留在淄博,與淄博共進退。淄博“爆紅”的背后,或是當地探索未來發展模式的嘗試。
不過,喧囂總會落幕,當生活重新回到日常的柴米油鹽,城市靠什么聚力集智?
不同的城市,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各不相同。有的城市科技創新氛圍濃厚,技術要素聚集;有的城市工業基礎雄厚,產業規模較大;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發展潛力較強……一城一地,總有拿得出手的亮點。
說到蘇錫常,大家腦中第一個念頭可能就是這些地方都有“鈔能力”,工業基礎較好,經濟發展穩定。
來看看一個縣級市的表現。2022年,江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4.2億元,獲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連冠”,縣域內的主板上市企業已達59家。
高端紡織服裝、石化新材料、金屬新材料3個千億元級支柱產業鏈,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4個戰略新興產業集群,5G通信、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現代物流、健康文旅5大未來產業就像一副骨架,牢牢撐起江陰“笑傲江湖”的自信和底氣。
工業是這個城市的龍頭,圍繞不同的產業,江陰從外地吸納了大量青年才俊,學紡織的、學醫藥的、學通信的……他們步入社會的起點說不定就是一家“500強”企業。大公司里有他們的位置,城里有發展機會,只要他們肯鉆研肯奮斗,精彩的人生更易鍛造。
江陰還有更大的“胃口”,當地以青年最感興趣的發達產業、火爆商圈、本土文化、城市發展為主線,邀請專業青年主播探店、訪談、實地參觀,通過直播鏡頭,把本地青年留在江陰,讓外地青年更想來江陰。
穩定的工作,豐厚的薪酬,讓青年可以放心托付未來。如果青年沒有歸屬感,那就別怪他們用腳投票,拎包就走。
說到底,城市還得拼“內力”。詩和遠方可以作為生活的調劑,幸福感、獲得感才是最溫暖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