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200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有三成青年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5月5日《中國青年報》)
卡頓,通常指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或網絡連接在運行時出現短暫停頓或響應緩慢的現象。“社交卡頓”是比喻說法,通常表現為社交技能欠缺,社交前緊張、缺乏勇氣和自信,社交時較為局促、不知所措。“社交卡頓”造成的后果就是年輕人逃避社交,對群體性社交愈發抗拒,不喜歡參加部門聚餐、朋友聚會,不喜歡在群體性社交中表現自己,哪怕只是講話。
有人認為,年輕人存在“社交卡頓”,是因為他們不用社交,追劇、學習、運動、刷短視頻等,早已填滿他們的業余時間,哪里還有空一本正經地搞社交?
不得不說,“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重構了新的社會關系,以往常見的人際規則逐漸被更加透明的程序規則所取代。在網絡時代,掏出手機就可獲得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一根網線就能讓年輕人足不出戶、盡知天下。
果真如此嗎?
網絡時代的人際關系的確應被重新審視。但亞里士多德說:“人是社會性動物。”馬克思也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論時代怎么變化,社會如何進步,“人是社會性動物”“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本質不會改變,人人都需要歸屬和愛,這種需求應通過社交、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系來獲得。有心理專家表示,社交存在適度障礙,或許問題不大,但一個人如果斷絕了社交,個人情緒會被自己放大,遇到問題解決不了就容易崩潰。
有人可能會說,網絡時代社交方式更加多元,年輕人只要有線上社交就行。但是,線上社交未必能真正提升社交能力,年輕人在線上聊得熱火朝天,線下見面時卻無人愿言、尷尬難安,期待“社交牛人”打破僵局。
線上社交建立的情感聯結相對較弱,很難替代面對面交流時那些微妙的情緒體驗和真情流露。對于處在求職、擇偶、婚育等階段的年輕人來說,面對面社交更是不可替代。用鍵盤打字,不當之處可以修改、刪除,現實社交中的語言交流更考驗臨場的溝通能力。
故此,“社交卡頓”引發的逃避社交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類似觀點雖也有理,但全面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何不妥?與其因“社交卡頓”逃避社交,不如克服社交障礙,多去參加線下活動。不用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允許自己在線下社交中表現得不完美。
一個積極的現象值得肯定,近段時間,在年輕群體中日漸流行起“搭子”式的“精準社交”。在網絡社交平臺的分享中,不少年輕人熱衷尋找各種“搭子”,如“飯搭子”“旅游搭子”“運動搭子”“逛街搭子”“劇本殺搭子”等。“搭子”意即對某件事有共同興趣的人。“搭子”式社交意味著年輕人趨向于掙脫孤獨,他們不追求“吃透”社會上或明或暗的“社交寶典”,轉而尋求建立純粹的人際關系,這是年輕人走向現實社會,接觸、感知這個世界的表現。“搭子”式社交效率高、成本低,如果雙方“三觀”、興趣一致,在互相陪伴的時間里,或許也能發展出深厚的友誼。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