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海桑田,精神不朽
2023年5月19日,第13個“中國旅游日”到來。這個日期的確定,正是源自1613年5月19日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的開篇。
5月12日,我們來到了位于徐霞客鎮馬鎮社區南旸岐村的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居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徐霞客出生和幼年生活、成長的地方。如今我們看到的故居青磚黑瓦房,典型的明代民宅風格,是后來建造的。
徐霞客去世后的第4年中秋夜,徐家發生“奴變”,故居被付之一炬,包括其長子徐屺在內的20余人被殺。直到清順治年間(1644~1661),徐霞客后人才在原址上修復了故居(有故居柱礎下順治年間的錢幣為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極為重視,多次撥款按原樣進行修復。修復后的故居古風猶存,共計3進17間正房2間廂房,于1987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
徐霞客故居由故居、仰圣園、晴山堂、徐霞客墓和勝水橋等組成。
我們走進故居,首先看到的便是由新中國第一任宣傳部長陸定一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匾額下方則是銅制徐霞客側面浮雕像。雕像長髯飄飄、目光炯炯,線條剛毅有力。雖說徐霞客并未留下確切的肖像畫,現今的繪畫、雕塑等作品都是后人根據不同人對其描述的不同印象而作的,但我認為,這件浮雕作品很好地表現出了徐霞客“曠世游圣”的精神。
第一進宅屋后的小院中,有一口小小的古井。據說這口古井曾伴隨徐霞客成長。我好奇地朝井中望去,想象幼年的徐霞客曾從這井中汲水解渴,體會到一種滄海桑田的歲月感。
旁逸斜出,成就斐然
1587年1月5日,徐霞客出生于江陰富庶人家,是徐家的第二個兒子。因為中年得子,徐父特別開心,給他取名弘祖,字振之。徐霞客從少年時起就常常出游,朝霞出,晚霞歸,因此被朋友稱為“霞客”,他干脆以此為號,立下“窮五岳”之志。15歲時,他象征性地參加了一次“童子試”落榜后,就宣布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自22歲起,他暢游祖國大好河山,一邊走,一邊記錄,寫成60萬余字的《徐霞客游記》,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具有文學和旅游、地學和生態學、史學和民族學等方面重要價值的文化巨著。
徐霞客故居大部分房間被辟為展室,展出了徐霞客的傳略、旅行線路和他對巖溶地貌等的論述,有大量的圖片、文字和有關研究徐霞客的書籍以及各種版本的《徐霞客游記》。
在第二進展室的整整半面墻上,是一幅徐霞客旅行線路示意圖,將他走過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19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的線路都繪制了出來。
在那個年代,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所往之處全憑一雙腳板,這幅線路圖的背后是徐霞客驚人的毅力和無畏的探險精神。
在這幅線路圖的旁邊,玻璃展柜里展出的是一組無錫特色泥塑作品,塑造的場景是:行至云南雞足山時,徐霞客因為雙腳走了太多的路而導致病殘,無法再行走。當地的土司朋友派了8名精壯小伙,花了6個月時間,用滑竿將他抬著送回了家鄉江陰。
故居雖是重建,但第三進院內一棵樹齡430年的羅漢松,卻是徐霞客父親當年從京城帶回來的一盆盆景。因徐霞客疑惑盆內松樹久長不大,母親啟發徐霞客:換個地方試試呢?徐霞客就將羅漢松從盆中移植到院內,從此,松樹便蓬勃長大。
這棵松樹,仿佛也寓意了徐霞客的生平:一生無意功名,卻在山水之間取得了偉大成就。
母子情深,家風傳承
晴山堂是徐霞客35歲時,為祝母親80大壽而建造的。晴山堂中引人注目的是堂中屏前一尊徐母教子雕像。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守孝三年之后,22歲的徐霞客志在四方,又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母親還健在。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母親給兒子出了主意:“游必有方。”她不知道兒子的明確去處,但知道他的總目標:游遍大好河山。就跟他約定:每年春天出去,秋天回來。她說:“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怎么能讓兒子像藩籬中的雞、車轅下的馬一樣,坐困家園呢?
徐霞客一生不為生存所憂,專注理想,后來取得偉大的成就,與他母親對他的大力支持和用心教導是分不開的。
據說,晴山堂的堂名源自徐霞客的一個夢。在夢中游歷仙祠時,他詢問母壽,仙家告訴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因此,徐霞客請人繪制了一幅《晴轉南山圖》,用“晴山”堂名獻壽給母親。
在晴山堂,徐霞客還將同時代文人墨客表彰他祖輩的詩、詞、賦、序以及為母祝壽的詩圖,鐫刻于石,嵌砌于晴山堂內壁,以示紀念。這里共有書法石刻76塊,分別鐫刻88位知名人物的94篇詩文,云集了明代書法之大家包括宋濂、倪瓚、祝允明、顧鼎臣、高攀龍、董其昌、文徵明、米萬鐘等人的作品。
仰圣園有一條徐霞客游記碑廊,取《徐霞客游記》中的名段佳句為主要內容,匯集當代包括啟功、沈鵬以及各省市書法界的代表人物135位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與晴山堂內的書法作品形成了古今相映成趣的畫面。
仰圣園是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際建成的,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間。園內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水面開闊,環湖有水榭、曲廊、廊橋以及廳、亭等建筑,將故居和晴山堂有機地連為一體。
是江陰的,也是世界的
晴山堂后院是徐霞客墓地所在。徐霞客墓是明式移葬墓,于1978年從徐家祖墳遷入,墓前豎有清初原碑,碑頂橫刻有“十七世”三字,即表明徐霞客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碑體中間豎書著“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徐霞客的墓碑是以“高士”之名而立的,且沒有署立碑者的姓名。相關研究表明,徐霞客去世時,明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世道混亂,其后長子徐屺又死于家難,無人顧及立碑之事。十多年后,清政權基本穩定,徐氏后人才為徐霞客立了碑,也不排除立碑者是徐霞客生前的朋友。
站在徐霞客墓前,我發現其墓后的樹木生長得很有特點,兩邊高,中間低,夕照之下,仿佛是伸出的兩只手,呵護著徐霞客的墓。
聯想到徐霞客一生歷經艱險,身后又遭遇動蕩,這幅自然景象,令人心生暖意。我在徐霞客墓前深深鞠了三躬。
400年前,徐霞客用他的實踐寫就了一部千古奇書,用他的精神給后人指引了一條探索真理的光明之路。同時,他賦予了江陰這座城市一種精神,那就是堅持真理、躬身實踐、敢于攀登、勇創一流,正是這種精神,引領著江陰人不斷奮進、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