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我國是橋梁大國,自古就有“橋梁的國度”之稱,千百年來形成了兼具歷史遺風和地方特色的橋文化。無論是現存年代久遠、保存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還是楊柳堤岸、柳鎖虹橋,又或是橫渡海峽、跨越大江的鋼索大橋,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我國“四大古橋”中蘊藏著古人的哪些智慧?現代橋梁的建造中又有哪些科技的加持?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聯通世界的天塹——橋。
古橋設計的“巧”
我國不少古代橋梁中巧妙的建筑藝術,都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趙州橋、盧溝橋、洛陽橋、廣濟橋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它們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于河北省趙縣城南洨河之上,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
選址巧妙:趙州橋避開了縱橫交錯的活動斷層,能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其次,橋梁地基以密實粉質黏土為主,有效提升了橋體的承重能力,確保了橋梁的穩定性。
工藝科學:趙州橋首次應用敞肩圓弧拱式橋型設計,在主拱和橋面之間的兩側橋肩處分別設置了兩兩對稱的四個小拱,做成“空撞券”。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運用材料力學的彈性拱原理,將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不僅有效減輕了橋身自重、分散了橋身對橋臺地基的垂直壓力,還消除了拱軸線截面的拉應力,使趙州橋更加穩固。
盧溝橋
盧溝橋距今已有830年的歷史,是迄今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十一孔聯拱石橋。盧溝橋不僅被譽為“燕京八景”之一、馬可波羅筆下的“巨麗的石橋”,還是一座科學之橋。
“鐵柱穿石”的工藝:數根粗大的鐵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層,上面穿入巨石連成一體,周圍用巨大石板圍住防止水流沖擊,石板與石板之間互相勾連,非常堅固。對盧溝橋橋體的科學檢測“體檢報告”顯示,10個橋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仍未超過12厘米。
“內藏乾坤”的橋墩:盧溝橋的橋墩呈船型,迎水面砌作分水尖,每個分水尖都有一根三棱形鐵柱,用以迎擊洪水以及初春冰雪消融時大量泥沙冰凌的沖擊,使橋孔不易被堵塞,承載能力更強大。
此外,橋面科學地設置了坡度,坡勢平緩不積水,開闊宜通行,還能減少自然的侵蝕。
洛陽橋
洛陽橋亦稱萬安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城東北方向約10千米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洛陽橋是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梁橋。它首創了“筏形基礎”“種蠣固基”和“浮運架梁”等先進的建橋技術,被茅以升稱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
“筏形基礎”:往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填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基礎。
“種蠣固基”:通過在基石上養殖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浮運架梁”:利用潮水漲落來架設重達七八噸的石梁,以達到“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牽”。
洛陽橋面大多由長石條鋪就而成,有的石條單條質量約20噸。在當年架橋技術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對所需的石材進行開采到架設,都是勞動人民無窮智慧的體現。
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連接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的交通要津。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不僅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個孤例。
橋墩之大:廣濟橋采用的橋墩之大,堪稱我國古代之最。它采用韓山大青麻條石,石條雖大小不一,但疊合十分有規律,石條與石條間為卯榫結構。橋墩在造型上分為六邊形船型墩和五邊形半船型墩兩種。設計者還將上游所有橋墩筑造為尖型,有效分解徑流沖擊力。
石梁之重:廣濟橋每跨均架設4條巨型石梁,最大長約15米、寬1米、厚1.2米,質量約50噸。在機械設備尚未問世的古代,巨型石梁的使用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筑工藝。
橋亭之美:廣濟橋形式各樣的樓臺亭閣為一大奇觀。除了為往來的行人提供遮護,還增加了橋身的自重,加強了橋身的穩定性,提高了橋身抗風御潮的能力。
浮橋之智:浮橋由18條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兩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兩邊梁橋,開啟后有供大型船舶通行、快速排洪的功能。
現代橋梁里的“智”
曾經滄海千層浪,敢架江河萬里橋。從斜拉到懸索,從跨江到跨海,一座座大橋勾勒出中國發展的足跡,中國“橋梁家族”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和品質邁向世界前列。下面讓我們一起找尋我國現代橋梁中的“智”。
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港珠澳大橋
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和“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中國橋梁先進水平的代表,更是中國創新能力的體現。大橋全長55千米,主體工程集“橋—島—隧”于一體,對所有構件實現工廠整件制造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裝。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鋼結構橋梁,港珠澳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質量。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的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每1節質量達8萬噸,相當于一艘航空母艦的質量。
在工程建設上,港珠澳大橋采用了世界首創的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其深水無人對接的公路沉管隧道同樣堪稱世界最大難度,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48米不等的海底實現無人對接,且對接誤差需控制在2厘米以內。
港珠澳大橋采用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能承載約3000噸的重物,能抵抗16級臺風、8級地震及30萬噸級巨輪撞擊,預計使用年限達120 年。
世界最長高鐵橋——丹昆特大橋
丹昆特大橋位于京滬高鐵江蘇段,起自丹陽,途經常州、無錫、蘇州,終到昆山。全長164.851千米,是目前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的世界第一長橋——美國龐恰特雷恩湖橋的四倍多。
蘇南地區屬于平原河網化地貌,河道眾多,為避免造成巨大的資源損耗,橋梁設計師決定把橋延伸到陸地,實現“以橋代路”。作為世界第一長橋,丹昆特大橋縱貫蘇南平原河網化地貌,跨公路、鐵路、水路,以現代化高鐵橋梁的傲然姿態,跨越蘇南大地,穿越5座城市僅需40分鐘。
世界最高大橋——北盤江大橋
屹立于北盤江大峽谷之巔,連接云貴兩省的北盤江大橋全長1341.4米,主跨720米,橋面到谷底垂直高度約565.4米,相當于一棟200層的高樓,是世界最高的大橋。
北盤江大橋全橋共設224根斜拉索,藏在這些白色護套里的鋼筋直徑僅有15.2毫米,但它抗拉強度較普通建筑用鋼強度增長了4~8倍。建設團隊還采用了最先進的防腐技術,創新使用了主梁縱移懸拼技術、頂推施工,全面應用了主梁板桁結合技術、500E高性能抗震鋼筋,讓大橋穩穩矗立在山石之巔。
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全長16.34千米,是福州至平潭鐵路和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大橋采用合建方式,是共同跨越海壇海峽北口的公鐵兩用橋梁,是世界最長也是我國第一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
橋梁建設者們克服風大、浪高、巖硬等惡劣自然環境,打破“建橋禁區”的“魔咒”,創造了埋植式鋼混組合海上平臺、雙孔連做節段拼裝造橋機、“大橋海鷗號”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填補了我國斜拉橋大節段鋼桁梁整孔吊裝架設的技術空白。
從60多年前盡全國之力建起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到如今的江河湖海乃至深山峽谷,一座座“中國橋”拔地而起,不斷刷新中國和世界的紀錄,成為一張張向世界展現中國建設的亮麗“新名片”。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橋梁不僅僅能讓天塹變通途,更作為一種精神,成為友誼與共贏的代名詞,體現中國工匠精神、展示中國形象、聯通中外友誼的國家品牌。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