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它,被密密麻麻貼在寫字樓格子辦公間的壁板上,記錄著各種通知、待辦事項和奇思妙想;它,被夾雜在各類書本教材中,記滿了警言妙語和讀書筆記;……便利貼是現代人工作與生活中常見的辦公用品之一。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從一張普通紙片“成長”為便利貼的呢?
來自意外的發明
1968年,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名為3M的研究所,正在為研制更強力的黏膠劑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一天,3M研究所的高級化學家斯潘塞·西爾弗博士在進行黏合劑的研發時,往實驗中的反應物中加入較平時更多的能使分子聚合的化學試劑,然而他發現制備好的粒子并未像預期一樣溶解,而是散開在溶劑中。斯潘塞·西爾弗覺得這個現象很新奇,并對此開展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最終制備出一種黏度高、易剝離,且剝離之后還可以反復使用的黏合劑。
斯潘塞·西爾弗堅持認為自己研制的這種能反復使用的黏合劑一定能發揮其用,只是暫時還未找到能被充分利用的場合。于是,他日復一日地向周圍的同事介紹自己的這項發明,同事們都稱他為“堅持不懈先生”。誰也不曾想到,這項與3M研究所的研究初衷背道而馳的研究成果,竟是讓“紙”成為“便利貼”的關鍵。
同為3M研究所員工的阿瑟·弗萊對唱歌十分熱愛,為此,他每周都會去參加唱詩班的練習。在唱歌練習的過程中,他用紙片記錄歌詞并將其作為書簽,然而,由于紙片不能被固定,他常常為找不到寫滿歌詞的紙片而苦惱。能否有一種既能將書簽固定,撕下時又不會對書頁造成損壞的書簽呢?為解決這個問題,他想到了同事研制的能反復使用的黏合劑,于是,他將紙片與黏合劑結合并進行了改進,將這款書簽推廣給同事使用,廣受大家喜愛,大家都稱它為Post-it note(報事貼)。1980年,阿瑟·弗萊正式將其命名為“便利貼”,從此暢銷全球。
創意便利貼
日本紙品公司Omoshiroi Block與大阪一家建筑模型屋合作,聯合推出了一款用紙張激光鏤空機制作而成的創意便利貼。表面上它與普通便利貼并無區別,當你將一張張便利貼撕下來,用到最后便會出現一個立體模型,包括埃菲爾鐵塔、淺草寺、鋼琴、火車等。這款便利貼還自帶2塊亞克力板,用完后可以將模型立起來當作裝飾,創意十足。
此外,還有用淀粉、水和橄欖油制成的具備多種口味的“威化紙”,搭配可食用墨水的“可食用便利貼”等。
發明創造可以大到宇宙飛船、深海探險,也可以小到回形針、小牙簽,它們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凝聚著有心之人善于觀察生活、解決問題的初衷,同樣改變著世界。
延伸閱讀
便利貼為何多為黃色
黃色是一種穿透力很強的顏色,波長在所有顏色里僅次于紅色。由于黃色具有較佳的遠距離效果和醒目的近距離效果,是國際通用的一種帶提醒、警示的顏色。此外,色彩心理學上認為黃色給人輕快、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感覺,能給使用者帶去積極、充滿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讓處理備忘事務的狀態更加輕松愉快。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