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 田震 李南蘭 陳欣
航天精神飽含著艱苦奮斗的歷程,匯聚了各個發展階段的深刻內涵和蓬勃氣息,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我校立足于“雙減”與“三新”政策,深入理解航天精神的價值核心,將航天精神與學科教學、精品選修課程、校園文創有機融合,建構系統且完善的航天精神培養體系。
一、航天精神的育人價值
(一)家國情懷
航天精神是愛國主義價值觀的高度凝聚,將其巧妙融入日常教學,有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精神風范的塑造。
(二)責任擔當
將航天精神作為價值引導,根植“使命為先、國家為重”的擔當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創新意識
“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是對航天人進取意識和斗志的完美詮釋,也是引領當代中學生開拓創新、踔厲奮發的精神動力。
(四)無私奉獻
通過講述航天英雄的故事,讓學生感受航天精神的強大力量,形成心有大愛的價值取向,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二、探索培養航天精神的有效途徑
重慶南開兩江中學校立足于“雙減”與“三新”政策,深入剖析學生自主意識、航天精神以及有效途徑之間的辯證關系,將航天精神融入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中,有利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育人實踐體系。
(一)高效融入課堂
1.精準切入,以小見大
“神舟”飛天、“北斗”指路、“悟空”定睛、“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玉兔”巡月、“天宮”遨游太空。中國航天器的命名充滿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僅揭示了航天器的功能,還體現了航天人對探索未知宇宙的美好寄托。
從航天器的命名中以小見大,幫助學生凝聚思想共識,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教學活動助力航天精神的傳承
融合課程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教學活動要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注重航天精神的內核與本質。在“兩彈一星”教學中,學生上臺講述“兩彈一星”元勛的事跡,在感受人物探索之路的漫長與艱辛的同時,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結合學科特色,開展特色情景式寫作,最后提出假設與作出預測,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和整體策劃的實踐活動,立足于真實情境的學習,設計既有趣又有深度的學習過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發探究意識,將航天精神內化于心。
3.時政素材助推航天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將時政新聞融入教學,拓寬學生的政治視野,加強學生對時事的關注和思考。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各抒己見,激發更多的思維碰撞。案例分析可引導學生對當今世界格局有更清晰的認識,激發其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厚植家國情懷。
案例:201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提出了重返月球計劃,即Artemis計劃,嘗試建立可長期維持的月球探測模式。
問題1:美國為什么要重新登月?
問題2:登陸月球有什么戰略意義?
問題3:美國的登月計劃面臨哪些現實問題?
問題4: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關鍵技術攻關有何進展?
問題5:如果美國再次登月成功,對中國有何影響?
問題1、2有助于引導學生了解當前世界格局與形勢;問題3、4從科技層面分析中美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航天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本質,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問題5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激勵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全方位深入思考與討論,幫助其理解航天精神的價值與意義。
(二)航天特色文化建設
校園航天文化建設需要依托地方文化和學校特色,鼓勵多學科交叉,與多元的、主題鮮明的選修課程和精品社團活動深度融合,開展創意文化活動,激活航天精神推廣載體。比如,“航天創意結構作品展”“航天故事代言人”“火星家園建設方案征集”“航天繪畫作品展”等活動,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增進師生互動,讓航天精神形成傳播矩陣。
(三)多元聯動共建
重慶南開兩江中學校與航天科普基地、高等院校、航天企業等機構合作,共建航天創新實驗室,開設《運載火箭結構》《功能衛星模擬》等航天課程。通過多元聯動和資源共享,建立相輔相成的互動格局,有效延伸教學陣地,使育人實踐常態化。
航天精神是久經考驗、正確而有效的偉大思想,具有豐富多元的育人價值。我校深刻領悟航天精神與航天事業發展以及民族復興大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加強統籌規劃,建設特色航天課程,形成航天文化傳播鏈,使航天精神的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展現更好的發展態勢。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