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輝
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和社會就業主渠道,對穩定經濟、促進就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并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大對小微、“三農”“雙創”以及扶貧攻堅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對于城商行而言,發展普惠金融,提高其對“三農”“雙創”、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與水平,是落實中央要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使命,也是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商行該如何搶抓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機遇呢?
突出重點,準確定位普惠金融工作
做好普惠金融,必須堅持初心,以造福普惠大眾、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在此基礎上,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定位,遵循商業規則,兼顧成本與效益,進行合理的價格調整,以成本可計算,風險可控制為目標,為普惠金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著重為企業和個人兩類客戶提供服務。對公司普惠客戶,要做好“五個一批”工作。一是以核心企業為基礎,為一群上下游用戶提供服務。以全國、省級、市級主要客戶為中心,以優勢產業為中心,以產業鏈為紐帶,開展金融服務。以產業鏈為中心,依托大客戶,制定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務方案,服務一批中小微企業,形成“三個一”運營模式,即:以一個大客戶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務方案,服務產業鏈環節上的一批中小微企業,以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的方式,服務于其上下游和合作伙伴,以點對點、點對鏈、鏈帶面的方式,為全產業鏈中的高質量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二是以關鍵區域為中心,為一大批集群型用戶提供服務。對科技型、創新型、創業型的小規模企業優先扶持。積極為“新三板”中的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并對“創新層”中的小微企業給予特別支持。
以普惠為重點,提供創新應用能力。把市場作為一個方向,把客戶作為一個核心,以客戶為核心推動產品的發展,以產品為核心抓住客戶,對傳統產品進行更多強化,對新興產品應用進行創新,持續提升產品的精度和效率,打造一系列市場認可、客戶接受、影響力大的拳頭產品和特色服務,從而擴大服務范圍。
鞏固創新成果。加緊提供新的貸款產品,如“電力質押貸款”“稅銀護照”“技術擔保”“微旅行貸款”“數據網絡貸款”和“鏈接貸款”。為了方便大量個體工商戶和自營職業者,還推出了“金穗流量貸”,依托“商戶通”業務體系為個體工商戶、自營者提供服務。
重視傳統商品。在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將繼續推廣和實施“工業信貸”“簡易信貸”“住房信貸”和“商業信貸”等傳統金融產品,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產品組合,制定標準化的營銷計劃和產品包裝,及具有差異化特點的營銷策略和銷售計劃,推出更多普惠性產品。
擴大非信貸業務的范圍。要更加重視中小企業的儲蓄和結算產品,積極推廣受客戶歡迎的交易銀行產品,如單一借記卡、賬單套餐和電子發票,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財務管理能力。在貿易融資、保理等領域,要努力應對中小企業的新需求,及時為其提供對公金融、貨幣及衍生品交易、貴金屬交易等方面的金融產品。
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加快產品從線下、半線向全線、全流程的轉型,繼續拓寬和深化產品,以“網捷貸”等純線上產品為樣板,完成平臺的整合和運營。基于平臺場景,繼續關注客戶需求變化,建立產品和服務開發的快速反應機制,實施單客戶、單賬戶、多產品、一次性服務。通過各種渠道整合,實現普惠金融產品在移動端、線上端、實體端等多個終端的共同配置和無縫對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交付能力。
認清形勢,把握時機,做好準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不斷提升,面臨著非常好的生態環境。銀行業之間的競爭將轉向業務模式之爭,只有業務模式的創新,才能構筑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這場變化中,金融科技為銀行產品的靈活性、多樣性、融合性和高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機構應明確市場定位,積極尋求與之匹配的、可持續的業務模式,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尋找創新突破口
城商銀行要跟隨時代步伐,深度領悟國家政策,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
要強化與地方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到現場去調查、去剖析、去分析、去尋找突破口。緊緊抓住脫貧攻堅這個目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扶貧產業子基金”“脫貧攻堅基金”三方面,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好。
要強化與市扶貧辦、財政局和銀行的有效聯系,共同制訂全市扶貧開發項目實施方案。對相關政策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全面了解貧困村提升工程相關建設內容和資金來源,深入分析國家關于規范政府融資管理,上級有關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貧困村提升工程的支撐性政策、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政策、總行有關貸款政策等。
以涉農金融服務為基礎,支持貧困村提升工程,不僅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是城商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的有效舉措,更是對政策性金融與財政“互補”模式的探索。該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可以將其擴展到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從而形成銀行信貸與金融機構金融業務的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