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誼冰 陳維輝
整齊劃一的馬路、紅墻白瓦的房屋、剛剛建起的溫室大棚……這正是晟華合作社——農村電商創業園內部的景象。村民在集中連片的田間耕作,讓人不自覺地感受到新時代鄉村建設的好樣子,而李華靚也是其中的一員。
李華靚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馬場村,2001年,他高中畢業后便回家務農,之后又輾轉到長春打工。他曾經賣過水果、做過服務員、當過搓澡工。打工的艱辛讓他對創業有了新認識——光苦干不行,還得有文化。2007年,通過省里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李華靚如愿成為吉林省農業科技學院的一名學生。
作為被村里“送出去”的大學生,李華靚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了解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學到了一些本領。于是,他放棄了外面的廣闊天地回到了馬場村,立志要用知識回報這片土地和淳樸的鄉親,帶領大家過上富裕的生活。創業、建立合作社、實現機械化農業、推進數字鄉村……此后的13年,他將自己全部的青春熱血都揮灑在這片黑土地上,用赤子之心踏實為鄉親做事。如今的李華靚,已經是長春市雙陽區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奢嶺街道辦事處馬場村的黨支部書記,成為了大家眼中土地的“好兒子”,黨的“好干部”。
跟上鄉村振興的腳步
馬場村位于飲馬河西岸,地處北緯46.5度的平原地帶,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白山黑水的自然優勢讓這里成為天然的魚米之鄉。“我們有這么好的土地和水源,能產出一流的大米,但是卻銷售不出去。”李華靚說道。農產品打不開銷路一度是馬場村的痛點,經過調研,李華靚發現馬場村的地理位置偏遠、道路崎嶇,這些都是制約糧食運輸的重要因素。
2014年,馬場村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圍繞道路建設、飲水工程、村部建設等方面,與當地政府協調了5500萬建設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現如今,馬場村已經舊貌變新顏。馬場村村民的日常出行、飲水等問題得到了改善,也為馬場村發展鄉村經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李華靚充分認識到集體力量才是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利器,為了讓大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他和妻子確立了“推廣農業機械化、統一購種、科學種田、供產銷一條龍”的農民合作社生產模式,但最開始卻并不被大家認可。質疑的聲音接踵而來,李華靚和妻子通過各種方式向村民們宣講辦合作社的好處,甚至表示一旦有虧損會自掏腰包彌補社員的損失,但還是收效甚微。合作社建立的第一年,加上李華靚的父親,也總共只有5名社員。但是一年之后,村民們看到合作社有了收益,紛紛選擇加入。目前,已經累計培訓農民3000余人次,發展300多戶村民入社,成立了農機作業隊、稻米加工廠、養豬協會、水稻高產栽培基地,成為了當地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農業龍頭產業。李華靚還帶領村民們申請注冊了“晟華靚麗”“雙盛古稻”等綠色水稻商標,馬場村也因此也成為了吉林省知名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近年來,直播帶貨行業越發火爆,李華靚邊學習邊向村民普及,號召大家嘗試新興行業,幫助60多家企業線上線下銷售農特產品300余種,累計銷售額達500多萬元。在村民們的支持下,李華靚還設立了“生態水稻定制體驗農場”項目,創辦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探索“互聯網+”營銷模式,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創業機會。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今天的馬場村早已不是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村莊,在鄉村建設和經濟發展上,馬場村都做足了“美”的文章。合作社成立的幾年時間,村民每公頃土地的年收入較之前能增加一萬多元,有些家庭在短短兩年內就蓋起了新房子,馬場村村民的日子也更加“紅火”起來。
自2022年起,合作社決定擴大規模,逐漸向集團化發展,吸納更多村民加入。為此,合作社打造了“四園四區一中心”,即:一米菜園、玫瑰園、萌寵樂園、水上樂園、民宿休閑區、蜂情谷體驗區、親子廚房互動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吉林省稻花香黨建文化旅游中心,還開創了“村支部+合作社+企業”的村企聯動管理模式,不但提升了管理效率與服務質量,也為帶錢帶地入股的村民股東們帶來了更可觀的收入。
“生命的價值在于奮斗和奉獻。”李華靚說。現在,李華靚忙碌的身影依舊隨處可見。田間深深淺淺的腳印,辦公室深夜的光亮,還有那輛陪伴他走過十余年創業路的小轎車都見證了他的努力與拼搏。未來幾十年,他也將繼續扎根在這片白山黑水中,交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合格答卷,譜寫嶄新的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