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雨 朱悅嘉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業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資源合理利用、推進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意義重大、勢在必行。“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效率,打造新型的多層次的循環農業可再生資源的生態體系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吉林省農業再生資源商會會長劉青華說。
迎難而上,投身農業可再生資源產業
劉青華,1987年7月畢業于長春市建筑職工大學,于2015年成立吉林省瑩澤生物質材料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同年開始籌備吉林省農業再生資源商會。劉青華之所以從建筑材料研究工程師轉行到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產業,是因為覺得這個領域意義重大,不僅能改善人類環境還能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再三思索后,他毅然投身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產業。
雖然劉青華做過建筑材料研究,但轉行做化工類的生物質材料研究時仍遇到不少問題,他一直堅持學習,積極了解國內外與生態農業產業有關的資料和典型,快速汲取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方面知識,為日后吉林省農業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設立生物質鋸末燃料標準,填補國內數據空白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青華的付出得到了回報,2016年吉林省農業再生資源商會經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同意,吉林省民政廳注冊登記批準成立,是國內最早的也是唯一一家從事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循環產業的商會。吉林省農業再生資源商會由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潛心探索可再生資源循環產業的科學技術和發展新模式,培育和宣傳該產業的優秀品牌,制定了國內唯一的《生物質鋸末燃料顆粒》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編寫的《中國農業可再生資源大全》一書也即將完成。
目前,商會會員單位已達400余家,遍布國內外30多個國家,每次召開“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都能了解國內外專家學者更多關于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的新技術和新發展思路,為進一步發展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產業筑牢根基。
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農業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再生產,其本質上具有生態屬性,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最為緊密。發展循環農業,就是要在農業生產領域引入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保融合,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循環發展旨在推動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與提升,提高農村人居生活環境質量,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清潔用能、村容村貌提升、生物質秸稈綜合利用、黑土地保護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吉林省農業再生資源商會將與政府、企業多方聯合,就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利用、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構建、農村糞污處置與資源化、農村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村容村貌提升等問題進行改善。切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與國家鄉村振興政策融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農業產業工業化,工業產業化工化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農藥的無序使用、資源的過度開采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農業發展的出路必定是建立在生態與環境協調發展基礎上,所以,生態農業才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的秸稈產量巨大。目前,相當一部分生物質秸稈被就地焚燒或用作生活燃料,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對環境也產生了污染,因此,對生物質秸稈的合理化利用,是生物技術研究的重點。通過工業和化學的多流程操作,從中提取可以利用的部分,提高經濟附加值,這種方法是《生物質農作物秸稈》中可再生資源利用的重要技術。
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蘊含無限潛力
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生態循環農業蓬勃發展,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了路徑并積累了經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理論、拓展生產實踐模式至關重要。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的生物質僅占20%~30%,而70%~80%的生物質,如秸稈、糠谷、動物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但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含量,比動物采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里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大幅度提高生物質的利用率,是農業可再生資源面臨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發展養殖加工業,綜合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最終實現“農業產業工業化,工業產業化工化”。秸稈可以制取紙漿造紙、造板或制成牲畜飼料,動物糞便可以送入沼氣池生產沼氣,產生的沼渣可以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地用作培養肥。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目前,生態農業的成功范例,在國內外都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中,但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生態農業可再生資源還有巨大的潛力等待我們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