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煥君 李慧玲

摘要:新疆奇臺縣是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2021年以小麥全產業鏈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名單,小麥全產業鏈建設成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依托突出的種植業優勢,奇臺縣小麥全產業鏈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等各環節在產學研結合、智慧農業建設、發展集約農業等方面成效顯著。但同時還存在著產業鏈縱向發展延伸不足、產業鏈橫向融合深度不夠、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性較低等問題制約。建議應加大招商力度,引進精深加工技術、深挖文化資源,培育多元化新業態、促進要素流動,加強協同效應、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高效信息反饋機制來推動小麥全產業鏈轉型升級,讓農民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關鍵詞:小麥 全產業鏈 奇臺縣
基金項目: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新發展階段新疆產業鏈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研究(2022ZJFLY39)。
作者簡介:藺煥君(1998—),女,新疆塔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
通訊作者:李慧玲(1981—),女,新疆哈巴河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區域經濟學、國際商務研究。
引 言
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完整完備的農業全產業鏈,促進全產業鏈素質整體躍升。2021年11月24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了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名單,新疆奇臺縣作為小麥全產業鏈典型縣入選。
農業全產業鏈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有關小麥產業鏈的研究,國內主要集中在價格、市場、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河南等糧食大省小麥產業鏈的發展。張益等(2018)實證分析了小麥產業鏈縱向價格傳導和市場整合,提出了市場主體要注意把握麥粉價格在不同區制之間的轉換規律;宋亮(2018)指出小麥原糧收儲環節采取目標價格政策對產業鏈下游的加工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帶來福利改進;李圣軍(2018)研究小麥全產業鏈價格形成機制及改革趨勢,提出應在小麥最低收購價改革的同時,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劉銳(2020)提出了綜合農藝品質、數量品質、營養品質、商品品質、加工品質、食品品質等多單元的評價層次;劉增學,黃晶晶(2020)圍繞小麥的生產、加工以及科研三個方面進行討論,最終給出適宜河南省小麥產業高效發展的建議措施;王翠(2021)對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小麥產業鏈的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優化策略。
在農業產業鏈的研究中,現有的文獻主要從國家、省域層面對小麥的價格、市場、評價體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建議。但從縣域的角度去研究西部農業大縣小麥產業全產業鏈建設的文章還較少。本文從縣域角度關注小麥產業全產業鏈建設情況,對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優化農民收入結構、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奇臺縣農業基本情況
(一)種植業優勢突出的農業大縣
2021年奇臺縣地區生產總值208.1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8561元,高于全國平均的80976元,在全疆中排名為第11名①,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處于全疆前列。2021年奇臺縣三產結構調整為17.6:49.8:32.6,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1.3%、76.9%、11.8%②。雖然近年來奇臺縣工業發展較快、穩中有進,但工業“倚能偏重”特征明顯,奇臺縣仍是一個農業大縣,種植業優勢突出。
奇臺縣農業種植主要是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2009年以來,奇臺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一直持續在70%-80%之間;年均糧食產量達7.8億公斤,占昌吉洲的1/2,占全疆的1/8。2020年奇臺縣總播種面積10.869萬公頃,在全疆67個主要縣中排名第8位;農業總產值25.99億元,在全疆67個主要縣中排名第23位③。小麥是奇臺縣第一大種植作物。2021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1.9萬公頃,其中小麥播種面積6.502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54.62%④。
(二)初步建成的小麥產業鏈體系
奇臺縣是新疆主要的中強筋小麥主產區。依托小麥產業這一特色和優勢產業,奇臺縣以鄉村產業振興為核心,大力推進小麥產業種業、生產、加工、市場、品牌、旅游上中下游的產業鏈融合、價值鏈提升,小麥產業初步呈現出向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態勢。一是提升小麥品質、延伸產業鏈。近年來奇臺縣糧食產量連年穩居全疆首位,“奇臺面粉”成功創建全國唯一面粉類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持續推進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建設集收儲、烘干、加工、配送、銷售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75%⑤,小麥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提升。二是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奇臺縣以“奇臺面粉”為核心,采用共享、共用、共推方式,打造小麥產業鏈條上不斷延伸的品牌體系。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的模式,有力助推了小麥生產提質增效,增加了優質小麥面制品和加工產品的銷量。拓展疆內收購、疆外銷售“兩張網”建設,通過網絡電商、線下平臺和經銷商等形式來擴大銷售。這些都為樹立奇臺縣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三是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圍繞小麥產業,產業鏈不斷延伸,相關的制種業、面食加工品、餐飲美食以及旅游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奇臺面粉品牌也極大地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前端向基地延伸,后端向精深加工拓展,不斷的拉長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增收。
二、全產業鏈建設現狀
(一)種植環節:產學研相結合,培育高產良種
小麥提質增效,源于優質的小麥品種,在小麥種植環節,通過與科研單位技術合作,奇臺縣小麥育種實現產學研結合;圍繞小麥種子,形成了一批良種繁育企業。奇臺縣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100%⑥,在新的小麥收儲制度下,奇臺縣小麥價格優勢明顯;“優質優價”的顯著特點為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內生動力。
作為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縣推進縣,奇臺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科研院所、制種公司合作,共同研發、推廣了新冬22號等高產中強筋小麥品種,初步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轉化創新體系,實現了小麥品種結構優化與生產布局科學合理化,為奇臺縣小麥價值鏈的提升、供應鏈的優化提供源頭支撐。形成了引進、繁育、推廣一體化的良種繁育體系,使主導品種突出,種植集中,規模較大。截至2021年年底,奇臺縣現有制種企業8家,種子生產企業全部采用專業化的種子加工設備,日處理、加工小麥種子可達4500噸①。奇臺縣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生產的種子不但滿足了本縣用種需求,為奇臺縣小麥產業鏈的延伸提供支撐,還為全疆其它小麥種植區提供數萬噸良種,通過在全疆范圍內的推廣為新疆小麥產量的穩定提供切實保障,成為新疆最大的區域性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2018年,新疆實施小麥收儲制度改革,奇臺縣小麥“優質優價”的特點凸顯。新冬22號、新冬18等優質小麥的市場收購價最高可達每公斤2.9元,高于普通小麥每公斤2.5元的價格②。高產的優良品種加之“市場化收購+優質優補”的小麥收儲新機制調動了小麥種植的積極性,激發了小麥產業的內生動力。
(二)生產環節:科技助力生產,推進集約農業
小麥種植生產環節中,奇臺縣自2005年起通過多元化方式不斷提高土地集中度,推進集約農業,進一步提升小麥生產中機械化水平及智慧農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
過去奇臺縣農業經營單位分散、種植品種雜亂、機械化水平低、分散經營、粗放管理,在價格談判中處于劣勢地位,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制約了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升。從2005年起奇臺縣開始探索土地集中經營模式,向規模化生產轉型,到2021年規模化經營面積占總播面積66%①。奇臺縣通過多元化的土地流轉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向高效率的集約型農業轉變。
在政府的引導下,奇臺縣通過村委會將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通過土地流轉,提高了耕地集中度,實現了“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規模化經營。奇臺縣2021年種植面積在6.67-20公頃的中等規模種植戶有3420戶,33.33公頃以上種植大戶有450戶,66.67公頃以上種植大戶有21戶,種植專業合作社24個,農業企業26家②。集約農業提高了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在農業生產種植、加工、購銷、服務等方面逐步形成全產業鏈規模化生產。
自2016年成功實施國家級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以來,奇臺縣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栽培實用技術,推行現代化的田間管理技術,完善田間水利設施建設,建設智慧農業系統,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在播種、植保、收割等關鍵環節上,腰站子村飛防、GPS導航、精少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等節本增效新技術的鄉村應用普及率達90%以上,機械化連片種植率達95%③,均使用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糧食生產高端智能農機進行收割。現代農機農技的推廣,穩步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加工環節:智能生產線,實現規模化發展
小麥產出后直接的環節是面粉加工,奇臺縣已成為新疆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奇臺面粉”是新疆唯一一個創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的產品。在加工環節,各類加工企業采用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實現規模化發展,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奇臺面粉的綜合競爭力。
奇臺縣面粉加工基地加工技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面粉年加工量達30萬噸以上,域內7家面粉企業先后榮獲新疆自治區、昌吉自治州龍頭企業和新疆農業名牌稱號。2021年奇臺縣各類小麥加工企業、合作社41個,小麥粉產量達33.4萬噸,擁有天山、華麥等本土知名品牌。目前奇臺縣有六家規模以上的小麥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79326萬元。這些小麥加工企業集中在奇臺縣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群,日產量均在200噸以上①。奇臺縣小麥加工企業以普通面粉為主要產品,同時圍繞市場需求,開發出符合綠色食品潮流的富硒面粉、黑麥粉以及深受餐飲行業歡迎的餃子粉、雪花粉等產品。通過糧食加工的引擎作用,培育全產業鏈模式,以具有良好發展態勢的產業鏈為地區經濟注入內生動力,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奇臺縣規模以上的小麥加工企業均采用全自動智能生產線,從制粉到碼垛實現了流水線式的自動化生產模式,產出率平均提高30%,作業工人數量平均減少80%,先進的生產線提升了產品加工產量和品質,節約了人工、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使得奇臺縣小麥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遠銷疆內外。
同時,奇臺縣大力培育農產品溯源體系。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農合組織、規模大戶中。奇臺縣以“電子安全鏈接”“二維碼”或“條形碼”等為載體,健全產品安全追溯制度,加強對產品質量監管。
(四)銷售環節:培育區域品牌,線上線下齊營銷
依托“奇臺面粉”這一區域品牌,奇臺縣小麥產品形成的有影響力的品牌主要有:腰站子、新糧華麥、金都等,這些品牌占到奇臺縣90%以上的市場份額②,通過線上及線下渠道推廣,奇臺縣小麥產品銷售網絡覆蓋疆內外各地。
奇臺縣2012年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也是全國首個面粉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奇臺縣啟動“奇臺面粉”產業文化IP系統建設項目,努力將“奇臺面粉”品牌打造成農產品上的區域知名品牌。
在線上銷售方面,奇臺縣成立了電商大數據中心,依托互聯網平臺,設立奇臺面粉官方旗艦店和奇臺禮物特色產品官方旗艦店,通過電商逐步破解了奇臺農產品有規模無市場的瓶頸。在線下營銷方面,奇臺縣小麥加工企業有遍布疆內外各地的經銷商。同時奇臺縣成功培育首家航空食品供貨企業,使得奇臺縣面粉打入航空餐食市場。除此之外,“奇臺面粉”還積極借助“投洽會”“食博會”等展銷平臺進行推廣。奇臺面粉曾先后取得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展覽會金獎、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等殊榮。借助這些國家級平臺,奇臺縣積極推介優秀小麥產品,提升奇臺縣優質品牌的影響力。
(五)文旅融合:牽手旅游業,拓寬農民收入
奇臺縣小麥全產業鏈中文旅融合主要依托江布拉克這一國家級4A景區,以腰站子村最具有影響力,主要以民宿這一形式為主,發展文化產業及鄉村旅游業等現代特色產業。
腰站子村探索實行村“黨組織+合作社”“專業運營商+村集體”、農戶“1+2+N”模式,打造特有的“田園綜合休閑旅游”,打造5棟具有鄉村特色的“腰站子”鄉宿,帶動近50余戶村民建成自營民宿,2021年接待游客6萬人次①,形成“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管理運行模式。豐驛文旅公司與新疆慧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疆天山麥香小麥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腰站子村建設小麥文化產業展廳、腰站子村史館,搭建小麥數字信息化平臺并建設小麥文化景區,共同打造集小麥文化展示、小麥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小麥文化產業園。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了農產品增值空間,擴寬了農民收入渠道,對優化農民收入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有著重要意義。
三、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縱向發展延伸不足
小麥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發展不均衡,前端種植、生產等環節的優勢更凸顯,而附加值較高的后端優勢發揮不足。
雖然目前奇臺縣小麥產業加工率達到100%②,但是產品大多以初級產品小麥粉為主,較少企業有掛面生產線,缺乏小麥胚芽油、麥胚多肽、胚芽蛋白營養粉等高端精深加工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鏈較短,制約了價值鏈的進一步提升。奇臺縣小麥產業鏈前端生產環節在政府、企業、農戶的三方努力下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并且實現轉化與推廣,而在產業鏈后端創新驅動不足,精深加工領域延伸不足,缺乏高端產品,在疆外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還不足,影響了農業企業的升級與農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二)產業鏈橫向融合深度不夠
產業鏈橫向融合方面,與文旅產業融合深度不夠,結合方式單一;尚未與生態、教育、康養、養老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制約了全產業鏈高度進一步提升。
奇臺縣坐擁國家4A級景區江布拉克,同時擁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旱作農業系統。但是,奇臺縣小麥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度較低,與小麥相關的休閑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且業態單一,大多以麥田觀光、農家樂為主,運營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存在低端同質化、惡性競爭等問題。農業除了提供糧食與工業原料外,還具有文化、生態、教育等功能,奇臺縣尚未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缺乏與生態、教育、康養等產業的融合。
(三)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性較低
奇臺縣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利益聯結不緊密,一體化程度較低,協同效應較弱,制約了全產業鏈價值的提升。
就奇臺縣小麥產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而言,雖然上游的原料性企業和下游的銷售、服務性企業已經進入,但一方面這些企業的數量少、規模也不大;另一方面奇臺縣小麥產業供、產、加、銷環節產業聯系不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產業集群協同效應不強。由于受到體制、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制約,小麥生產、加工及生產服務業間的產業關聯效應和協同效應降低,從而使得三者的耦合成本和交易費用增加,使產業鏈上的農業、工業、服務業鏈環主體獲得的利益相應地變少,從而影響整條產業鏈條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四)數字化轉型發展緩慢
數字化轉型是農業順應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奇臺縣小麥產業數字化發展進程緩慢。
奇臺縣小麥產業數字化發展僅停留在基礎建設方面,農業數字化尚未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農業生產領域的數字化建設尚未覆蓋全縣所有村莊,大多數農民認為數字化產生的效能低于成本,對于農田數字化建設持觀望態度。在農產品銷售領域,雖然大部分小麥加工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建立了線上銷售渠道,但是大部分的訂單還是在線下完成。由于缺乏一個集農作物種植培育、農產品生產加工、農產品銷售流通、農村特色旅游等全產業鏈可應用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制種企業、糧食加工企業、種糧農戶三方在價格等方面存在信息差,不能與市場需求建立有效對接。農民缺乏一個及時掌握最新農業政策及市場供需信息的數據信息平臺,使得農民在生產經營中處于信息弱勢地位。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招商力度,引進精深加工技術
加大對外的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小麥全產業鏈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引進精深加工技術,實現從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到以精深產品加工為主的轉變,延長奇臺縣小麥全產業鏈。加強農業產業鏈的縱向拓展,補齊小麥產品加工短板,實現小麥精深加工產品快速增長。通過稅收等政策激勵本土龍頭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在現有的面粉加工基礎上,有效利用奇臺縣優質的麥源,開發餅干、方便面和速凍食品等多元化深加工產品,孵化一批本土小麥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擴散帶動小麥產業其它市場主體,從而提高小麥產業鏈的競爭力與附加值。同時,完善小麥產品市場體系,探索次粉、麥麩等小麥加工副產品的價值,提高農業的綜合利用率,擴大小麥產業鏈的厚度。
(二)深掘文化資源,培育多元化新業態
結合國家4A級景區江布拉克這一旅游熱點,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培育鄉村旅游業精品品牌。挖掘小麥背后的文化資源,培育多元化鄉村休閑農業,打造一批集麥田觀光、采摘體驗、文化教育、歌舞餐飲于一體的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實現鄉村旅游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發揮農業教育、環保、康養功能,創設一批農事生產、節氣物候、自然課堂、健康養生等科普教程,建設一批學農勞動、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等實訓基地,發展生態觀光、農事體驗、自駕旅居等多元化新業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新農村建設。
(三)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協同效應
加強政府頂層設計,構建總體規劃、行業規劃、建設規劃有機銜接的小麥規劃體系,在土地、科技、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使奇臺縣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土地使用上,工業用地應盡量少占用耕地,以保持小麥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耕地面積的動態平衡;在技術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工業為小麥產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在金融信貸上,充分考慮農業貸款時效性強的特點,優化貸款流程,加強農村金融供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覆蓋面。同時,統籌小麥產業與農業生產服務業發展。為實現小麥產品的銷售物流順利,加快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
(四)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高效信息反饋機制
對接現有的各大農業平臺,搭建覆蓋小麥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共享服務平臺,暢通政府、制種企業、小麥加工企業、種糧農戶、科研院所等多方交流渠道。以小麥價格信息為核心,動態更新小麥生產數據、小麥市場數據及最新的惠農政策,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問題。通過市場供需形勢的分析與研判引導經營主體科學生產、合理銷售,促進市場穩定運行。解決農民的信息短缺問題,及時預測小麥市場的供需情況,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做到數據惠農、信息惠農,助力農民科學種植,有效增收。
參考文獻:
[1]劉西濤,王盼.鄉村振興視角下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模式構建及協同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21(11):122-125.
[2]鄭派.農業產業鏈縱向協作模式:特征、選擇與治理優化[J].智慧農業導刊,2022,2(02):17-19.
[3]張益,郝曉燕,韓一軍.我國小麥產業鏈縱向價格傳導及市場整合分析[J].經濟問題,2018(01):65-70.
[4]宋亮.市場結構、政策調整與小麥產業鏈福利變動[J].商業研究,2018(07):119-124.
[5]李圣軍.小麥全產業鏈價格形成機制及改革趨勢研究[J].經濟縱橫,2018(01):36-44.
[6]劉銳,吳桂玲,劉晶晶,聶瑩,張波,張影全,孫君茂.質量評價體系在小麥產業鏈融合發展中的作用[J].麥類作物學報,2020,40(12):1544-1547.[7]劉增學,黃晶晶.產業鏈視角下河南省小麥產業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11):49-51.
[8]王翠.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小麥產業鏈發展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24):225-226.
[9]牛亞麗.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治理生態研究——基于“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創新視角[J].經濟與管理,2021,35(03):1-10.
[10]韓仲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新型農業產業鏈模式創新探討[J].山西農經,2022(05):167-169.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商學院、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