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胡

細長日行燈+分體前大燈+淺棱線光潔側面+隱藏門把手+貫穿式細長尾燈——你會想到什么?
別想了,這就是當前國內新車的通用配方,十款新勢力中有九款能對上號,近來甚至很多老自主、特供合資車也紛紛“不顧顏面”,努力在往這個范本上靠。外觀設計師離開了這個萬能公式,就如同現代數學禁用了阿拉伯數字。
這并不尋常。一類設計要呈現象級流行,要么是審美理論上確有壓倒性優勢,要么是實踐中明顯更受群眾的歡迎,要么是足夠安全穩妥不會出錯。而“公式”哪頭都不沾:首先這絕不是什么保守設計,隱藏頭燈使日行燈可以更狹窄,但總是表現為侵略性和攻擊性。
審美也并無降維優勢,當然也許有人更青睞此類設計,但顯著優于其他造型嗎?絕對沒有。消費者明顯更偏愛嗎?也未見得,反倒時常被罵丑(甚至有時我都覺得無辜)。
唯一的質的優勢,是極高的辨識度和識別價值。
在此類設計誕生之初,它們與市面上“傳統設計”的車型更顯一眼可辨。尤其是更富攻擊性和新鮮感的變現方式,近似于以一種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宣揚自身的存在。格柵越來越大、Logo越來越密集、元素越來越具象,這些“車不驚人死不休”設計的流行,與國內新車“標準臉”同理,唯一的壓倒性優勢就是其遙遙領先的可辨識性。
在經濟學or經濟玄學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預言:在經濟過熱的泡沫時代,奢侈品與時尚業總是流行大logo、monogram等炫耀性設計;而經濟低迷陷入衰退,流行總會悄然變為遮遮掩掩的低調華麗style。
是不是有一種“口紅經濟學”“摩天大樓詛咒”“男士內褲理論”的玄妙頓生?然而現實正在給出印證。
最近幾個月,某書上最火的穿搭tag叫做“cleanfit”,而奢侈品行業的最新趨勢是“quiet luxury”—雖然本文無圖,但顧名思義,不需要多做什么解釋吧。2018年Burberry搞出了失敗的換標,新的“TB”logo被塑造成華麗的monogram,而到了今天又重新換回更加decent、更加老錢風的舊logo和襯線字體。
再回頭想一想,前些年火爆的從潮牌到奢侈品牌,從Essential到Off-Whtie,從CELINE到Dior,多的是越來越大越跳脫的logo、越來越老派而矚目的monogram。
而大概就是從去年到今年,勞力士不火了,潮牌不潮了,曾是寵兒的超大logo仿佛一夜之間變土了,時尚博主開始捧起“quiet”和“clean”。
雖然這話聽起來容易讓覺得人后腦生反骨,但“賺錢容易的時代才會炫耀成風”的規律,似乎總是靈驗。也許并非同一批人在不同時期的審美變了,而是潮水讓消費只需要辨識度的那部分購買力一時占了上風。
可以假定汽車設計大概也有類似的玄學,過量的新富階層更可能不在乎什么比例什么傳承,新鮮感和辨識度壓倒性地贏過了美感與得體。
消費是最好的投票,大鼻孔大logo的設計,也就更可能贏得內部評審。本屬于攻擊性的個性設計,反而成了銷量保證的“安全”模板。
一邊,當年的非主流設計漸漸倒退成了同質化面孔,另一邊,保住資產取代一夜暴富成了共同的向往。兩個世界中的兩段fad,剛好一起走向了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