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妮 吳向文



摘? 要: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混融教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以2012—2022年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混融教學相關的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從文獻發表時間、作者、機構、關鍵詞等方面進行分析,展現混融教學現狀的知識圖譜。通過研究發現,理論研究、實踐應用、資源建設是學者們研究混融教學的關注點,并得出研究現狀、研究主題、研究熱點三方面結論。
關鍵詞:混融教學;文獻計量;CiteSpace;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706(2023)04-0153-05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ore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22
QIN Jiani, WU Xiangw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75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lligent era, blending learn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a circle. By using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the core journals related to blending learning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12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CiteSpace software to carry out the visual analysis.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is displayed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 tim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xis application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are the focus of scholars ' research on blending learning. Three aspects of conclusions are drawn of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hotspots.
Keywords: blending learning; bibliometric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0? 引? 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我國教育領域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變革,AI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新形態[1]。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重視智能教育,適應智能時代技術帶來的變化[2]。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基礎,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與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3]。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智能化校園、教學、管理平臺等的建設[4]。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對教育方式提出新要求,多數學校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借助智能技術,采用雙線混融教學,并在全球得到快速發展。同年,由于疫情防控期間的“停課不停學”政策,李政濤教授正式使用了雙線混融教學這一概念[5]。目前,已有不少的政策推進混融教學的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學術界對混融研究的梳理較少,為此,本文試圖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對國內混融教學的研究現狀進行可視化的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
1? 研究方法與過程
1.1? 研究數據來源
本研究主要以CNKI為數據來源,以“混融教學”“混合教學”“雙線教學”“線上線下”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文獻類型為核心期刊和CSSCI,時間設定為2012—2022年(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文獻語言設為中文,共得到1 019篇文獻。接著瀏覽關鍵詞,排除未提及混融教學的文章,隨后進行再次檢索,最終得到730篇有效文獻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與工具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的原理,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梳理相關文獻,并分析近十年混融教學的文獻發表情況,作者、機構合作情況,關鍵詞聚類情況等,最終得到一個直觀的、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并對混融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描述與評價,以便定量分析混融教學的研究現狀。
1.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將借助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該軟件是陳超美教授團隊開發,是基于JAVA平臺運行的可視化軟件[6]。結合CNKI數據,該軟件對文獻的分布情況,關鍵詞及當前熱點進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某個時間段內相關研究的熱點信息。同時,借助Excel表格,對研究文獻的信息進行梳理,進而得到相關研究的發展趨勢信息。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分布情況分析
2.1.1? 發表時間分析
為研究混融教學的發表情況,本研究統計了近十年的文獻發表數量,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混融教學的研究從2012年開始已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關注的人很少。直到2015年,國務院印發《“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鼓勵學校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新型的教育方式,使得混融教學一直處于上升的狀態,同時文獻發表數量接近前三年發表數量的總和[7]。而到了2018年之后文獻年發表數量已經超過50篇。2020年,是近十年發表數量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文獻發表量相比前一年增長近100篇,截至2022年4月30日,本年發表數量已經達到76篇,預計年底混融教學的發文量將接近300篇。總體來說,混融教學的研究引起廣大研究者的關注,并保持著持續增長的狀態。
2.1.2?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利用CiteSpace 5.8軟件,在右欄的“NodeTypes”區域,選擇“Author”,導入搜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如圖2所示。從圖2可知,N=304,E=143,density為0.003 1,即節點數量是304,連線數量是143,網絡密度是0.003 1,表明作者間合作比較分散。從字號和連線看,韓錫斌字號大,是主要的研究作者,與程建鋼、王雯之間有不同程度的連線,說明他們之間存有合作關系,其次,馬紅亮、李政濤字號較大,李政濤與邱燕楠有著合作關系,最為顯著的是徐曉飛、谷松林等和史亞軍、孟慶華等人之間連線相對緊密,說明這些作者之間相互合作,對混融教學有著共同的認識。從整體布局看,雖存在作者間合作,但分布相對松散,大多數作者都是獨立的,沒有合作。
2.1.3? 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機構合作網絡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圖3出現的機構詞頻都在2及2以上。從圖3可知,N=240,E=0,density為0,即節點數量是240,連線數量是0,網絡密度是0,表明研究混融教學的機構之間沒有合作關系,混融教學研究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研究團隊。圖3中南京師范大學字號較大,說明對混融教學的研究相對集中,其次,從機構布局看,高等教育學校的研究成果較多,基礎教育學校研究成果較少,進一步表明高等教育學校是研究主體,基礎教育中混融教學的研究需要加強。需要注意的是,從2020年教育部頒布“停課不停學”,到今天的疫情常態化,混融教學的研究需要各級學校關注。
2.2? 文獻研究熱點分析
2.2.1? 高頻關鍵詞分析
統計混融教學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可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有利于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發展趨勢等。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并借助Excel表格梳理獲得的信息,如表1所示,選取詞頻較高的10個關鍵詞。在使用CiteSpace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時,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的,可能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如果一個節點的頻次高,中心性為0,表明盡管出現多次,卻是孤立的,不能作為關鍵節點[8]。因此,對于熱點的研究,基于頻次和中心性兩個變量來判斷。表1中,翻轉課堂、線上教學、教學改革等是對混融教學的模式、變革等的關注,MOOC、SPOC、混合學習等是對混合教學具體實施的體現。
2.2.2? 關鍵詞聚類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聚類提取時,由于數據來源為CNKI核心期刊,選用K聚類形式,最后得到聚類圖,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混融教學領域的關鍵詞有明顯聚類現象,形成多個聚類,且多個聚類間重合平行。圖4中N=363,E=393,網絡模塊度Modularity Q=0.860 2,聚類平均輪廓值MeanSilhouette S=0.958 9。一般情況下,Q>0.3則意味著聚類結構明顯,聚類效果比較符合預期要求,S>0.7意味著聚類是有效的,是令人信服的。其次,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時,在“layout”面板中,選擇“Timeline View”,形成時間線圖譜,如圖5所示。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某一聚類首次出現時間及其研究進度的圖譜。時間線圖譜的繪制是以時間為橫軸,以各聚類為縱軸。從圖5可知,線上線下聚類在2012年首次出現,其時間跨度持續近10年,說明近十年對混合教學的研究集中在線上線下研究。
綜上,本研究將此聚類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是基于理論基礎方面的研究: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二是基于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教學設計、實驗教學等;三是指向混合教學的資源建設方面的研究:MOOC等。具體內容有:
(1)理論研究方面有5個聚類。理論研究方面的5個聚類分別是#0線上線下、#1混合教學、#3混合學習、#7線上教學和#9在線教學。其中聚類0是最大的聚類,包括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方面。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構成了混融教學,也是實現學習目標最優化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于混融教學的研究。一方面是內涵的研究,何克抗認為混融教學是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和數字化學習的融合,關注教學效果。李克東等認為混融教學是在教學上注重多種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關注教學方法。龔苑媛等認為混融教學應該關注教學過程,是將線上慕課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混合使用,關注教學中師生、生生、師師互動。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論基礎的研究,依據教育心理學的認知規律,結合最近發展區和認知負荷理論開展研究,首先,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合理設計線上線下學習內容,并且難度適宜,學生可以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跳一跳”能夠達到潛在水平,其次,根據認知負荷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的已有認知和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難度,教師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內容,避免增加學生認知上的負擔。
(2)實踐應用方面有4個聚類。實踐應用方面的4個聚類分別是#5教學模式、#8教學改革、#10教學設計和#11實驗教學。目前,國內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混融教學比較關注,主要是圍繞教學結構、混合課堂、云實驗室等以及實踐中關于混融教學的討論。
例如,唐斌以小學階段為例,分析了一些地方在開展混融教學時存在的問題,并從認知、準備、策略和質量等方面提出對策[9]。沈欣憶等從混融式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出發,總結了混融式教學設計的三個要點:
1)目標分類,系統設計。
2)關注線上,及時反饋。
3)過程績效,監控促學[10]。并提出了融合式教學的發展需要,此研究成果為教師實現更大層面的教學效果、效益和效能提供參考[10]。在實施混融教學時,尋求混融教學與學科思維的結合點,將混融教學有機融入教學活動中。
(3)資源建設方面有3個聚類。資源建設方面的3個聚類分別是#2慕課、#4互聯網+和#6MOOC,提取出的關鍵詞有慕課、互聯網、O2O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興起,MOOC在教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MOOC平臺超越時空的限制,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選擇恰當的學習資源。對于直播教師來講,在MOOC平臺創設課堂,邀請學生加入課堂學習,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上傳課程資料,如授課視頻、小測試、思考題等,參與在線交流討論,完成對課程知識的講解。在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學校開展線上教學,可以借助MOOC平臺,保證教學順利開展,并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自由、答疑輔導等活動。
3? 結? 論
本研究對提取的730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整理了國內2012—2022年混融教學的研究現狀,并對已有文獻總結,得出以下結論:
(1)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內混融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2012年開始,混合教學引起廣大研究者的關注,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文獻數量一直趨于上升的趨勢,并于2020年受疫情影響,得到迅猛發展。研究涉及的作者和機構較多,但交流合作較少,說明混融教學的認可度比較高,作者間的合作交流需引起重視,并且高校是主要研究來源,對基礎教學學校來講還需要深入研究。
(2)從研究主題來看,混融教學的主題可以概括為理論研究、教育改革、資源建設三方面。其中,理論研究的文獻較多,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研究熱度較高,并在混合教學基礎上提出混融教學,說明教學更要注重融的重要性;而教育改革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方面,學科特點明顯,發表文獻數量在文理工醫科方面有明顯的界線,集中在理工醫學科;資源建設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主要集中在MOOC、互聯網等,而MOOC平臺的使用者聚焦在成人,對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較少,需要更多學者關注基礎教育。
(3)從研究熱點來看,線上線下、慕課、“互聯網+”等是混融教學關注的熱點話題,涵蓋理論研究、教育改革、資源建設等領域。目前,已有學者提出了混融的內涵,需要研究者對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融合效果怎樣等方面尋求突破。
總之,混融教學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除教學形式的研究之外,還需要關注教師對混融教學的勝任力研究,混融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教師終身學習能力和教育機制等多視角探討混融教學的研究路徑。同時,要開展混融教學的行動研究、個案研究,開發符合當前時代背景、符合教學實際情況的資源,類似于慕課、學習通、國家精品課程等。此外,人工智能時代的快速發展,為混融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需要更多的研究者關注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張家華,胡惠芝,楊剛,等.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第二十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綜述 [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3):5-13.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 [EB/OL].(2017-07-20)[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 [EB/OL].(2018-04-25)[2022-09-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4]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EB/OL].(2019-02-23)[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 李政濤.基礎教育的后疫情時代,是“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 [J].中國教育學刊,2020(5):5.
[6] 郭文斌.知識圖譜理論在教育與心理研究中的應用 [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7]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EB/OL].(2015-07-04)[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8] 王國華,俞樹煜,黃慧芳,等.中國遠程教育研究的可視化分析——核心文獻、熱點、前沿與趨勢 [J].遠程教育雜志,2015,33(1):57-65.
[9] 唐斌.小學線上線下混融教學的問題探析及對策研究 [J].基礎教育課程,2020(24):9-16+24.
[10] 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40-49.
作者簡介:秦佳妮(1999—),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信息技術;通訊作者:吳向文(1983—),男,滿族,寧夏中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
收稿日期:2022-10-03
基金項目: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2AAC03311);寧夏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教育學學科)項目(NXYLXK2021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