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平 尹西明 陳昂 陳勁



摘 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是中央企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以三峽集團科研院的實踐與探索為例,提出央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戰略邏輯,梳理了央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抓手、重點路徑和突出成效。提煉總結了央企通過六位一體的整合式創新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啟示與建議,為中央企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科技;原創技術策源地;中央企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三峽集團;整合式創新
中圖法分類號:F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和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必須積極主動履行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成為國家戰略科技核心力量[2]。
原創技術策源地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概念,已有研究對“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要求描述較多,對其定義和實施路徑探究相對較少,尤其是鮮有針對大型央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一手案例研究[3]。本文結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的探索與實踐,厘清了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提出了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實施路徑與模式,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進一步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進而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理論和實踐啟示。
1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戰略邏輯
三峽集團于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經過近3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和中國領先的清潔能源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的首批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之一[4]。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科研院”)于2019年6月成立,作為三峽集團的中央研究院和統一科研創新平臺,通過創新策劃和創新發源兩個引擎,助力三峽集團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從三峽集團科技創新體系過程(見圖1)看,科研院堅持“方略—方位—方向”三位一體,貫穿從提出原創技術需求到市場應用的全過程。依托三峽科技的轉化推廣平臺、三峽資本的資本優勢、三峽武漢科創園的科創平臺,實現原創技術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依托集團和子企業的產業鏈和市場優勢,實現核心技術應用示范和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為三峽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運轉持續賦能。科研院結合三峽集團自身重大工程項目,通過“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雙輪驅動,整合各個創新主體優勢,組建創新聯合體,通過對接集團和子企業業務發展中的科技掣肘和卡脖子技術,開展以我為主的聯合研發攻關,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需求、三峽集團創新需求和市場需求,依托三峽集團全產業鏈優勢支撐業務發展。同時,利用科技研發的技術成果,為各個子企業提供技術咨詢、知識產權、科技查新等技術服務。
1.1 戰略方針
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需要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展原創技術的供給側改革,把握好產學研用創新鏈的各種要素資源,針對產業共性問題,以滿足上下游需求為導向,通過技術信息流將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應用者連接起來,以提出原創技術需求為起點,創新技術攻關組織體系的關鍵內容,建立原創技術供給的橋梁紐帶,并在市場應用中充分試驗驗證,打造國內外高水平合作創新的新模式,實現技術的經濟化與整體目標優化。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背景下,科研院緊緊圍繞三峽集團清潔能源戰略方向,結合三峽集團在大水電、新能源、新業態能源等重點領域產業發展實際需求,主動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上下游單位,從生產實踐中提煉一般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問題,總結原創技術需求,并通過打造戰略科技人才梯隊、建設重大科技平臺、共建創新聯合體,牽頭組織研發攻關,將成果應用于生產一線。
1.2 目標定位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傳統的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面臨瓶頸,已很難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必須加強原始創新。結合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壓艙石”和“頂梁柱”的作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需要圍繞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的定位,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開展共性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打造特定領域行業領先的、具有世界領導力的新型研發機構。
雙碳目標背景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對從電力生產到終端用戶全鏈條的產學研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依托中央企業積極發展開放產業體系。科研院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并重,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及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創造。科研院面向經濟主戰場,瞄準國家能源轉型的戰略需求,扎實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全力推動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3 技術方向
進入21世紀,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及其伴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催生了新一輪能源轉換的科技創新,特別是雙碳目標的提出,給能源科技綠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中央企業需要聚焦關鍵核心業務領域,凝練特色技術方向和各個方向的科技樹,開展業務和技術布局。
科研院通過創新策劃和創新發源兩個引擎,開展戰略前沿調研、共性技術凝練和市場項目策劃,努力推動綠色能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一是面向雙碳目標,組建11個研發團隊,開展科技前沿調研,編制完成水電、水資源、風電、太陽能、綜合能源、氫能、儲能等七個重點領域科技樹,明確技術發展方向;二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圍繞三峽集團清潔能源核心業務發展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戰略科技人才引領支撐,組織150余次行業共性問題技術研討,論證未來5至10年的行業共性技術,落實技術推廣應用發展路徑;三是面向經濟主戰場,對接市場產業化需求,根據全國各地氫能、地熱能、綜合能源等能源資源開發布局,派出50余批次科研團隊參與氫能利用、地熱能開發、綜合能源規劃等項目策劃和前期工作,謀劃產業研發方向。
2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探索
2.1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要抓手
2.1.1 發揮人才引領支撐作用,打造戰略科技人才隊伍
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需要強化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優勢,破解科技領軍人才短板,發揮戰略科學家的領航領軍作用,建設戰略科技人才梯隊,加強專業技術團隊等人才團隊建設。
(1)發揮戰略科學家的領航領軍作用。科研院以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市場化的平臺建設方式,推動建設自主研發人員為核心、外聯頂尖團隊為補充的人才隊伍。科研院成立以來,聘請18名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百千萬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在重點研究領域發揮咨詢指導作用,并掛帥申報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2)建設戰略科技人才梯隊。根據戰略發展方向提出前沿技術需求和戰略科技人才需求,并開展業務架構設計和戰略科技人才引進,從外部行業優勢單位和三峽集團內部生產一線引進培養戰略型人才。通過打造戰略科技人才梯隊,積極融入世界科技前沿,成功申請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北京市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項目等多項戰略前瞻性項目和科技活動項目,并實現了兩院院士、長江學者、青年人才等各類人才全覆蓋。
(3)打造專業技術團隊。在中央企業關鍵業務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項目合作團隊。以面向水風光資源開發利用和評估的共性問題突破為例,科研院圍繞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實際需求布局新興技術,以項目為單元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創新組織儲能電池的檢測、大規模新能源接入仿真、多種儲能形式驗證、源網荷儲功率路由器示范、能量管理系統等儲能領域技術研發,開展數字儲能電站關鍵技術研究、STATCOM集成儲能系統研制、智慧聯合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等攻關,解決規模化儲能的運行安全和電池壽命問題、功率器件國產化和新型多電平功率變換技術問題,提高了新能源消納能力。同時,通過創新科研動員方式和模式,借鑒工程項目的組織方式,打造團隊協作、協同分工的柔性研發團隊;根據重點項目攻關需求,在不調整專業人員所在單位部門隸屬關系前提下,跨部門、跨單位組建團隊,聘用外部優勢人才任職或掛職,聯合內外部力量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培養領軍型人才;瞄準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的瓶頸,精選細分領域的專精尖單位近百家,創新組建以我為主的聯合研發團隊,強化自主研發,大力支持青年骨干廣泛參與項目申報,為自主創新培養產學研用全鏈條的人才隊伍。
2.1.2 推動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發揮科技創新引擎作用
為促進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支撐三類人才團隊建設,科研院重點構建“研發試驗—創新組織—專項攻關”三種平臺,支撐多元人才創新成長和原創策源。
(1)研發試驗平臺。構建原創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所需的實驗室、試驗平臺、檢測平臺等科研基礎設施,提供基礎條件支撐。科研院通過主動對接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創新策劃以企業為主體的多維度研發試驗平臺,例如:搭建高性能計算平臺、海上風電自升式勘探試驗平臺、海上風電大噸位樁基檢測系統、光伏發電功能材料與光電子器件實驗室、氫能實驗室等,滿足新能源和新業態能源的技術創新研發需求。
(2)創新組織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申請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平臺,集聚人才、設備和經費等資源,提供創新能力支撐。科研院依托三峽集團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建設的全球規模最大源網荷儲示范項目,打造集研發、實證和應用為一體的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聯合水電行業上下游產業鏈20余家單位,牽頭申報獲批湖北省智慧水電技術創新中心,并將成功經驗應用于申報西藏自治區藏東南水電技術創新中心、4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和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等工作,不斷夯實企業創新的資源和平臺基礎。
(3)專項攻關平臺。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國內外行業領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申報、同臺競爭申報國家和地方技術攻關項目,以競爭壓力促進企業自身能力提升,培育各類創新要素,提供企業集群合作研發能力支撐。科研院緊跟國家重大需求,構建項目申報平臺,牽頭或參與申報“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專項”等8項“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聯合儲能領域知名高校和裝備制造頭部企業,成功申報一批揭榜掛帥項目,成為行業共性難題的技術供給者。
2.1.3 激發產學研多元合作主體活力,共建創新聯合體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激發產學研多元合作主體活力,共建創新聯合體,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科研院積極推進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建設,與南開大學聯合建設太陽能高效利用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通過設立專項課題基金、探索柔性化用工機制等手段,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與青海大學聯合建設壓縮空氣儲能聯合實驗室,以協同創新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同時,科研院全力推進三峽集團自主創新基地建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參與研發。例如通過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建設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實現了“源網荷儲一體化”功率路由器示范工程、大規模新能源及儲能綜合仿真與實驗平臺、兆瓦時級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兆瓦級直流耦合接入的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混合儲能系統和飛輪儲能系統等一批科研成果投運,創下多個“國內之最”和“行業首次”紀錄。
2.2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重點路徑
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關鍵是做好原創技術的創新組織者,緊密對接原創技術需求,重點做好原創技術、示范技術和推廣應用技術等三種技術的策劃和發源。通過有組織的創新策劃和創新發源,高效協同實現持續的關鍵共性技術供給,高質量推進產學研、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自主可控。通過開放合作、融通創新,形成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的原創技術方向、創新聯合體和多維度新型研發平臺,以中央企業主導的重大工程場景為驅動,實現從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向整合式創新的躍遷。
2.2.1 發揮平臺支撐的有組織科研優勢,加快原始性創新突破
對于原創技術需求,集中力量進行研發攻關,在堅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加強從基礎研究開始的原始創新,通過原創技術研發,保障創新鏈穩定。例如,科研院通過構建創新組織平臺,面向雙碳應用場景,以工程建設經驗指導技術研發,舉全院之力打造烏蘭察布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跨部門調派專業技術人員開展8個項目24個專題的聯合研發,在半年時間內搭建了風光儲場站智慧調控系統“首臺套”開發應用的8套算法模型和2套新型裝備,滿足了工程投產需要,掌握了持續迭代開發的核心技術,奠定了原創技術供給者的基礎。
2.2.2 產業與學科深度融合,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熟化示范
對于具有一定成熟度的關鍵核心技術成果,依托中央企業豐富的市場應用場景開展技術示范。科研院通過對接產業和學科集群,為自主科研人才成長營造實踐條件,選派研究人員赴工程一線掛職鍛煉,有力推進了海上升壓站掛軌式自動巡檢機器人等多項原創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降低了出海作業頻次及安全風險。2021年,科研院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成功研發自主化IGCT-MMC子模塊和閥段樣機,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壟斷,實現了海上柔性直流換流站向輕量級轉身,為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規模化、連片化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1年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中,依托“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實施的“適用于新能源電站慣量和調頻支撐的兆瓦級飛輪儲能系統”被列入儲能領域重大技術裝備項目,是唯一入選的應用于新能源調頻的技術裝備,對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的工程化場景化應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以兆瓦時級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關鍵技術工程實踐為載體,實現了儲能型固態鋰離子電池在全球的首次示范應用。
2.2.3 面向多元需求場景,加速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
科研院把應用效益作為技術成果評價的重要維度,為已經相對成熟且具有商業化推廣價值的技術成果提供應用和轉化場景,加速原創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截至2022年底已有10余項成果在產業中應用。例如:基于水輪機平行仿真模型的一次調頻算法已應用在三峽電站24號機,國產漂浮式水文氣象綜合觀測平合已布放在青州海域執行觀測任務。
3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突出成效
科研院成立以來,抓住國家能源體系和科技體制改革機遇,圍繞“建設新型企業中央研究院,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和目標,通過革新性舉措,在國家重大項目、重點研發平臺、研發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成果實現了飛躍式增長(見表1),在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助力三峽集團榮獲中央企業2019—2021年“科技創新突出貢獻企業”稱號。
創新梯隊建設方面,截至2022年,科研院規模已達到212人,其中研發人員180人,平均年齡33歲,具有博士學位人員比例達67%,在中央企業研究院中名列前茅。
原創技術方面,成功申報國家級重大項目7項,包括4項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尤其是依托三峽集團重大工程,牽頭申報的“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首批發布多項行業領先成果,其中“源網荷儲一體化”功率路由器示范工程打造了國內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設備;大規模新能源及儲能綜合仿真與實驗平臺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儲能系統動態模擬平臺。
關鍵核心技術熟化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方面,成功研發實物樣機及軟件系統15項,并應用于三峽集團生產一線。例如,三峽樞紐工控系統升級改造項目,S.CTG大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在三峽左岸電站12號機的現地控制單元(LCU)改造項目中順利投運,為我國水電站實現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礎,在水電行業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兆瓦時級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實現了儲能型固態鋰離子電池在全球的首次產業化示范應用。
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營方面,持續加大知識產權創造和應用力度,成功實現知識產權工作從實用新型專利向發明專利的工作重心轉變。獲批建設“碳中和”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進三峽集團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截至2022年底,科研院有效專利授權量達369件,人均專利擁有量1.74件,在中央企業研究院專利質量評價結果中位于前列。經過3年多的攻關,2022年科研院有效專利授權量占累計授權量的72%,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授權量占累計發明授權量的93%,助力三峽集團專利數量和質量雙提升。
科研院的創新實踐表明,通過建立技術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應用者之間的快車道,依托中央企業完整的產業鏈平臺和應用示范,能夠有效促進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五鏈融合”,實現人才在實踐中成長、成果在應用中轉化、技術在示范中提升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定位,為能源領域央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了貢獻。
4 中央企業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啟示
科研院助力三峽集團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探索與實踐,為中央企業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啟示。即新發展階段,中央企業要堅持和強化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四個面向”,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的中長期目標,牢牢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攻方向,進一步通過“強化愿景使命牽引,堅持戰略目標驅動,健全人才隊伍支撐,強化重大科技平臺賦能,面向多元重大場景,建設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六位一體的整合式創新,全面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效能,多路并舉推進原始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有力、有效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見圖2)。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還要求中央企業進一步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堅持“四個面向”,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性和平臺性功能,瞄準國家和產業重大戰略需求場景,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聯合體,加強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研發、制造和生產整個創新鏈的全過程創新,推進從提出需求、創新組織、技術供給到市場應用的全鏈條創新,尤其是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過程中,要結合其所在產業鏈和科技創新鏈的位置確定戰略重心,做好原創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應用者,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4.1 強化愿景使命牽引
三峽集團以“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更好造福人民”為使命,以“奮進兩翼齊飛,創建世界一流”為愿景,堅持和強化黨對央企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愿景使命為牽引,以三峽特色的企業中央研究院為創新組織管理抓手,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制勝優勢。作為三峽集團的中央研究院和統一科技創新平臺,科研院不斷錘煉大水電核心引領優勢,通過培育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破解新能源業務發展中的科技掣肘,推動三峽集團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清潔能源集團。
4.2 堅持戰略目標驅動
三峽集團作為我國領先的清潔能源集團,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清潔能源發展方向,打造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96%。雙碳目標背景下,科研院圍繞水電、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新業態能源等領域多維度開展科技創新和產業示范,堅持原創技術需求提出者、重大創新組織者、高質量技術供給者和產業化市場應用者的戰略目標定位,以科技創新助力三峽集團雙碳目標的實施。
4.3 健全人才隊伍支撐
科研院通過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集聚,破解科技領軍人才偏少的短板,打造三類人才團隊,逐步健全戰略科技人才梯隊。一是聘請18名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百千萬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發揮戰略科學家的領航領軍作用,并合作申報重點科研項目;二是外引內聯,引進培養戰略型人才,逐步健全科技人才梯隊結構;三是項目支撐,通過柔性打造專業技術團隊,開展關鍵業務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培養卓越工程師。
4.4 強化科技平臺賦能
以國家級—省部級—集團級—子企業級的多層次、多種類科技平臺為紐帶,將構建原創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所需的實驗室、試驗平臺、檢測平臺等科研基礎設施和各類科技資源有機銜接,為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提供基礎條件支撐。創新組織平臺用于集聚人才、設備和經費等資源,提供創新能力支撐,不斷夯實企業創新主體的資源和基礎。項目申報平臺提供企業集群合作研發能力支撐,促進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合作。
4.5 面向多元重大場景
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關鍵是聚焦主責主業,抓住場景驅動創新的范式躍遷機遇,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等社會民生發展重大場景、“大國重器”等重大工程和市場應用場景中的重大需求,以服務市場和服務行業為導向集聚科技資源,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速原始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新興技術成果應用。
4.6 建設高能級創新聯合體
中央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還應超越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通過使命驅動、問題驅動和場景驅動三位一體,打造由領軍企業牽頭主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高效協同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健全和完善企業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全面強化企業創新體系效能,持續推進原始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高質量供給和重大新興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
對于原創技術需求,發揮平臺支撐的有組織科研優勢,集中力量進行研發攻關,超越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傳統科技創新路徑,加強從基礎研究開始的原始創新,加快原始性創新突破,通過原創技術研發保障技術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對于具有一定成熟度的技術,依托中央企業豐富的場景需求,開展技術應用示范,通過產業與學科深度融合,加速首臺(套)核心技術熟化示范。對于已經相對成熟且具有商業化推廣價值的技術,為成果應用和轉化提供多元場景,加速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
鼓勵原始創新的政策是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保障,為進一步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方略、方位和方向,在集團企業科技創新管理過程中還需要加強資源、制度、團隊、激勵等四個方面的保障機制建設,進一步以企業中央研究院為抓手,牽頭打造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全鏈條的創新和共創共贏的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全社會的技術和產品能夠實現跨地域、跨行業的順暢流動,進一步提高國家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曹希敬,袁志彬.新中國成立70年來重要科技政策盤點[J].科技導報,2019,37(18):20-30.
[2]陳勁,冀浩哲,霍旭佳.技術創新驅動的責任式創新:以三峽集團為例[J].企業管理,2021(11):117-120.
[3]石林芬,胡翠平.原創技術的基本特征與研發要素[J].管理學報,2004(2):224-227,128.
[4]向欣,陳勁,郭彬.從引進集成到自主研發:三峽集團的自主創新成功之旅[J].清華管理評論,2021(11):100-110.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the Sources of Original Technology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Taking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SUN Changping1,YIN Ximing2,3,CHEN Ang1,CHEN Jin3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Beijing 100038,China;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3. Tsinghua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Creating a place of source for original technology is crucial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support the countrys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Using the exploration experiences of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we propose the strategic logic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develop original technology sources,and identify the key points,key paths,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We also summarize the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technology sources through the six-in-one integrated innovation model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se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help the country's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rce of original technology;state-owned enterprises;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integrate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