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良

案例:2021 年3 月1 日,孟某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發了一個帖子,對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這個帖子的主要內容為:開辦金屋教育培訓學校的孫某是A 縣第一實驗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這一校外培訓機構未取得辦學許可證,不具備培訓資格,且聘用A 縣第二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師張某、李某從事校外違規培訓。僅一周時間,跟帖評論就超過了300 條。3 月7日,A 縣教育局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作出回復:經核實,反映的問題確實存在。根據相關規定,我局將聯合相關部門取締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并對張某、李某在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兼職作出處理意見。孫某認為,孟某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發的帖子,就其開辦的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導致這一校外培訓機構被取締,造成其和張某、李某社會評價降低的事實,構成名譽權侵權。4 月12 日,孫某、張某、李某將孟某起訴至A 縣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決孟某以書面形式向他們賠禮道歉。經審理,A 縣人民法院認為,孟某實施的舉報行為不構成名譽權侵權,判決駁回孫某、張某、李某的訴訟請求。
分析:本案中,有幾個法律問題,需要加以分析:
1.孟某舉報孫某開辦金屋教育培訓學校的行為,是依法行使社會監督權的表現。社會監督是指依據憲法賦予的權利,以法律和社會及職業道德規范為準繩,對執政黨和政府的一切行為進行監督,主要有公民監督和輿論監督兩種社會監督的行為主體,是不具有國家權力的各政治黨派、社會團體、群眾組織、公民個人和大眾傳媒等社會力量,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直接體現。這種監督的特點是非國家權力性和法律強制性,監督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民主化水平和有關人員的法律意識、民主觀念、道德水平以及社會輿論的作用。本案中,A 縣人民政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了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暢通了群眾監督渠道。2021 年3 月1 日,孟某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發了一個帖子,對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孟某舉報的內容為A 縣教育局提供了行政執法線索。3 月7日,A 縣教育局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作出回復:根據相關規定,我局將聯合相關部門取締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并對張某、李某在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兼職作出處理意見。由此可見,孟某對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既是對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學行為、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行為的揭發,又是對A 縣教育局行政執法工作的社會監督。
2.孟某實施的舉報行為不構成名譽權侵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24 條第1 款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根據本條規定,侵害他人的名譽權,是通過侮辱、誹謗等方式實施的。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本案中,2021 年3 月1 日,孟某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發了一個帖子,對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從帖子的內容來看,不涉及侮辱、誹謗孫某、張某、李某的相關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24 條第2 款規定:“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根據本條規定,名譽就是一種社會評價。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言論)導致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是侵害他人名譽權造成的主要損害后果。在認定他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時,這一損害后果是第一位的。他人的社會評價是否降低,應當根據行為人的行為(言論)動機、內容、限度、后果等四個方面進行判斷。如果行為人的行為(言論)動機正確、內容真實、在必要限度內、不存在損害后果,那么就可以認定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言論)沒有導致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本案中,從發帖的動機來看,孟某通過A 縣公眾監督網絡平臺發的帖子,對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舉報,是為了參與社會監督。也就是說,其發帖的動機正確。從帖子的內容來看,涉及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存在的問題。A 縣教育局對這個帖子作出回復,明確了這些問題確實存在。從發帖的限度來看,孫某、張某、李某對他們實施的行為而引發的負面評價應當預見,理應負有容忍義務。現實中,這個帖子的內容沒有對他們實施的行為進行批評,應在他們容忍的范圍內,沒有超過必要限度。從發帖的后果來看,僅一周時間,跟帖評論就超過了300 條。眾多網民基于他們對這個帖子內容的認知進行了評論。現實中,無法認定這些跟帖評論是否造成了孫某、張某、李某名譽受損。由此可見,孟某發的這個帖子沒有導致孫某、張某、李某的社會評價降低。
綜上所述,孟某實施的舉報行為不構成對孫某、張某、李某名譽權的侵害。因此,A 縣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孫某、張某、李某的訴訟請求,是正確的。
3.孫某開辦金屋教育培訓學校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2 條規定:“舉辦實施學歷教育、學前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舉辦實施以職業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并抄送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8 條規定:“審批機關對批準正式設立的民辦學校發給辦學許可證。審批機關對不批準正式設立的,應當說明理由。”本案中,從帖子的內容來看,孫某開辦的金屋教育培訓學校未取得辦學許可證,不具備培訓資格。這一情況得到了A 縣教育局的證實。由此可知,孫某開辦的金屋教育培訓學校未取得辦學許可證,違反了上述規定。換言之,孫某開辦金屋教育培訓學校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
4.張某、李某在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兼職屬于參與有償補課的違規行為。《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4 條規定:“應予處理的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如下……(十)組織、參與有償補課,或為校外培訓機構和他人介紹生源、提供相關信息……”本案中,A 縣第二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師張某、李某在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兼職,違反了上述規定,應當受到嚴肅處理。因此,A縣教育局對張某、李某在金屋教育培訓學校兼職作出處理意見,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