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陽

人文行走也是讀書之旅,人類世界的精神之旅,追尋春意的生命之旅。
春天到了,我們人文行走……
——題 記
春天到了,每個人都盼望出去走走。在學校的人更是如此。春風中,我慶幸自己一直在追求做一個人類精神世界的春行者。
每個人都是生命的過客,但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成為生命的旅行家、探險者,不斷超越現實,尋求自由。所以,一個好的母語老師無論如何應把“做一個母語世界的旅行家”作為目標。貫穿人文之魂,“旅行”式的閱讀,行走,以言會義,以文會友,和學生一起不斷豐富生命中的精神地理,領略品讀人類無窮盡的心靈風光,慢慢清楚每一段人類精神里程的意義,你自然就有感受力、鑒賞力,更有了胸襟與懷抱。
有人驚訝,我做的人文講壇為什么要構置中西文學、文化并行的宏大結構,長達100 講的規模,每一輪五年的教學歷程?——其意義就在于此:我們帶領學生在人生的黃金歲月里,走進人類文明的歷程,一起在人生的春天進行精神世界的旅行探險,這個博大與“漫長”是需要的。錯過這個黃金歲月,錯過這個人生中最有可塑性、最具探究活力的春天,他的精神世界可能就失去了更廣闊更高遠的可能,可能很難在以后的歲月艱難中找尋春天的記憶——而沒有春天可資盼望的人生還叫人生嗎?
當然,如此宏大的教學規模和打破“文史地哲”學科壁壘的構想讓很多教師望而卻步。其實個人的才力總是有限,但胸懷和眼界一定不可狹窄。這百講的進程,我始終在“旅行”式地閱讀、學習,我始終伴隨一批批學子在青春的歲月里徜徉交流,在人類的春意追尋中婉轉回環。我們個人可以歲月老去,但春意卻可以在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中永駐。而如果我們的教育經歷與人類的精神探索之旅同步,我們每次就都會有馳騁天地、穿越千年的思考維度與精神暢快。那真是一次次奇妙的春行?!也挥上肫鹂鬃铀蛲拇盒校骸澳捍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的行走,何樂而不為呢?
眼前這次旅程是1991 年講壇建立后的第七個文明歷程之旅了。但像這30 年間的每一輪一樣,這也是一次全新的、滿含驚喜發現的歷程。它起于3 年前的9 月,我們從《詩經》,從《古希臘神話》起步,推進到公元13 世紀,西方中世紀、東方蒙元帝國時期。

我們時時面臨知識的陳舊與思維的壁壘。比如我們講《〈趙氏孤兒〉——蒙元統治與文人詩、散曲》,對蒙古帝國統治的重新認識,對元朝文人畫興起的新發現,學生對傳統戲曲的完全陌生……每一個都是巨大的挑戰。但每次備課的歷程,也就是大量的閱讀與討教的歷程,和幾個助教的交流討論,與學生們的爭論與思考,讓我發現一個個新奇與驚喜!助教小陳給我帶來他碩士論文中關于元朝隱士戴表元對趙孟頫題詩的評價,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去看趙孟頫的心態;助教小毛帶來西安碑林趙孟頫書法拓片,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趙體”的風采;助教小萬在講座后查閱“上帝之鞭”的來歷,告訴我東方民族主義者怎么故意夸大了西人對蒙古的畏懼;助教小鄭針對社會上有的人認為的戰爭屠殺對地球人口平衡的意義,查閱相關信息與圖表,引發大家的思考……而學生的發現、創見也時時讓人驚喜:有學生發現傳統意義上羸弱不堪的南宋面對蒙元的入侵足足堅持了半個世紀;有學生發現《竇娥冤》《救風塵》這些看似遙遠的雜劇在課堂表演中,仍然感天動地或讓人贊嘆不已……也許在這個教育過程中,你更能時時發現堅守教育本質的意義,更能感受教育者在母語的世界、人類精神的世界旅行探險的其樂融融。
伴隨著這場浩蕩而又愉悅的精神春旅,我們也時時邁出書齋,走進廣闊的生活,開展一次次真正的“春天之旅”。
伴隨《論語》的學習,我們走進文廟,撫摸大成殿墻壁上雕刻的儒家經典;伴隨唐宋文學,我們走進杭州,體驗山水間的唐詩宋韻;伴隨宋元文學,我們走訪湖州南潯,感受蘇軾、趙孟頫等文人雅士的取舍進退……我們尋訪先賢留下的遺跡,睹物思人,與先賢印心。我們觀覽古物,以物印書,以物引思,載讀載行。我們享受觀影、看戲、看美展的愉悅,評說古今,暢論天下,點評人物,更不斷找尋生命的春意……
可以說,人文行走也是讀書之旅,人類世界的精神之旅,追尋春意的生命之旅——讀天地間的無字書,探古今時空間的浩然氣,品生命歲月間的大仁愛!“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我們在行走中發現自我,構建自我的新世界,也實踐“知行合一”的理想——所謂行走,就是以身證道。
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
——做一個人類精神世界的春行者,春永駐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