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祝振全
近年來,語文高考試卷中不乏記敘文的寫作。但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課業壓力大、生活閱歷少、課外閱讀不夠等,作文里容易出現敘事平淡、言之無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上,教師可以借鑒部編版教材中的一些名篇和一些高考考場佳作,在結構安排上巧施粉黛,幫助學生在有限的篇幅里做到尺水興波、引人入勝,從而著成精彩文章。
一、順敘:順水推舟,娓娓道來
順敘是學生寫作記敘文時慣用的敘事方法。這種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描寫其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的敘事方法,比較符合一般人的思維邏輯,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如果采用順敘來安排故事,那學生可以借助特殊的意象來凸顯主題。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百合花》,作者就巧借新媳婦被子上的“百合花”這一意象來行文,如此既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又塑造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形象,還突顯了文章的主題。可謂“一箭三雕”。
另外,學生還要注意安排素材的詳略、主次,以使文章呈現出順水推舟、娓娓道來的藝術效果。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以時間為順序,將自己和團隊研發青蒿素的過程娓娓道來,內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語言生動凝練,即便講述的是科學研究,也有一種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可見,順水推舟、娓娓道來式的寫人敘事,也能寫出精彩的文章。
二、倒敘:本末倒置,懸念迭起
順敘是學生最常用的敘事手法,但將事件按照發生的時間順序寫出來,結構難免有些平淡,可能還會導致文章可讀性不強。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學生不妨嘗試采用倒敘。倒敘是一種先說故事的結局,然后根據故事的發展,將結局和開始聯系起來的敘事方法。
倒敘不僅可以制造情節上的跌宕起伏,讓文章的結構盡可能地富于變化,還可以制造懸念,引發讀者的思考,從而充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除此之外,倒敘還可以點明作者的情感基調,讓讀者更好地體會作品的情感。
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學生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倒敘。
(1)把結局提前
把結局提前,是把事件的結局提到前面來敘述,再回頭敘述事件的發生發展。很多經典篇目都采用了這種倒敘方法,如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探界者”鐘楊》《裝在套子里的人》《祝福》等。
《裝在套子里的人》開篇就告訴讀者主人公別里科夫去世了。《祝福》也在開篇介紹了祥林嫂的死。兩篇文章都采用了先告知主人公的結局,再敘述其生平經歷的方式。
這種倒敘方法,避免了平鋪直敘,既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又能在制造懸念的同時,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回憶式倒敘
回憶式倒敘,是指由眼前的事物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這種倒敘方法也是比較常見且易于掌握的。如魯迅在《風箏》的開篇由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的風箏,然后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想到自己曾殘暴地損壞弟弟的風箏。敘事自然流暢,毫無生澀之痕跡。
再如,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的作文題為:“網絡時代、疫情期間,很多活動轉向‘線上,你一定有不少關于‘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請以‘在線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任務指令明確指出寫一篇記敘文,且要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
一名考生就采用了回憶式倒敘的方法。這名考生由眼前屏幕碎裂的平板電腦想到了自己上網課時的一段經歷。居家期間,自己不小心摔碎了平板電腦,導致陷入了無法上網課的困境。無奈之下,自己只好向小區群求助。沒想到,一面之緣的鄰居、陌生的社區工作人員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文章情節一波三折,細節真實感人,實為一篇記敘文佳作!
(3)把高潮提前
把高潮提前,也就是將故事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敘事方法——在開篇就營造緊張的氣氛,能起到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雖然是篇年代久遠的通訊報道,但這一報道把“六十一名民工中毒”這一扣人心弦的情節放在開篇,這便營造了緊迫揪心的氛圍,讓讀者忍不住為這六十一條人命擔心。這種寫法,既讓文章的結構富于變化,又自然流暢地點明主題。
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的作文題是:“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或引發了你的感悟,或影響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奮,或使你愧疚,或讓你學會辨別真偽……請以‘一條信息為題,聯系現實生活,展開聯想或想象,寫一篇記敘文。”
一名考生就采用了“把高潮提前”的倒敘方法,開篇描寫自己抱著籃球痛哭的場景,而手機在一旁閃爍著一則新聞:科比·布萊恩特因飛機墜機遇難……開篇直擊重點,把最揪心的片段呈現在讀者面前,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問題。
結合各類名篇及高考考場佳作,可以看出,記敘文寫作使用倒敘這一敘事方法能讓行文富于變化,避免敘述過于單調等問題。學生可以學習并借鑒這種方法,以提升自身的記敘文寫作水平。
三、插敘:見縫插針,穿插回放
除了順敘和倒敘,學生在記敘文敘事結構的安排上,還可以嘗試采用插敘。插敘,是指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主線,插入一些看似與主線無關的情節,然后再回到原先描述的事件中的敘述方法。
為了避免敘述單一、內容乏味等問題,學生可以在敘述時根據文本情節發展的需要,安排一段或多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分別插入發展、高潮部分,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結構曲折有致,產生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從而讓讀者加深閱讀印象。
很多經典文章都有用插敘這一敘事方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主線之外,插入了林沖和李小二的過往。文章借這段插敘,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從側面襯托出了林沖行俠仗義、扶危助困的形象,還為下文李小二偷聽差撥的講話埋下了伏筆,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同樣,魯迅的《故鄉》中也有兩處插敘,即插入對少年閏土和楊二嫂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與現在的形象及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充實了文章內容,還深入開掘了主題思想。
不少學生在記敘文的寫作中,采用插敘這一敘事方法,但往往弄巧成拙,出現敘述雜亂的情況。
例如,在2019年全國新課標Ⅲ卷漫畫材料作文“畢業前最后一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的寫作練習中,一名學生用記敘文來講述“畢業前最后一課”的感受。他本身的敘述除了 “畢業前最后一課”這條主線,還插入了三件高中階段的小事,但這些插入看似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實則游離于敘述主線之外,導致整篇文章重點不突出、結構雜亂無章、感情不真摯。
從這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出,插入的內容必須對文章的主要情節起到補充或解釋的作用,切不可隨意地選擇一些和文本完全無關的情節插入,否則,不僅不能充實文章的內容,還會破壞文章的結構,得不償失。另外,還需要注意,插入的內容不是敘述的中心,而是為中心服務的一個片段,所以使用插敘時,前后情節要銜接自然、界限分明,不能脫離原來的敘述線索,更不能節外生枝。
使用插敘時,要安排好插入內容與中心內容的銜接,使得文章情節過渡自然,全文貫通一氣。
四、補敘: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除了以上三種敘事方法,學生還可以嘗試用補敘的方法來進行記敘文的寫作。補敘,也叫追敘,是記敘文中根據內容的需要,用簡短的文字對前面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與交代的敘述方法。補敘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章的關鍵之處。沒有補敘,故事情節上就可能出現漏洞或出現讓人費解的情況。
在《故鄉》的結尾部分,魯迅先生補敘了閏土發生的巨大變化。而通過補敘閏土的變化,可進一步揭示主題,引發讀者深思。《智取生辰綱》的結尾,施耐庵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面吃酒以瓢下藥的經過。《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結尾,作者在焦裕祿去世后,補敘蘭考縣幾十個貧農代表和干部來到焦裕祿墳前的內容,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進一步贊美了焦裕祿對人民的無私奉獻,深化了主題。
由此可見,學生在記敘文寫作時可采用補敘的敘事方法:敘述時,故意“藏”去某些情節的若干片斷,到后面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斷“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通過這一“藏”一“亮”,引起敘述的波瀾。
清代點評家但明倫說:“文忌直,轉則曲。”清代袁枚也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同學們要想在記敘文的寫作上有所精進,就需要在結構安排上費些心思。若想在有限的篇幅內讓情節跌宕起伏、讓主題深遠蘊藉,那不妨采用以上四種敘事方法,妙手巧施粉黛,著成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