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敏 王金剛
摘? ?要:在“雙減”政策落地和2022年版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中考特點體現在:有高度、有熱度、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有廣度。備考復習,需依托課標、明確方向;扎實基礎、構建體系;提升能力、關注思維;用好數據、精準解決問題;研磨真題、探尋趨勢,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中考試題;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14-0004-03
2022年是新版課標頒布實施和落實“雙減”政策的第一年,如何在教學中去貫徹落實和在考試中得到體現,成為眾多道法課教師和廣大家長關注的話題。2022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就巧妙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一、試卷亮點
1.有高度,浸潤價值引領、強化育人功能。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2022年河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浸潤了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五大發展理念,滲透了憲法意識、法治觀念、民主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正確思想觀念。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貫穿試題情境、任務、答案之中,詮釋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追求。第1題以冬奧會為背景,激發學生強烈的國家認同感;第7題通過人口流動的變化看我國東西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第8題以傳統文化名言為依托,增進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第9、10題,進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第22題、23題,幫助學生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自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4題通過對三位同學發言的思考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認識法治的價值;25題通過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的征集活動,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制度自信;28題以國家發展成就、黨的領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程為背景,增強愛黨愛國的情感,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有熱度,展現時代畫卷,突出時代特色。試卷以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為載體,從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情景既涉及國家層面,也涉及社會生活層面,展現了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社會進步的美好畫卷、人民奮進的時代風貌,這使試卷充盈著剛健自信、積極向上的精、氣、神,讓考生從中感受到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如第1題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第4題網紅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第5題的法治大事件;第7題的經濟發展背景下人口的流動;第9、10題的中國的國際擔當;24題保護英烈的熱點話題;25題中的模擬政協提案、糧食節約、家庭教育;28題的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等時政熱點躍然于試卷中。
3.有溫度,立足社會生活,強調學以致用。生活化的理念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基礎性作用。2022年河北中考試題通過增強試題的時代性、情境的生活性、任務的實踐性全方位體現課程的生活屬性,傳遞生活化的理念。如第2題,以漫畫形式呈現生活中疫情防控、信息保護、文明禮讓、保護環境等生活情境,小切口、大立意,引導學生踐行以文明禮貌、相互尊重、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做社會的好公民;第22題對民族政策常識的考查也立足了百姓生活,讓學生通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4題的素材呈現方式更是站在學生的視角,圍繞“保護英烈”的話題,讓學生根據三位同學的發言回答問題;25題的試題取材于學生生活——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該試題具體延伸出提案內容和活動兩個方面:一是內容涉及紅色精神、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富民產業;二是活動涉及節約糧食、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等社會問題。通過基于情景的任務設置,讓考生走進具體的生活情景,運用所學去認識生活,去分析解決問題。
4.有深度,堅持能力立意、強化思維考查。首先,試題注重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和層次性。學生的識記、閱讀、理解、判斷等基本能力,到高階的分析、應用、概括、綜合的運用能力,均得到了全面、均衡考查。一方面做到了“一能多題”,即一種能力的考查在多個題目中出現,另一方面做到了“一題多能”,即一個題目考查多種能力。其次,試題將能力考查要求與思維品質考查要求融為一體,做到能力以思維為支撐,思維因能力而呈現。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每一道題都體現了至少一種思維方法,要求考生在思考、分析、探究的基礎上,呈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成果。前面的描述中已經涉獵,不再在這里贅述。
5.有態度,落實雙減政策,凸出素養考查。首先,試卷發揮正向引導作用,落實減負提質,促進“雙減”政策落地。試卷問題設置以具體的生活情境為載體,無論選材還是呈現方式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堅持能力立意,重在考查能力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問題的設計由淺及深;強化思維考查,將能力考查要求與思維品質考查要求融為一體,答案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其次,堅持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命題理念,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堅持的五個核心素養潛移默化地運用到了試題當中。第1題通對北京冬奧會讓學生感受國家認同;第3題李保國、顧方舟、鐘揚等科技工作者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第7題關注我國高質量發展;第8題認識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第22~23題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24題領悟法律保護英烈及傳承英烈精神;第25題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第28題認識黨的偉大功績。這就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突出考查了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第2題通過一組圖片引導學生提高尊重他人、遵守規則的道德修養;第3題體現維護國家利益。
6.有廣度,凸顯了綜合性,增強了開放性。每一道試題都不是孤立地考查細碎知識,而是對在一定教育主體統領下的所學內容及課程目標的綜合考查,實現了考查內容的綜合和考試目標的綜合。如第6題,以維護國家安全為主題,將維護國家安全的內容與國家機構職權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將國家安全觀、法治觀念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融合起來考查。第24題涉及的內容更是貫通了道德、法律、國情三個板塊的內容。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如第24題(2)問和(3)問,第25題(3)問,第28題(6)問。尤其是第25(3)問,考生可以根據題目要求及自己的觀察思考,自主選擇答題范圍。這種開放性的設問,增強了試題的探究性。
二、對2023年備考的啟示
1.依托課程標準,明確教學方向。(1)注重課標中的學段目標。課標中有學段的學習主題、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很好的依托,指導我們在課堂中要怎么講,要講到什么程度,從而做到教學有方向。(2)注重課標中的學業質量描述。課標中的學業質量描述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這里我們尤其要關注,這是指導評價與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3)注重對課標中的學業水平考試的研究。命題要求從課程性質、時代要求、學生發展角度考查核心素養立意。注重情境的真實性、典型性、適切性、復雜性,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根據這些去逆向備課,選取教學中的素材和資源,并且根據命題的要求,在雙減的背景下,有目的地挑選作業。
2.夯實基礎知識,建立縱橫聯系。首先要夯實基礎知識,做到反復熟記課本的知識點,全面掌握知識,不留知識點的死角。縱觀這些年河北省的中考道法試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考查綜合知識和學生綜合能力,要想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就必須通過復習使學生綜合性地掌握知識。其次,要提高基礎知識的貫通能力。夯實基礎知識,僅僅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儲備,更重要的還要將所學的不系統、不連貫的知識,加以概括、歸納、綜合,構建條理有序的知識體系,以利于知識的存儲、記憶和提取。
3.關注思維品質、提升學生能力。鑒于河北省中考道法試題凸顯學科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教師要善于對每一個試題進行解剖分析,清楚試題考查了哪些學科能力和思維方法,具體是怎樣考查的,促使自己增強重學科能力培養、重思維品質培育的意識。備考中應精心選擇素材,創設多樣情境,設計分析、綜合、評價等層進式問題串,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思辨,來實現學生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4.用好數據信息,精準解決問題。數據就是生產力,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會通過大量的習題、模擬題、考試來檢驗學生的復習成果。如果老師能夠根據數據,找準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瞄準錯誤率高的試題,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針對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反復研磨真題,探尋命題趨勢。歷年的中考真題都是考試的精華所在,也是最有價值的復習資料。中考真題中蘊含著命題專家的命題思維和命題特點,蘊含著學科核心內容,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做中考真題一是可以檢查學生必備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缺補漏;二是可以梳理總結做題方法,進一步提升關鍵能力;三是熟悉中考試題的“味道”,積累實戰經驗。備考中要充分利用好中考真題,可采取多種形式對中考真題進行排列組合、改編整合、創新發展,實現備考的融會貫通。
分析2022年河北中考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試卷可以看出,“雙減”之后的中考更加深化基礎、突出主干、強化思維、注重創新、滲透素養。作為教師應積極適應變化,主動學習2022年版課程標準和中考評價體系,備考必須緊緊圍繞“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進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打造高效課堂,才能真正實現中考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的提質增效,真正落實“必備知識”,培養“關鍵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厚植“核心價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