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習作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長時間以來,習作教學一直被視為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主要表現在“為了寫而寫”,習作所蘊含的表現、交際、學習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體現,指向生活的情境性、綜合性、實踐性有待進一步強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方面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以任務設計的方式圍繞特定主題,確定語文實踐活動,對習作教學的深度推進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本文以四年級上冊“寫一封信”為例,探討學習任務群觀照下的習作教學策略。
一、讓學生明確習作任務,厘清“寫什么”
習作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寫什么”,即讓學生知曉習作任務是什么,這樣才能在清楚的目標導向性中更好地聯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找準習作的方法和路徑。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主題是“學習寫書信”,導語部分指出了書信的作用主要是“互通消息、交流感情”,還引導學生交流寫信封的注意事項。最后的習作要求是“請給你的親友或者其他人寫一封信,可以通過郵局寄給對方,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對方”,這正是學段要求中“能用便條、簡短的書信等進行交流”的具體落實,展現了文字溝通交流的作用,彰顯了習作的實踐性特征。
對學生來說,“寫一封信”意味著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的初步完成。學生在學習寫信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怎么把自己想說的話表述清楚,從而確保本次習作不是簡單的“為了寫而寫”。學生需要搜集整理、分析判斷、優化提煉,不僅體現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要求,也包含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有關“實用、審美、思辨”的要求,將寫信這一行為與生活相關聯,同樣也體現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跨學科學習”的要求,最終指向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優化調整知識結構,明晰“怎么寫”
習作教學旨在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學中首先要做好相關主題知識點和言語技能的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的語用意識和實踐水平。書信的格式是本次習作的教學重點之一。由于現在的學生身處互聯網時代,通信的快速與便捷性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幾乎接觸不到真正的書信,所以教師要充分用好教材的例文,引導學生吃透書信格式。
結合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有關要求,根據例文提示,教師首先需要和學生一起弄清書信應該包含的基本要素,這樣學生便有了關于“書信應有的樣子”的意識。此外,應用型文字重點在應用,寫信的出發點在于交流溝通,按照郵寄要求,還需要準備信封、郵票,且必須在信封上規范寫上寄收雙方的有關信息,在準確的位置貼上符合規范的郵票,最后送至郵局投遞。
需要指出的是,信封以及郵票的獲得方式和途徑直接體現了學生的生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他們對郵政知識的了解,屬于“跨學科學習”的范疇。這一過程促進真實情境下的交往,助力學生實踐能力、生活能力的提升,也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關聯與融通。
在書信的撰寫環節,結合“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中“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思考”的要求,鼓勵學生用文字向寄信對象表達真實情感。教師可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寫信想象成與對方“面對面說話”,將單一的文字輸出轉為雙向的言語互動,這樣能有效避免學生只關注文字表面而忽視“寫一封信”本身的意義,促使其再次思考“為什么要寫給他”“想和他說些什么話”這兩個基礎性問題,強化寫信的動機和意愿,進一步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例作中,作者圍繞“搬進新校園”,告訴叔叔自己用眼睛所看見的“新”,還描寫了置身新校園中自己的行為,最后在表達思念之情后提出“您會回來嗎”的問題,提升了互動性,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借鑒,即以提問的方式增強交流的實效性,避免“自說自話”,為下一次“對話”創造條件,做好鋪墊。
三、開展互動評價,探討“寫得怎么樣”
習作評價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檢視習作有效性、了解學生“寫得怎么樣”的關鍵舉措。常規的習作評價以教師為主,方式包括寫評語、面批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進度、學生人數等客觀因素的制約,習作評價很多時候表現出虛空化和形式化,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修改以及調整不能真實發生。
在習作評講環節,通過師生、生生評價,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習作教學要求以及自身習作成效情況的了解,也能在評價過程中習得他人長處,獲得不一樣的習作體驗。在“寫一封信”習作評價中,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教師選取了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習作案例作為學生評價的對象,一方面要求學生圍繞書信的基本格式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圍繞書信內容進行評價,包括對語言的評價、對某件事情的看法等。在評價中,選擇A寫給B的信作為例文,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B,B就書信中引用詩句的貼切性和準確性做了提醒,給出了建議,使得A不僅獲得了習作技能的提升,更獲得了情感上的回應。此外,評價的過程本身也是交際的過程,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借鑒觀點,有助于其自身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依托語文學習任務群開展習作教學,能有效避免單純傳授習作知識或技能的枯燥乏味,從語言的建構逐步走向思維、審美和文化,更加突出語文核心素養,習作的過程也成為“理解、應用、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技能”的鍛煉過程,推動了習作教學趣味性和實效性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