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媛媛 陳之文
數學教學是一種藝術,它能喚醒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教師要因人制宜地創設出有趣的教學情境,開展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式,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思維創新能力。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學講課堂”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創設數學課堂情境,使學生產生“說”的興趣
情境創設是學生的思維之始、知識之源、探究之源,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學講課堂”的第一個目標。創設教學情境能夠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說”的興趣。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時,教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故事環境:光頭強過生日請熊大熊二吃蛋糕,光頭強先把蛋糕的三分之一分給了熊二,但熊二覺得太少了,不滿意。光頭強重新分配,將這塊蛋糕的六分之二給了熊二,他還不滿意。最后,光頭強給了他九分之三,熊二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感覺自己賺大了。接著教師提問:“熊二是不是真的占了大便宜?”學生們思索過后說:“我覺得熊二每次分到的蛋糕一樣多。”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們三個相同尺寸的圓片來幫助他們驗證自己的結論。由此可見,“說”是思想的一種物質外殼,要想把它“說好”,首先要“想好”,也就是要仔細思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敢想敢說。
二、建立數學思維方式,指導學生掌握“說”的秘訣
小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表現欲和求知欲,因此,教師要適當地提出問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百分數”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出一個教學案例:光明農場里有九頭牛,其中公牛比母牛少20%,問母牛有多少只?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設x,列舉數量關系式并進行解答。
在理解了思維方式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總結解決這類問題時可以采用的模式:首先要對關鍵詞進行解析,找出可以當作單位1的事物,然后明確它的數量,單位“1”可能是一個已知數,也可能是未知數。在課堂上運用這種引導教學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做應用題的難度,還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楚地說出問題解決的來龍去脈。同時,經過長時間有意識的鍛煉,學生說話也會越來越有條理,這有利于他們構建數學思維,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皩W講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培養數學思維。
三、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培養學生“說”的勇氣
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才會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個可以平等交流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敢想、敢說的能力。教師要保持寬容之心,以鼓勵式教學為主,不要匆忙否定學生的結論,更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抑。
“學講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在選擇方法上,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學習、提問學習、合作學習等,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的意義,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從而確保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