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 屈文超
[摘 要] 對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現狀和現實基礎進行分析,闡述推動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培養交通領域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意義。對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中的語言學習、標準規范差異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打造“俄語+專業”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國際化產學研協同育人創新機制、以教育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中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合作特色等3個方面,提出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 一帶一路;中俄教育合作;教育國際化;交通領域
[中圖分類號] G 526.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0310(2023)02-0039-06
On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ANG? Ming1, QU? Wenchao2
(1.Beijing Research Base for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 Cooperatio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basis of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Moreove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ces in standards and norms,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s in the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poses a model of talents civilization for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in three aspects: creating a new mode of talents civilization of “Russian language + major”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building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civilization in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0 引言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首次提出,迄今已逾9年。“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著眼于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和繁榮,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社會進步的需要和期待。“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推動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均衡、普惠、包容、可持續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即使新冠病毒疫情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一帶一路”合作步伐也絲毫沒有被阻斷,反而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與支持。
交通是經濟脈絡和文明紐帶,是全球互聯互通的基石。推動亞歐大陸交通基礎設施聯通、促進經濟地理重塑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實現亞歐大陸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和實現亞歐大陸一體化、打造亞歐大陸各國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俄羅斯地處“一帶一路”沿線和歐亞交通走廊的重要節點,隨著當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推動中俄基礎設施及其互聯互通建設領域的合作,成為兩國務實合作的新亮點。
近年來,我國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推進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斷增強,這是促進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強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聯合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對推動中俄兩國高校互學互鑒、攜手在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都將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對中俄兩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間友好和融通發展,也將起到積極和重要的推動作用。
1 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現實基礎和重要意義
1.1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交通建設是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在推動“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指出,互聯互通是一條腳下之路,無論是公路、鐵路、航路還是網路,路通到哪里,我們的合作就在哪里[1]。9年來,中國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依托鐵路、港口、管網等構建了一條貫穿亞歐非大陸、連接蓬勃發展的東亞經濟圈和成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的互聯互通之路,對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促進共同繁榮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在獲得世界各國認可和支持的同時,對我國交通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俄合作是關鍵節點
俄羅斯地處“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交通樞紐和關鍵節點。隨著中俄在技術人員輸送、資質互認方面的不斷深入合作,在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及加強互聯互通建設的大形勢下,兩國交通領域的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廣。因此,開展中俄交通領域合作,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和中俄兩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專業性較強,高鐵領域的高等人才一直比較匱乏,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特別是俄語的專業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中國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交通系統的人才缺口較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鐵路事業向國際化發展,勢必需要更多兼具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投身“一帶一路”的建設之中。
1.3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教育合作是助推劑
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達到歷史最高點的時代背景下,深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兩國人民的包容感、信任感和認同感,真正實現“民心相向和民心相通”,是中俄高校的責任所在,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但是,“軟聯通”涉及多個層次、領域和主體,在推進過程中存在許多實際困難。在國內外環境復雜變化的背景下,從高校教育合作切入,推動政府、企業和機構的溝通交流,有利于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中相關政策、標準規范的互認互通,提高共建“一帶一路”的質量和“溢出效應”,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提供重要的機制保障。
1.4 中國交通企業“走出去”,需要教育打頭陣
隨著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中國高鐵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國名片”,彰顯了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的最高水準。以中國高鐵為代表的中國交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向世界輻射,促進和推動著世界發展,這同時也對培養適應中國交通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技術及管理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因此,培養既了解合作國的國情、語言、文化,又懂得交通領域知識,能夠與對方開展深入對話并建立默契和友誼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對于向世界展現中國交通企業的良好形象、傳遞中華民族的友好親和力及獲得世界人民的支持和認同,都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2 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中俄兩國高校圍繞交通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合作,包括成立中俄交通大學聯盟,共同打造“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論壇”機制性交流平臺,聯合開展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中俄高校的互學互鑒,不僅推動了中俄兩國高校在交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持續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但是,中俄高校在推進教育合作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我們從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中去解決。
2.1 中俄教育合作首先要從語言破局
“一帶一路”的陸上3條經濟帶,其中兩條分別從我國北部經蒙古國、俄羅斯通向歐洲,從我國西部經中亞通向歐洲。這兩條線路沿線國家主要為獨聯體國家,通用語多為俄語[2]。因此,俄語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各外語類高校培養的俄語人才缺乏交通領域等工程類專業知識,不能很好地適應專業性極強的中俄交通領域合作需要。與此對應的是,我國俄語基礎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具有俄語基礎的高中畢業生數量較少,導致大學生中具有俄語基礎的人數更是鳳毛麟角。2022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為1 193萬,將俄語作為高考外語的人數僅約為4萬。
在此背景下,進入中俄合作辦學高校學習的中國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俄語零基礎水平。學生要在大學四年期間完成第二外語的學習并完成俄方專業學習任務,掌握俄方交通領域技術規范,具有俄方專業的技術與非技術能力,這可能存在一些客觀困難。因此,在交通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俄語學習,實現“俄語+專業”教育教學的同步開展、互促共進,需要從中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上去思考和實現。
2.2 化解中俄標準規范差異制約要從教育合作破題
中俄兩國交通領域在政策法規、技術標準規范、專業對口性及專業內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給“軟聯通”帶來了困難,也增加了企業跨境經營的成本,是現階段制約兩國互聯互通合作的主要問題。比如,中歐班列因軌距不統一而在單程運輸中需要至少換裝2次,導致通關效率偏低。兩國交通企業由于相關政策、標準規范等對接不暢,可能影響項目進度和成效[3]。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了解雙方相關政策、標準規范的異同,研究其成因和內在邏輯,進而尋求解決的方法和手段。首先,推動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培養同時掌握中俄兩國交通領域標準規范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共同制定歐亞交通領域人才培養標準、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鐵路人才國際化培訓規則,實現法律體系對接、技術標準融通和信息一體化建設,從根本上破解標準規范障礙;其次,推動中俄交通領域科研合作,通過制度政策、科技創新、人文交流等多籌并舉,推動雙方同向同行,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軟聯通”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2.3 交通領域國際化人才培養要從中俄產學研合作尋求突破
中俄兩國的教育和科技合作歷史悠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無論是合作的規模還是合作的效率,相較于兩國的互補優勢和巨大潛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既有相關專業知識、專業技術技能和非技術技能,又能打破語言上的障礙,還能懂中俄合作政策的人才比較匱乏。
基于“一帶一路”和中俄交通領域的教育合作,應以中俄高校合作為切入點,匯集中俄兩國交通領域的高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等方面的力量,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科研實踐,培養懂語言、懂專業、懂政策且具有國際視野的交通領域復合型創新技術人才。在此基礎上,高校進一步增強跨文化溝通理解能力,互聯互通,打造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共同體,在深入的交往合作中實現目標趨同、標準統一、合作共贏。
3 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人才培養路徑
中國高校在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中,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兼具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視野和高素質技術能力,服務“一帶一路”交通領域建設與合作的復合型創新技術人才。其次,要尋求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以兩國高校合作為基礎,充分調動中俄交通領域的行業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導向清晰,國內與境外無縫對接。此外,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要堅持目標導向,創設情景式、實踐式教學環境,通過引入俄方優質資源,圍繞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實操的能力,提高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最終實現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養目標。
3.1 打造“俄語+專業”交通領域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校開展中俄人才培養合作,要加強頂層設計,將俄語教育和專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深入研究俄語零起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打造“俄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3.1.1 從語言技能教學向內容教學轉變
對于“俄語+專業”模式,俄語是基礎,專業是導向。俄語要服務于專業教育,教師要圍繞和服務于交通領域特點和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俄語教學。
一方面,俄語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俄語是學生畢業后參與中俄交通領域合作的必備能力,因此,俄語課程必須緊緊貼合學生專業及職業能力的培養,服務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使其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對于俄語零起點的學生,教師要深入研究和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規律和思維水平,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引導,將俄語教學與學科教學相融合,模擬專業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習潛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將俄語教學和專業知識相結合,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成本,提高教學總效率,實現俄語與專業的雙重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高度發達的今天,特別是針對新一代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群體,教師要充分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手段,以俄語教學與應用為切入點,聚焦外方課程教學的需要,高效快速地實現學生的俄語基礎入門,培養學生對俄語的基本應用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能夠較好地完成雙方制定的教學任務,特別是引進課程的教學任務,并使學生達到俄方高水平專業所需的俄語水平,為后續專業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3.1.2 把握好日常語言與專業用語的融合與平衡
“俄語+專業”的教學定位,相較于普通俄語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大部分學生多為俄語零起點水平,這就更需要教師在課程和教材設計上下功夫,在不同階段的俄語教學中把握好專業融合的量與度。在低年級的專業基礎教學階段,俄語教學應更側重于日常交流,輔以交通領域的學科常識和基礎知識,旨在培養學生能夠使用俄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時掌握交通領域的俄語基礎知識,滿足行業交流的一般需要。在高年級,學生開始深入學習中俄兩國交通領域的知識,俄語教學也應與之相適應,側重于專業場景模擬演練和專業詞匯的熟練運用,進而更好地輔助專業課程的學習。以此把握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俄語學習中對日常語言與專業用語的動態平衡,推動語言教學和專業內容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在俄語學習過程中對語言與專業知識的兼收并蓄。
3.1.3 培養“俄語+專業”的復合型教師隊伍
中俄交通領域的教育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高校應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引入俄方高校優秀的專業師資力量,加快培養“俄語+專業”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引入俄方優秀的交通領域教師,結合師資隊伍水準、學生能力水平和辦學條件等情況,共同研究制定復合培養方案及配套的課程體系,開展“俄語+專業”教學。其次,鼓勵和推動從事中俄合作辦學的國內教師進行深造學習,培養具有學科和語言專業背景的“雙專長”教師。在此基礎上,定期選派優秀教師前往俄方高校開展教學科研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雙專長”教師的能力水平。最后,學校還要充分考慮“雙專長”教師橫跨俄語和專業兩個領域的實際情況,在人事政策上明確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地位,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晉升標準,完善獎勵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潛力和工作熱情,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只有建設一支高質量的“俄語+專業”復合型教師隊伍,培養一批“雙專長”骨干教師,才能更好地把握語言與專業教學的比例和平衡,針對性地制定培養計劃,開展課程設計,將中俄教育合作落到實處。
3.2 構建國際化產學研協同育人創新機制
為中國交通企業國際化發展培養人才,是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目標。因此,人才培養必須與國家和交通領域的發展需要相契合,聚焦國家發展大局,著力破解國際交通領域合作的核心難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實現辦學方式從學科專業單一性向學科大類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轉變。
3.2.1 順應“一帶一路”交通領域發展需求
我國交通領域高校聚焦“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交通強國”戰略,開展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培養急需人才,是對時代使命的回應。在此背景下,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必須要與中國交通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緊密結合,培養具備中俄交通領域復合型知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兩國交通領域高校和企業共同認可的人才,對實現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的國際輸出、推動鐵路工程建設和運營標準的一體化進程、進一步為我國鐵路產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4]。因此,中俄教育合作是中俄交通類企業和研究機構產學研合作的奠基石和催化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2.2 打造綜合性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
當前,國際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大趨勢,國際化成為新時期深化產學研融合創新的重要標志。俄羅斯建立了13個領域的技術開發合作平臺,參與合作單位包括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國立大學、庫爾恰托夫研究院等眾多科技機構、教育機構和相關企業[5]。中國高校也要積極搭建匯聚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以兩國高等教育合作為切入點,推動中俄產學研相互融合,向國際化發展。一是通過學研合作,推動中俄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開展科學研究,有效促進高等教育由知識傳遞向知識創新轉變,實現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協同發展,同時推動解決兩國交通領域合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二是通過校企合作,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方案設計和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推動校企雙方教研融合、資源互補,探索多元化的辦學機制和路徑,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三是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促進學生專業化成長,以科研創新為引領培養學生國際化前沿視野,以企業實踐為載體精準對接產業鏈和人才鏈,探索面向“一帶一路”建設的產學研一體化中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國際產學研合作,搭建適應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多元化平臺,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參與和融入世界教育及交通治理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是搭建產學研集成創新平臺。聚焦中俄交通領域,推動中俄多元合作、互利共贏,實現跨越學科、機構、領域、國界的交叉融合發展。二是搭建國際人才培養平臺。重視人才梯隊建設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推動中俄交通領域人才的雙向培養與企業實踐,在重點合作領域及項目方面促進人才交流與互動。三是搭建常態化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中俄高校、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教學研討,建立跨界協調機制,重點解決共性問題。四是搭建產學研融合實踐教學平臺。對接中俄高校和交通領域企業,引導學生參與國際化實習實踐,提前了解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崗位素質需求和工作內容,促使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與行業需求相適配。
3.3 以教育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中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合作特色
中俄兩國交通領域高校要順應世界發展大局,將“一帶一路”交通領域人才培養作為學校國際化特色的重要內容,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國際教育合作的主題,將突破中俄教育交流合作體制約束和行業標準差異壁壘作為教育合作的重要內容,協力構建中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共同體。
3.3.1 聚焦交通領域,注重跨文化培養
高校要圍繞“一帶一路”交通領域建設和沿線國家的國情特點,注重培育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高校要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通過第一課堂,讓學生熟悉和掌握中俄兩國交通領域的政策、標準規范,比較其中的異同,了解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通過第二課堂,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內與國外在環境、文化、制度和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提升跨文化表達能力,為前往俄羅斯及沿線各國開展交通領域建設、與當地人民進行溝通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3.2 吸引俄方學生來華留學,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
高校應通過中俄交通領域人才培養合作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一方面,引入俄方一流的技術師資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讓中國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國際化高等教育,適應面向國際交通領域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對外開放水平,以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為依托,為來華留學生開設語言和專業相關課程,促進中外學生交流,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3.3.3 推動學分互認,打造國際化教學科研團隊
融合創新、聯合培養、相互賦能是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特色和優勢。開展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應大力推動學分互認,打造國際化教學科研團隊。一方面,要將俄羅斯頂尖交通類高校在課程體系、核心教材、教學資源、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等方面的經驗和優質資源,與我國高校的特色專業相結合,共同制定雙方互通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學生的國際化知識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另一方面,要引入高水平的外籍專家教師,與中方優秀教師共同組建高水平的國際化教師團隊,合作撰寫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設計教學方案,實行雙語授課,開展聯合科研,打造中俄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開幕辭[R/OL].(2014-11-11) [2022-10-15]. http://www.gov.cn/xinwen/2014-11/11/content_2777244.htm.
[2] 劉利民.“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與交流[J].中國俄語教學,2015,34(3):1-4.
[3] 鄭楠,黃卓.中蒙俄跨境物流運輸便利化的合作機制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8(11):84-87.
[4] 鄭淳,楊帆.“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中國鐵路行業高校開展對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芻議——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9(23):1-4.
[5] 劉志敏,胡雪丹,王佳敏.以創新鏈重塑教育鏈——構筑產學研用國際合作大格局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0(20):6-8.
(責任編輯 白麗媛)
[收稿日期] 2022-10-26
[作者簡介] 龐明(1967—),女,河北清苑人,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副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教育、政治學。
[通訊作者] 屈文超(1983—),男,江西南昌人,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交流、國際教育。E-mail: wenchao@bu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