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仁霞
學科融合能夠從不同角度闡釋化學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開展學科融合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尤其是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必要時還需要各學科教師相互配合。此外,學科融合對部分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學習難度的增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策略、方法及手段上進行調整。比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其建立知識認知體系。隨著相關學科研究與實踐的持續開展,初中化學學科融合教學的范圍正在逐漸擴大,效果也在增強。如何在新形勢下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創造出更好的學科融合教學效果,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積極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科知識所需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式不同,只有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以微課為例,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請學生觀察了解日常生活中與金屬化學性質有關的場景,學生自由分組,每組選擇一個場景進行模擬表演;表演結束后,要對場景中體現的金屬化學性質作出解釋。第二天上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表演,這時呈現的是金屬化學性質在宏觀層面的體現以及抽象的理論知識。然后,教師借助微課演示金屬在上述場景中發生的化學變化,并將其與之前的宏觀表現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進而引申出金屬生銹之后的物理變化。學生對很多生活現象的了解與認識因此變得全面而深刻,能夠把相關知識有效串聯起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如今,信息技術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但是,信息技術本身只是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固然要認識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但也必須明白真正能夠使其發揮作用的是人。
比如,教師利用微課開展教學,如果在制作和使用時過于強調其趣味性,教學就不可能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師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比如,在教學氧化反應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播放相關科普或實驗視頻,既直觀又形象。然后,教師繼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分析情境中發生的緩慢氧化現象及其引發燃燒和爆炸的原理。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互動視頻能夠直接給出對錯判斷并進行點評。
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初中化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學科內的融合及學科間的聯系,明確學習主題”,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科融合有利于學生科學領域核心素養的形成,核心素養是指向生活的,指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學科融合時,要創設生活情境,從實際問題出發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和探索。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常見的鹽:碳酸鈣”一課時,教師將本課知識與生物學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問題,然后帶領他們進行實驗,研究蛋殼、動物的骨頭或者牙齒等物體的主要成分是不是碳酸鈣。接著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在烹飪等日常活動中用到的化學知識。最后請學生思考“雞吃骨頭,魚吃刺”是否有科學依據,如果真吃下去,這些東西在人體內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是否真的對鈣吸收有幫助?
綜上所述,學科融合是未來教育的趨勢。通過學科融合,教師可以有效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應用化學知識,讓學生有能力自主探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核心素養發展。教師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化學教學,融合生物學、地理和物理等學科的相關內容,能夠促進學生元素觀、變化觀等化學觀念發展,進一步建構跨學科大概念,同時加強對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注重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進而推動初中化學教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