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麗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后,教與學的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學走進了全面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也應運而生,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從而建構起一種更加適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教學方式。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不僅為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有效激發了教師的創造力,更發揮出了其現代化的教學優勢。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教師們就能在課堂上營造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達到師生共贏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們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從而快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很多原本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都變得直觀化、簡單化和形象化,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有趣。當然,教師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時應把握好一定的尺度,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以考慮學科特點為原則;基于課堂教學需要,以選擇網絡資源為核心;基于教學目標達成,以理解應用目的為宗旨。
一、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采用更加直觀的方式,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對小學生來說,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本身就過于抽象和陌生,因而不但教師在教學時非常吃力,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對于這些內容,如果只是以口頭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根本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對此,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教材內容以聲音、圖像、視頻等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知識直觀化、簡單化和形象化,讓學生在聲音和畫面的多重刺激下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
比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教學視頻,讓學生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然后再以PPT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美麗富饒,具有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祖國就呈現在小學生們的面前了。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們對“祖國”和“國土”的概念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同時,這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升華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們要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在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領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容易理解,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和播放相關的視頻、圖片,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后發表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導入課堂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探究、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在完成課內教學內容之后,還可以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后任務,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們對課內知識的理解,也能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
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是直觀、生動,它可以融合聲音、視頻以及圖片等內容,這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實現的。同時,借助信息技術還能有效拓展學生們的知識視野,讓他們在學習教材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的提升。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加深學科教學與生活的關聯,讓學生們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理解教材,并不斷拓展自己的生活視野。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正常人的肺和長期吸煙者的肺的對比圖、飲酒導致的各種疾病及傷害的相關案例、“拒絕毒品”的法治宣傳片等,然后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引導學生們進行組內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而且能讓他們對是非曲直有更加明確的認知。由此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過程有效進行
教學過程包括課前預習、課程導入、課堂教學、課上練習及課后復習等多個環節,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上述教學環節當中,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能顯著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我們的公共生活”這一課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看教學相關的微課視頻,或者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使用互聯網查詢相關資料,初步了解什么是公共生活,理解自己在公共生活中應扮演什么角色,從而為開展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搜集和公共生活有關的資源,比如講解“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時,可搜集各種引導和提示大家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公共標志,或者生活中遵守和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相關案例。之后引導學生發表個人的看法,教師再結合案例講解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當學生初步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后,進一步使用網絡資源查找案例,強化學生的理解,拓展教學資源。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問題,自己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或者和同學討論,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及時向教師請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并不斷探索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模式,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從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