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甜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中的一個瑰寶——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是一種巧妙的木結構,它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古代家具、建筑等。榫卯結構凸凹結合,可以完美地把兩個木構件連接到一起,無需任何金屬零件。這種結構不僅堅固,還能有效地控制木件之間的扭動,使船只更加穩固耐用。

船上的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的奧秘在于工匠們精密的測量、切割、打磨和安裝。每個榫頭和榫眼都必須完美地匹配,結構才能牢固。雖然這種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但用榫卯結構制作的船只可以經受住大海的風浪,可以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經歷歲月的洗禮依然堅固如初。
如今,許多古代造船技術已經失傳,但是榫卯結構被保留了下來,并在現代船舶制造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捻縫技術就像一把保護傘,保護著古代中國的船只,讓它們能夠在大海上自如航行。但這項技術也不簡單,它需要工匠具備極大的耐心并細致操作。
工匠們需要對全船所有螺栓孔穴、板縫等加以捻縫。在開始之前,他們要把所有縫隙中的灰塵等雜物吹干凈,再加固全船所有的連接螺栓,然后準備好捻縫材料。
捻縫材料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材料叫作桐油灰,它能將船板之間的縫隙填滿,防止船體漏水,主要成分有桐油、石灰、麻纖維或用高溫燒制成的貝殼粉等。

油桐樹的花
桐油是從油桐樹上提煉所得,這是中國特有的。工匠們會在桐油里摻入石灰和麻纖維等。將石灰與桐油調和,能使桐油聚合而干結,具有很好的填充與隔水效果;而將麻絲或麻織品(如舊漁網)經人工復搗,摻在桐油石灰捻料中,能夠增加桐油的附著性,起到防止船板開裂、提高船板的機械強度等作用,所以桐油灰迄今仍是木船捻縫時必需的充填材料。
麻纖維和灰泥混合的材料。

捻縫復原場景
捻縫開始,工匠們首先會在螺栓孔穴內擠進大量麻灰,添實后抹上桐油灰,然后再用軟毛刷將桐油灰表面涂抹上桐油,以保證桐油灰外表光潔、密實,使船身堅固且不會出現任何漏水現象。
船體上的板縫也需要捻縫。在開好縫口的板縫內,工匠們會涂刷適量的桐油,再涂抹上麻灰。然后,他們會用雙面鈍鏟將麻繩等敲入板縫內,并通過反復敲打使其充分填滿板縫里的空間,直至繩子被打實并固定在板縫中。如果是小型船舶,由于船殼板比較薄,工匠們需要更加小心謹慎,以免將板縫打穿。

板縫
通過捻縫技術的應用,中國古代造船工匠們成功地制造出了堅固耐用的船只,例如我們現在能夠在博物館中看到的明代木船,雖然距今已有數百年時間,但它們的木質堅硬如初。
1973年6月,江蘇如皋出土了一艘古代的木船,這艘船船體瘦長,長約18米,里面有9個船艙,每個船艙之間設有水密隔艙。經測定和考證,這是唐代的一種在江河中行駛的快速運輸船。這艘木船的出土說明我國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術至晚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在,水密隔艙技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如皋木船(模型)
水密隔艙簡單說就是采用多個隔艙板,將整個船艙分割成各自獨立的水密艙區。
船只在航行中若遇碰撞,船底破裂,水就會流進船里,若不能及時堵住破洞,把水排出去,就很有可能連人帶船沉入水底。而水密隔艙的出現則給人們帶來了滿滿的安全感,因為即使航行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船體出現了小破洞,船員們也能及時處理。

唐代木船水密隔艙功能分析示意圖

復原的明代快船的水密隔艙
那么,這樣防水防漏的技術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還是要從材料和工藝兩個方面說起。
建造水密隔艙時要用到的材料主要包括樟木、松木、杉木等,核心技藝則包括了榫接、捻縫等,這些都是極具傳統特色的手工藝。
有人說水密隔艙技術是人們從剖開的竹子上得到的靈感,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種技術的核心在于實現船體結構的獨立性:制造相互獨立的艙室,再使其緊密相連,就能打造互不透水的船體結構了。這項工藝看似簡單實則極其精細,不僅需要“師傅頭”的帶領,還需要眾多工匠緊密配合才能完成。
當船在航行中發生破損時,水密艙壁可以防止水漫延到全船,即使有一兩個船艙破損了,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船艙。同時,多道橫艙壁還可以用來分割貨艙,堆放貨物,也加強了船的總體強度,讓出行更加安全。

18世紀末,水密隔艙的設計才開始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如今,船舶建造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無論是載重幾十萬噸的油輪,還是潛入深海的核潛艇,盡管制造材料已改用先進的金屬材料,但內部結構還是使用了水密隔艙結構。
這些技術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它們的出現不僅讓古代的海上航行更為安全可靠,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傳統手工藝技能。讓我們一同珍惜這些神奇的古船建造技術,并將它們永遠傳承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