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說“拿兩根筷子”的,不是外國人,就是年輕人。因為,老合肥人都會說“拿一雙筷子”,這是風俗,也是文化。
別小看一雙筷子,用心體味,就有大學問。首先,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感恩天地、敬畏天地思想的體現;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合肥是有歷史之地,也是文化之鄉,舊時衣食住行無不講究禮數,更注重傳統文化儀式。人們在吃飯就餐時用筷子時的“禮”與“儀式”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傳統,父輩很注意借此教育孩子。
筷子起,見文禮;
筷子動,見生性。
這則流行在合肥鄉村的俗諺,將筷子的使用提升到“禮”的高度,更從筷子的使用來觀察一個人的品格與秉性。這說明在合肥城鄉,筷俗是很受重視的風俗。
在我的記憶里,凡是家中來人,或是舉辦宴席,舉筷、動筷皆有著既定的禮數和禁忌,稍不注意,輕則挨批評,重則被打罵,甚至“不再給吃”了。舉辦筵席時,賓主入席后,客人不得隨意動筷,只有等主人舉筷在席面上比劃說:“請吃,請吃!”以筷示意開席,客人方可舉筷進食,否則會被視為失禮。若某位客人先吃完,則要以筷向全桌比劃表示失陪,并要將一雙筷子并齊擺放到自己的空碗上,以示“人不陪席筷陪席”。但筷子只可與自己坐席垂直地平放到空碗上,絕不可橫放,否則視為無禮。全桌客人未吃完,主人不能落筷,直到最后一名客人吃完,主人方可落筷離席。
這種盛行的“筷禮”,雖不具有強制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執行力”,依禮者,被視為文明人,有家教。失禮者,則被視為不敬人,無教養。
由于我們自小受到家中長輩關于如何使用筷子的禮俗教育,一日三餐,常說常教,所以,至今還記得那時的筷俗——
三長兩短: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行為被視為不吉利。
仙人指路:在吃飯時用筷子指人,無異于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
品箸留聲: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并不時地發出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低賤的做法。
擊盞敲盅:在用餐時以筷子敲擊盤碗,被他人所不齒,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
執箸巡城:用筷子來回在菜盤里尋找,不知從哪里下筷為好,屬于缺乏教養的做法。
淚箸遺珠: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將菜湯濺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被視為嚴重失禮。
顛倒乾坤:將筷子顛倒使用,正所謂饑不擇食,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定海神針:在用餐時用一支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
當眾上香:幫別人盛飯時,為了省事把一雙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被人視為大不敬。
交叉十字: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被認為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
落地驚神: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
在合肥,以上種種使用筷子的禁忌,能夠讓人們看到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