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
塞上六月,生機盎然。6月10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秋寺院村的苜蓿種植基地,只見這里成片的紫花苜蓿隨風搖曳,自走式割草壓扁機、翻草機、打捆機來回穿梭,隨著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綠地毯”瞬間變成了“條紋毯”。種植戶們忙著晾曬、搬運、裝車,現場一派豐收景象。
紫花苜蓿是一種多年生豆科牧草,含有人和動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是我國農作物中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物。眼下,下團堡鄉連片種植的3000畝頭茬紫花苜蓿進入收獲期,種植戶搶抓晴好天氣,利用大型機械進行收割,確保穩產豐收。
“我們現在收割的是第一茬苜蓿,大概有1000多畝,茬也比較低,收割效率快,總共3000多畝,預計需要3天左右全部收割完畢?!避俎J崭顧C駕駛員豐繼強說。
紫花苜蓿抗旱、耐寒性強,且草質本身蛋白含量高、營養價值高、易被牲畜消化吸收,屬于優質的牧草品種。從2019年開始,當地依托地處北緯39°“黃金帶”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牧草產業,優質牧草產量可達2400多噸,產值達700萬元左右。目前,這里已成為朔城區優質的高產牧草基地。
朔州市久強富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聶志文告訴記者:“今年的雨水較多,苜蓿長勢比較喜人,3000多畝全部割完,再經過5~6天的自然晾曬,打捆成行,就會運往各大牛場?!?/p>
近年來,朔城區大力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较虬l展,以發展優質飼草基地為抓手,通過流轉農村閑置撂荒土地,積極推進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建設。目前,全區紫花苜蓿種植面積達到3萬多畝,每年可以收割4茬兒。
苜蓿除了營養豐富,對改善自然環境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主根上的根瘤能固定大量的游離氮素,還可以在每年的新陳代謝后給土壤留下大量的有機物質。農民用它與糧食作物套種,既肥了地,也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飼草。此外,苜蓿草根系發達,扎根較深,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方面作用很明顯,同時可以減少土地的翻耕次數,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苜蓿還能吸收土壤中的大量有害物質,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且無秸稈殘留。發展苜蓿產業,可謂是生態維護與經濟增收并存的一條可靠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