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在其教材中存在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因此教師要做好語文教材的深入分析,有效挖掘教材中文化元素,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感受到我國豐富的文化知識。以《伯牙絕弦》為例,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挖掘,充分領悟到文本中的文化精髓,以此來充分引導學生了解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伯牙絕弦》作為六年級上冊一篇重要的文言文,主要闡述了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會友,以琴相識,然而最終由于子期早亡,伯牙最終絕弦以此悼念故友。在本文言文蘊含深刻的傳統優秀文化,表達了伯牙與子期之間深厚的友誼,以及中華民族重情重義的優秀民族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引入民族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重要性,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民風習俗來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在學習中了解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從而來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語文教材中蘊含十分豐富的習俗節日,很多古詩都以節日民族為基礎,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根本,在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同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1]。以《少年閏土》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解在文中存在的一些民族風俗,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沙地看跳魚等,這樣教師利用這些有趣的文化風俗能有效吸引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與學習,并在學習中自主思考與探究,加深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與記憶,同時對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也有一個了解,這對于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激發有積極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從而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做好班級環境的布置,在墻壁之上張貼一些古代名畫以及書法作品,讓學生進行觀賞,在觀賞之后讓學生進行模仿寫作繪畫,從而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并讓學生在心上與臨摹中熏陶自身的精神素養。教師要在班級創設圖書角,放置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選擇一些書籍進行觀看,以此來了解我國民族文化,提升自身精神品質。例如,可以設置一些國學經典書籍的兒童版本,《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詩經》等著作,讓學生在閑暇時進行閱讀,從而來在字里行間感受我國優秀文化的魅力,在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另外,在學生課間時分,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廣播,以此來在校園生活以及課堂學習中均滲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價值理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要做到傳統文化的融入與滲透,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在理解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語文學習質量。并且有效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麗敏,冷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及策略研究[J]. 新課程,2022(37):1-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沿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