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發展,其中的美學與哲學理念所蘊含的養分,值得被進一步應用于當代水彩風景畫的創作中。東方美學下的水彩風景畫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承載了古人的藝術審美與認知世界的獨特智慧。這種美的創作與工業化社會大生產環境下批量產出的喪失獨創性的標準化工藝產品完全不同。通過中西美學的對比,尋找東方美學在大自然中的表現,分析東方美學的特點。同時,總結水彩風景畫的創作與研究方法,借鑒學習風景畫大師的繪畫理念與技巧。
關鍵詞:東方美學;水彩風景畫;自然
一、東方美學的特點
談到東方美學,中國傳統美學不容忽視。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美學有極大的差異。西方美學注重當下的審美快感和感性經驗,其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有著個人與大環境分離的傾向。而中國傳統美學注重“生命超越”之美,強調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其核心在于意境。生命的超越是一種過程的延展,是對所有“過往”的反應,而非對當下單一的刺激作出的即刻的反應。中國傳統美學也重視感性表達與情感抒發,但又不僅是抒發情感,而是在此基礎上上升到天地與生命的宏觀層面。由此可見,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美學,必須具備一定的修養與格局。智慧的古人在很久以前就領略到了萬物在自然中的演化規律,其中也包括人類在自然中的發展進程。以道家思想為例,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追求主體精神的自由發展,主張順應自然規律,與萬物為一體,而不去破壞它,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重視“天道”或“自然之道”,天、人統一于“道”,可見道家對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視,而它體現出的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關系到人生價值的升華。
二、東方美學在自然風景中的體現
自然界中具有許多偶然性的美,無論是一片樹葉,還是一朵花,形狀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東方美學視角下,偶然性極為重要,自然隨性為人所喜愛,因為大自然便是如此。東方美學帶有整體性,多從宏觀角度出發,且注重意境。因而中國畫中有許多遼遠廣闊的風景,且并非被密集的物象填充,而是留有余地,不矯飾,不做作,不刻意。可以觀察到,無論是自然風景,還是傳統山水畫,多是樸素而雅致的。與嘈雜的城市不同,大自然常常是寂靜與深沉的,是一方有靈性的空間。大自然中具有玄秘之美,自然界中的很多的美景都暗藏玄機,充滿著各種規律,待有慧根之人探尋并揭露。由于在天地視角下,東方美學中蘊含著宇宙萬物的演化規律,有一種整體性的美,較少僅僅展現具體的細節和單獨的物象,因此多了一種意境,容易讓人產生霧里看花的朦朧感。
三、中西方風景繪畫研究對比
在西方,許多優質水彩風景畫都誕生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那時的水彩風景畫以寫實為主,這與傳統油畫較為一致。筆者對世界范圍內的各個水彩風景畫流派進行分析與比較研究。例如圖1中的水彩作品,是英國女畫家海倫·阿林厄姆的代表作,她以描繪鄉野之美聞名,這種寫實的繪畫方式是整個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繪畫主流。
在世界范圍內,風景畫內容多種多樣。在中國,風景畫即為山水畫。中國山水畫無論是畫面構成上還是主題思想,都能體現出東方美學特征,其表現的是畫家心中的山水,帶有主觀性;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具有象征意味。中國山水畫在畫面構成上多傾向于宏大的視角,并多采用散點透視法,在有限的畫面里形成深遠的意境。相較于西方風景畫,東方風景畫不會只讓觀者看到一處冰冷而規整的建筑體,也很少有物象密度很高的畫面,而往往在敬畏自然觀念的引導下,形成一方有靈性的天地,這是東方美學在長期文明積淀下形成的價值系統。留白是一種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給人創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中國畫創作者往往運用留白的手法,通過疏密對比,自然而然地將觀者的視角引向了創作者想要表現的物象,讓畫面的空間關系豐富起來,并通過對比突出畫面主題。從這個技法中可以窺見中國傳統美學的深層含義。而西方傳統繪畫往往傾向于飽滿的構圖,創作者在繪畫時也常常使用各種技法。通過這一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美學更加強調尊重自然規律,更多地選擇順應自然,推崇連貫與整體性氣質,體現一種宇宙萬物的相依相生性。
與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技法相比,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在進行大量寫生的過程中,在長期的色彩觀察下突破了傳統風景畫的創作模式,其畫作色彩絢爛多姿。而他們不僅在色彩上實現了創新,還勇于在塑造物象的外輪廓上打破邊界,塑造出模糊而具有光感的形體,追求光與色的協調,細膩而豐富地表現大自然的微妙變化。同時,注重呈現自然的瞬間,打破了古典主義風景畫的藩籬。但印象派依然是以再現自然為主,在這一點上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寫實風景畫的影響。然而印象派畫家們所運用的光學理論為后世的創作者對色彩與造型的有機結合創造了條件。透納與中國畫畫家一樣,喜歡畫闊大的場景,尤其善于塑造水的變化性特征,也善于表現風景的壯觀。
黃賓虹曾說過:“近來拙作取法北宋為多,因其用筆之沉著,墨彩之渾厚,每與歐畫符合。”他還有一段話:“賤軀頑劣,搜求古今名跡,以資參考,將擬溝通世界畫事,改變方針。歐美近悟形似之非,趨向中國逸品。”可見,研究古今中外大師的作品對于當代水彩風景畫的繼承與創新是有極大益處的,黃賓虹還對“師古法”有獨到的見解,曾說過“蓋師古人,必師古人之精神,不在古人之面貌”,即在學習借鑒古人的時候,應當注重學習其本質與精神,而非僅借鑒形式。當代水彩風景畫創作者便可以借此發展風景畫。
四、水彩風景畫表現東方美學內涵的方法
(一)水彩風景畫的題材選擇方面
要使水彩風景畫體現出東方美學的理念,必須注意素材的選擇。要盡量在寧靜的大自然中尋找素材,也可以到一些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景點取材,比如具有古韻的古鎮。作為東方美學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古建筑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如何將其恰當表現在風景畫中,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風景畫中的建筑形象要有造型美,也要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風景畫中,自然景觀是主要的表現對象,因此,將人類建造的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并體現在繪畫中絕非易事。在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使建筑與畫面中的其他元素相協調,在一種宏觀的視角下對描繪內容進行取舍。在注重整體氛圍營造的基礎上,增加畫面的意蘊。中國古建筑獨有的韻味應當被充分應用在中國當代水彩風景繪畫創作中,要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創新,使前人留下的審美理念得以傳承。
(二)水彩風景畫的語言表達方面
水彩畫雖是西方畫種,但與中國水墨畫有相似之處,依然可以呈現出東方氣韻。由于可以水調和顏料,其色彩具有透明性,這在畫面的整體呈現中具有天然的優勢。水彩畫創作者應當珍惜水彩獨有的特性,針對其特點進行繪畫。水具有極強的靈動性,利于表現自然萬物的靈性。通過不同筆刷的選擇,既可以用大筆觸繪出瀟灑,又可以用小筆觸表現物象的精美,達到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其與中國水墨畫有一相同手法,這便是罩染法。水彩風景畫創作者可通過層層疊加,反復上色,以不同顏色相互覆蓋的方式在畫面中進行“調色”,以達到心中所想之畫面效果。
中國繪畫十分注重氣韻生動,即審美對象由于具有內在氣韻所體現出的生動性。顧愷之認為,繪畫應以形寫神。相傳他畫人時有時不畫眼睛,認為形體的美丑與人的神韻沒有關系,畫像是否傳神,關鍵正在于眼神。這種以形寫神的繪畫觀念完全可用于風景畫創作中,因為大自然同樣有其內在神韻,在把握其神韻的前提下,也可以創作出傳神的風景畫作品,在有限的平面內表達無限。要“從傳物之神,到傳我之神,再到傳詩外或畫外之神;從象中求意,到象外求意,從意象而到意境”。由于中國傳統美學在強調自然的同時強調人的主體性,所以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往往傳達的是人的個體性與自然規律的和諧統一,即主客體的合一。
五、創作理念之總結
風景畫創作中常常涉及美學理念、創新思路、繪畫技法等問題,而筆者認為風景創作的本質追求是自然,即人們永恒追求并渴望觸及的本質規律。繪畫創作者使用技法表現畫面的過程,就是探尋自然本質規律的過程。他們力圖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將自我創造性表現出來,這也有助于形成感人的畫面效果,有效表現出水彩風景畫的生命力。
在水彩風景創作中,必須運用整體思維,把握好畫面整體。思維可分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一方面,形象思維是繪畫創作的基礎,要用直覺與想象營造畫面中的物象和環境氛圍;另一方面,要善于用抽象思維探尋描繪對象的內在本質規律,找出其中既對立又統一的部分。當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畫面的整體性會逐漸顯現出來。
在了解了古人留下的敬畏自然的生態美學觀念之后,反觀現代,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高樓大廈層出不窮,帶來了壓迫感。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抽出一定時間外出旅游,以接觸大自然,觀賞各種各樣的風景,這有利于風景畫的創作與留存。風景畫成為許多人的一個精神旅居之地。
當代水彩風景畫創作者需要在對西方古典繪畫、中國傳統山水畫等眾多繪畫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與水彩這一畫種的特有的繪畫方式,而不能僅僅不斷重復歷史上的繪畫模式,否則風景水彩畫將難以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水彩畫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它的靈活性、多變性與創造性,值得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通過吸收東西方風景畫的優勢,當代水彩風景畫應更能滿足創作主體的表達需求,更具有主體性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當代社會科技發達,高樓林立,卻離自然越來越遠,甚至破壞了自然,也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我們的文明。當代社會發展下,繪畫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被大范圍復制并傳播,這樣降低了繪畫的獨創性,使得繪畫作品越來越同質化。真正的藝術作品和AI智能繪畫的最大區別在于,創作主體是否進行了真正的自我創造,AI往往難以做到表現自我與自主創新,當藝術經驗能夠被快速大量復制時,其就很容易被替代,使藝術品失去價值,而只有創新創造才能突破這一困境。要追求天然、返璞歸真,在繼承傳統美學理念的同時,學習優秀的西方風景畫;既汲取西方繪畫的經驗,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美學規律,珍視本土的文化藝術資源,尊重特定的環境特征。要熱愛與認真感知水彩風景畫。只有這樣,水彩風景畫才能在世界繪畫之林中占據無可取代的位置。與此同時,要突破西方古典風景畫和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局限,深刻思考傳統美學帶來的啟示,并將其融入當代水彩風景畫創作中。在繪畫中,創作主體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審美追求非常重要,繪畫創作者不應附和某種權威,貶損自身而迎合他人制定的規范和條件本身不可取。此外,多元繪畫表達技法和傳統美學理念并不沖突。
當代社會科技快速發展,其產物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而東方美學思想是智慧的古人在領略了大自然奧妙的基礎上產生的,強調神韻。大自然從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畫家們的刻畫對象,有著不朽的力量和無限的美,蘊含許多規律。當人接觸并感知自然時,會產生最直接而樸素的反應。同時,人類也依賴著腳下的這片土地。要更愛護腳下的土地,把握地域的多樣性和自然差異,梳理自己的審美追求和藝術修養。通過合理取舍,保留過去,并創造未來。
參考文獻:
[1]黃賓虹.黃賓虹文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黃玥娢,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水彩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