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運用超凡的想象力和藝術手法,創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作品《創世紀》《最后的審判》,完美地表達了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通過對這兩幅作品的分析,探討米開朗基羅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壁畫
假設將人類文明史再往后推進三個世紀,米開朗基羅仍然是那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巨人的思想、悲天憫人的英雄情懷、超越現實的藝術力量,造就了米開朗基羅悲情的人生和后人難以企及的藝術成就,他將生命的意義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情懷發揚光大,憑一己之力給后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人類藝術史上不可逾越的豐碑,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詩人,其雕塑和繪畫作品對后世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是人類藝術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詩人,其雕塑和繪畫作品對后世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米開朗基羅于1475年出生于意大利卡普萊斯小鎮中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是地方官吏,童年家境比較富裕,生活條件較好,在母親去世后便由奶媽撫養,而奶媽的丈夫是一名技藝高超的石匠,其對米開朗基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受環境的影響,米開朗基羅自小就對繪畫和雕琢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并且在這一領域顯示出過人的天賦,在13歲時他前往佛羅倫薩地區藝術畫坊深造,后前往正規學校接受系統化教育,在學校內深入研習數年,結識了諸多人文主義藝術家,受到了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其藝術天賦在繪畫領域迅速展現出來。15歲時,其創作的石刻浮雕作品《樓梯旁的圣母》已經被認為是佳作,獲得了洛倫佐?德?美第奇的高度贊揚。之后其重點圍繞人為主義思想展開創作,并受到當時改革運動的影響,繪畫風格更加偏向于豪放雄渾、氣勢恢弘、熱情開放,雕塑感較強,他也被人們稱為“市民英雄的創造者”,展現出當時意大利人民為自由奮斗、愛國愛家的精神狀態。米開朗基羅擅長人體藝術,對于雕塑、繪畫、建筑有著獨特的見解,將三者視為一個整體,對后世影響較為深遠的作品有《大衛》《摩西》《創世紀》以及《最后的審判》。
本文主要探討的繪畫作品《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創作于1508年至1512年,歷時4年多,作品以《圣經》里《創世紀》的故事為主題,繪畫面積將近600平方米,畫面中刻畫了343個人物,如此浩大且復雜的工程僅出自一人之手,其艱巨程度難以想象。毫無疑問,這幅承載著米開朗基羅浪漫精神和想象力的曠世巨著征服了整個西方,甚至人們一致認為米開朗基羅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中最出色的那位。拉斐爾曾感嘆“有幸生在米開朗基羅的時代”,而達芬奇則對其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贊賞。而為了完成在常人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繪畫任務,米開朗基羅付出了左眼幾乎失明、脊柱嚴重受損的代價,他憑一人之力,以自虐般的方式燃燒自己,運用無與倫比的智慧與想象力,將《圣經》里《創世紀》的故事付諸面積巨大的穹頂之上。
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由《圣經》里《創世紀》中的9個情節組成,但是最初,教皇關于天頂畫的構想還只是描繪《圣經》中的12使徒,就是出現在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那12位耶穌的門徒。但是,米開朗基羅認為這樣的構思缺乏創意,這位藝術巨人無法妥協于這種平庸的構想。于是,他構思了一幅上帝創世紀的宏偉場景,將《圣經》中《創世紀》的故事搬到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頂上,新的構思比之前的要復雜太多,技術、資源、實踐方面的難度都遠遠超過了原構想,但是米開朗基羅還是堅持選擇后者。整個畫面中,以《圣經》中《創世紀》的故事為主線,主要包括9個故事,分別為“光明和黑暗”“水和大地”“日月和動植物”“亞當”“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同時所刻畫的華麗石柱和三角形石雕裝飾把每幅圖畫分開,將墻體弧線立面延伸的部分繪制成帶有石柱和三角形圖案的建筑結構,在預留的空間刻畫出基督家人、12位先知、20個裸體人物以及《禮拜銅蛇》《哈曼的磔刑》《朱迪斯斬殺赫羅弗尼》等圣經故事。米開朗基羅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巧妙的構思和超凡的想象力將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和《創世紀》壁畫完美結合,創造出人類歷史上至今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
在創作思想和人物描繪上,米開朗基羅不拘泥于宗教的故事情節,更看重表現人的本質力量,也就是生命之美。這背后體現的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壁畫中有的重在表現生命誕生之初從夢寐中蘇醒之美,有的著重表達英雄人物的復雜內心世界。為了展示先知的智慧,通過鮮明簡潔的衣著和色彩、富有韻律美的動作和軀干展示其簡約深邃的內心世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思想十分明確,通過對人創造力的神化,來贊揚人的生命之美和精神之美。在《亞當》中,米開朗基羅把畫面定格在上帝伸出手指即將接觸到亞當手指的一剎那,在上帝強大力量的感染下,亞當逐漸蘇醒和活躍起來。上帝把手指伸出去接觸具有完美身軀的亞當的手指,當手指快要觸碰到的一瞬間,亞當的生命力量和意志被喚醒,《創世紀》中最重要的一刻通過米開朗基羅極具張力的藝術表現而得到升華。在《日月和動植物》中,上帝是一個精神飽滿且強壯結實的銀發老人,他的正面和背面兩種動作形態同時出現在畫面中,在天上來回飛行,感覺非常忙碌,充滿動感的正反兩面的運動姿態給人親近之感。而在《原罪·逐出伊甸園》中,米開朗基羅同樣以新的方式描繪了人類的“墮落”,他著力表現人的復雜性以及獨立性,以樹干為中心,將夏娃伸手接過禁果和被逐出伊甸園的瞬間分為兩個畫面,表現出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以及對欲望的不舍和對命運的接受與抗爭。《洪水》是9個主要畫面中人物最多的,米開朗基羅采用橫幅遠景構圖,以弱S型的結構組織畫面,形成由遠及近的縱深。畫面由4組人群組成,諾亞方舟上的人、已經坐上小艇向岸邊劃行的一群人、在一處亂石堆上簇擁的和已經上岸的一群人,貫穿在弱S型結構上的4組人物突出了脆弱和不安感,平靜的水面與簇擁掙扎的人群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性,同時人物之間相互扶持的動作體現了生命本身具有的頑強和希望。在整個《創世紀》壁畫中,不管是幾個主要畫面還是各具特色的先知又或是用來裝飾的石柱和人物等,米開朗基羅都用他極具浪漫的手法一一呈現出來,每個部分無不體現出米開朗基羅對生命本身的贊美和歌頌。
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他將人視為宇宙中心,對生命至高無上的理念進行了完美詮釋,脫離了約定俗成的概念刻畫。他強調人格的力量,將人的創造力、生命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米開朗基羅在僅有一名調配顏色助手的情況下完成了這幅恢弘浩大之作,鑄就了人類藝術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這件事本身就是對人生命力的最好詮釋。
如同《創世紀》造物主手中的“日”與“月”一樣,如果將《創世紀》比作米開朗基羅一生繪畫作品中的“驕陽紅日”,那《最后的審判》無疑是他的“皓潔明月”。1534年,為了滿足當時執政者教皇和繼任者保羅三世的需求,60歲左右的米開朗基羅再一次爬上了西斯廷教堂祭壇后面的墻壁開始完成他的最后一幅鴻篇巨制——《最后的審判》。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已經步入老年,心境開始向消極的方向轉變,對于藝術和信仰產生了懷疑,他不知自己對于藝術的熱愛是否已經超越了對信仰的虔誠,戰后的佛羅倫薩讓他身心俱疲,他對自己的命運和最終的歸宿產生了擔憂。60歲左右的米開朗基羅再一次來到闊別了20多年的西斯廷教堂,面對自己過去創作的《創世紀》,他百感交集。他是如何看待20多年前自己的作品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次他再次拿起畫筆,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再一次開始了鴻篇巨作的創作。
《最后的審判》從構思到完成用了整整7年時間,整幅作品高13.7米,寬12.2米,尺幅巨大,占滿了祭壇后面的整面墻壁。在將近200平方米的墻壁上米開朗基羅畫了400多個人物,描繪了末日到來,耶穌再一次降臨人間,開始對人類進行終極審判的景象。畫面自上而下,成群結隊的裸體由遠及近,擁擠糾纏,身體極度扭曲緊張,充滿恐懼,整幅畫面的人群好似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抓起,形成一個旋轉運動的圓圈,以耶穌為中心,被卷起,墜落,墜落,又被卷起,周而復始,沒有終點。畫面極具戲劇張力,充滿力量感,米開朗基羅將自身的英雄主義無限放大,以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和悲天憫人的情懷為觀者展示了一幅世界末日的眾生相。
米開朗基羅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構想,采用了并置排列的構圖,整個世界在米開朗基羅的畫面里被分為4部分,自上而下排列開來,最上面的是天國的無翼天使,中間是耶穌和圣母,下面是人間,最下面是地獄。天國和無翼天使畫在了左右兩個半圓區的墻壁上,左邊半圓區的天使分為兩個部分,靠右一群天使正在飛行,手中拿著耶穌的圣荊棘冠,似乎他們正在邊飛行,邊交談,雖然不是被審判的對象,但仍能感覺出他們的緊張。靠左的這群天使正在將基督的十字架抬起,為首的兩位天使一位軀干面向觀者,動作舒展優美,另一位低頭彎腰在用力將十字架底部托起,面部表情堅毅而平靜。十字架被另一位天使用力頂在背上,后面一群天使正陸陸續續從天國下來參與到抬十字架的工作中。右邊半圓區刻畫的是天使們抬起恥辱柱的場面,為首的3位天使分別占據著柱子的上中下部分,緊貼柱子的天使和靠右正在飛行趕來的天使動靜相宜,增強了戲劇性。圣荊棘冠、十字架和恥辱柱,都象征著“苦難與救贖”。天使的造型充滿美感,極具動感,展示了天使因審判日的到來而忙碌的樣子,飄逸靈動。
從人文情感層面分析,《最后的審判》開始創作時米開朗基羅60歲左右,但是他憑借悲天憫人的英雄情懷和巨人般的思想再次完成了這幅巨作。就像他一生所堅持的藝術信條,即將人本身作為永久的主題和中心。《最后的審判》中繪有四百多人,他們絕大部分以裸體出現,表達了在上帝面前,在神的審判面前,任何的遮掩都很無力,生命本身具有的圣潔足以說明一切。緊張的肌肉,翻滾的體態,鮮明的表情,他從不吝惜對生命本身的贊美。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對解剖知識的運用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寸肌肉的運動被他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畫面中的人物以各種姿勢和表情表達著自己的情感,翻騰、扭曲、掙扎,準確的解剖知識的運用和結構只是表象,他通過這種有力的刻畫體現出人的精神性,將生命本身提高到神性的高度,無論是“善”還是“惡”,最終都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審判,這表達了米開朗基羅所具備的高度的人文情懷。他將惡人、善人都畫成裸體,影射當時大力倡導的“貞潔運動”,公開向傳統理念發起挑戰,歌頌“人心真、人體美”,歌頌人的創造精神與能力,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思想。雖然在12至15世紀《最后的審判》受到了當時社會的強烈指責,但后來卻成為中世紀藝術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在封建統治下推行獨立自由的精神思想以及對神學權威的動搖,給后世藝術發展以及人文精神的產生帶來了影響,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暗示了后續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和形成。
從意象層面分析,在古代藝術當中,“象”是一種超出客體范圍的事物,一定意義上“象”可以是自然,是藝術作品形成的根源,也是進行藝術構思的重要起點,是進行藝術傳遞的重要媒介。人們看到一幅作品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意象,能夠從中獲取體驗,感受與體會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大概意思。《最后的審判》作品中,最先映入觀者眼簾的就是畫中主體人物(耶穌),其神采超凡,年輕健壯,通過抬起右手主持正義判決罪人。圍繞在旁邊的主要是圣母瑪莉亞和信徒們,而罪人們則與之相對應。畫面中第一象就是主體人物(信徒、門徒、罪人們),這些人物觀者是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的。而意象之外的“象”,就是“心象”,是“情”。一般來講,意象是心與物、不同情景互相交融形成的產物,藝術家在繪畫時不滿足于自己展現出的“物象”,而是更加關注借助有限物象傳遞出的“情”,以此讓作品擁有血肉和靈魂。從這一層面來看,《最后的審批》更多是以實在的物象以及各種不同的情景來呈現米開朗基羅個人心境的,化情景為情思,化實為虛,虛實融合,進而形成讓人回味無窮、寓意深刻的意境。該作品之所以會成為杰作,震撼人心,不僅是因為其情景壯觀、場面浩大,更是因為觀者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意”與“情”,產生心靈的共鳴。
《最后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在彷徨時的吶喊,他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完成了這幅曠世之作,為世人展現了一幅壯麗恢弘的畫卷。
參考文獻:
[1]羅蘭.米開朗琪羅傳[M].傅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應宜文.和平之舟與米開朗琪羅詩畫互文[J].美術觀察,2021(3):88-90.
[3]曼青.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用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J].青春期健康,2020(10):74-75.
[4]黃小茵.米開朗基羅作品在威尼斯的傳播與影響在瓦薩里1550年版《名人傳》之前[J].新美術,2019(7):88-99.
[5]張文超.從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審視藝術的主觀性創作[J].大觀(論壇),2019(11):220-221.
[6]王臻.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念對比:以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為例[J].文存閱刊,2018(8):16.
[7]靳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來自文藝復興的問候”述略[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8(11):62-65.
作者簡介:
費翼峰,國家三級美術師,徐州書畫院專職畫家。研究方向:油畫技法的深層次表現。